传统戏曲形式的现代传播模式创新
——以南戏为例

2019-01-29 09:53李锶锶高嘉诚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南戏温州戏曲

黄 颖 李锶锶 高嘉诚

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在传统戏曲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孙崇涛先生也评价南戏说:“南戏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全面奠定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南戏文化在现代的流传,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形式的流传,即通过宋元明时期的南戏作家们编撰的南戏剧本,使后人了解南戏的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动态形式的流传,这种流传按其流传的形式及变异的程度,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今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即是南戏的直接流传形式,也是宋元南戏的延续。另一类是以剧目、脚色体制等因素,融入到后来所产生的各种地方戏曲中继续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戏借助了新的戏曲形式,得以继续传播。

一、南戏文化进课堂

南戏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基因,蕴藏着温州人民乃至全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土壤。近年来由于社会娱乐方式多元化、传统戏曲不被重视等现实问题的冲击,戏曲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戏曲文化进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进化中传承。推动南戏文化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南戏魅力,从而爱上南戏艺术,是南戏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南戏文化进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课堂严肃性与戏曲活泼性结合的优势互补。南戏剧本的丰富性、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可以消解传统教学课堂严肃性与呆板性,为其注入亲民的元素与活力。将戏曲戏谑的形体语言艺术融入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戏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戏曲的情感认同。

南戏理论与戏曲互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南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应当打破传统教材内容的拘泥,充分利用温州文化资源打造以课外实践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打破单向理论灌输的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南戏理论与戏曲互动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行”,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感悟南戏魅力,体验乡土文化。

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南戏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刘宝莅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首次将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南戏文化课堂以趣味性、新颖性、形象性的教学模式,面向我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开设,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树立,更是提高南戏国际影响力的踏板,有助于开创南戏发展新局面。

(二)南戏文化进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学术基础与智力支持。温州大学作为温州唯一一所综合性高校,十分重视温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温州大学“中国南戏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14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由俞为民教授领衔的温州大学“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A 类研究基地,于2018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以俞为民教授为核心的南戏研究专家一直致力于南戏研究,为南戏文化进课堂提供学术基础与智力支持。

文脉传承与文化认同。明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人》《王魁》二种首之。”扎根于温州的南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戏曲内涵与审美意蕴在流传与演变中已逐渐内化为温州人民的精神文脉而被传承。在南戏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温州人民始终对其充满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正如郑晓云在《文化认同论》中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即便当下南戏与群众存在时代隔膜,但南戏作为温州的集体隐性记忆使温州人民始终对其持包容与开放的态度。

地域文化与社会土壤。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而探寻地方戏曲国际化的途径已逐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温州从东瓯古国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型都市,南戏文化借助温州南戏博物馆、温州南戏书房等文化型建筑逐步打造南戏文化圈,提供了丰富的文教旅游资源。同时,温州作为国际型都市,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契机,重视在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推广本土文化,为南戏文化进课堂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三)南戏文化进课堂的模式探究

1.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课堂

2017年3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而当下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戏曲仍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所以南戏教学不能再拘泥于文本分析的传统课堂,而应开设特色课程,充分发挥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现提出两条路径:

以各学院为文化链打造大学巡回课堂。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相对广博,因此更应该将南戏文化推广到各大学院。以人文学院为起点,将温州大学的15 个学院以南戏为结合点打造文化推广链,通过组织各学院学生集中学习南戏知识、学唱南戏、亲绘脸谱等趣味形式,从心理上打破学生与戏曲之间的隔阂,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戏曲传承的必要性及其文化内涵。

以各中小学为载体打造青少年课堂。多数学生对南戏了解浅薄,使中国优秀传统戏曲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为此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南戏知识的专业教师,再由南戏专家组开发中小学各阶段的南戏系列教材,将南戏课堂常态化。以课堂教学作为南戏文化进课堂的主阵地,将已编南戏讲稿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言传身授的方式使青少年置身于戏曲艺术的陶冶,推动中小学生成为南戏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新一代传承者。

2.以课外实践为主体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概念最先由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南戏作为戏曲的一种,一直是个性化、兴趣化的审美教育,但只有在实际的体验中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国内目前戏曲教育大多停留在艺术审美的静态视野,因此第二课堂的创建与开展将教学模式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加深学生对戏曲的实践体验和审美感受,这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戏曲尤为重要。

将组建戏曲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抓手。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以温州大学为例,鹿鸣剧社作为人文学院的重点培养社团,一直致力于新编南戏的演出,将传统南戏以现代表演形式进行演绎;文字作坊同样作为人文学院的王牌社团,定期举办南戏的剧本新编征文比赛等。通过此种方式,戏曲鉴赏有效摆脱了书本式的文学鉴赏及视频类的影像鉴赏,真正还原了南戏艺术的灵魂,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戏曲的独特审美情境,于潜移默化中感悟南戏魅力。

将课堂与依托文化资源打造的南戏特色考察线路相结合也是一大课堂特色。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南戏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让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南戏名家故居、古戏台等文化建筑,是南戏传播中的教学新实践。

3.以外国友人为对象的国际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温州是国际性的城市,国际交流频繁,南戏势必成为温州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以温州高校为例,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有着众多留学生,同时常有外国交流生来温州做短暂交换。因此,外国留学生作为潜在接受主体,正是学习南戏的重要对象。

选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中华智慧的剧目是国际课堂的关键。这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南戏剧目可以突破国与国的界限,引发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种族间的心灵共鸣。教授南戏唱腔、绘制南戏脸谱的一系列活动能极大地拉近外国友人与南戏的距离,从听说读写等多个维度了解南戏,切实激发他们对南戏的好奇与热情。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依托庞大的外国留学生资源,南戏作为一种温州文化以国际课堂的形式教授给外国学生,将甄选后的南戏内容以新颖有趣的课堂形式进行展示,既是对南戏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扩大南戏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二、南戏文化进旅游业

南戏作为一种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古老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逐渐被更多新型娱乐方式取代。目前虽仍有不少学者从事南戏研究,但大多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挖掘,而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推动南戏在民众中的广泛传播。侧重深度研究,而不重视广度传播的偏向造成了南戏与时代、与大众脱节,造成其孤岛化的发展问题。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戏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对此,利用温州丰富的南戏文化资源设计出合理的研学旅游路线、开发南戏主题旅游衍生品,可促进游客的深度文化旅游,实现温州经济发展与南戏保护良性循环的目的。

(一)南戏文化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于1999年通过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中指出:“文化旅游要将重点放在文化本身以及文化环境上。”文化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是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依托。

文化旅游衍生品是旅游产品种类之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从经济学和设计学来说满足了设计者设计开发、销售盈利的需求,在心理学上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收藏与馈赠亲朋的需求。

(二)南戏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

温州作为南戏的诞生地,保留着独有的以南戏为主题的建筑场馆。温州南戏博物馆、高则诚纪念堂、温州古戏台作为温州的独特标志,无论是对于温州文化传承还是南戏文化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温州特有的发源地文化优势。

南戏博物馆于2012年6月9日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内设有六个展厅,对南戏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展示。其中展有1987年在灵岩石寺塔发现的四块北宋杂剧砖雕仿制品,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宋代戏曲文物;还有根据永嘉昆剧改编的南戏《张协状元》的演出场景,展示了南戏“以手当刀,以人当桌”虚拟表现等演出形式……温州南戏博物馆内展品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参观南戏博物馆既可以加深大众对南戏的认识,也能为南戏研究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位于浙江省瑞安市的高则诚纪念堂,其正大门上方悬挂着由戏剧家曹禺亲笔题写的“高则诚纪念堂”的匾额,门前附有一副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批“南曲祖师”。纪念堂内放有瑞安籍画家郑鹍为高公造的气质“清谦耿直、恬淡自守”的高则诚雕像。辽宁名书法家于溥光为纪念堂落成题写的“艺湛颂千古,流芳誉五洲”十个大字,更为纪念堂锦上添花。坐落于瑞安的高则诚纪念堂见证了南戏发展的风雨历程,也是南戏的文脉所在。

温州古戏台作为“戏曲故里”“南戏发祥地”的重要佐证,具有悠久的历史。“温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古戏台约有561 处,现存541 处,仅永嘉县就有236 处。”这些古戏台大多位于乡野的宗祠里,部分位于庙宇中,只有少数位于特殊的建筑如众厅、民居之中。戏台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拥有精美的雕饰和彩绘,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悠悠古戏台,展现了温州人民融入血液的戏曲热情。

(三)南戏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1.南戏研学旅游线路开发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研学旅游的热度不断上涨,但出现了“只游不学”“只学不游”等系列问题。因此,为保持研学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环节设计成为关键。通过景点选择和创意环节,将温州的文化景观及南戏文化以最优路径展示,游客在收获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接受文化熏陶。南戏研学旅游线路设计主要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南戏文献陈列室—温州南戏博物馆—高则诚纪念堂—碗窑村古戏台遗址。

丰富环节文化性,趣味化与互动性协同发展。依托南戏现存剧目及上述文化场所,在传统游览基础上做到有玩、有学、有体验。面向文化研究人员、亲子团体,创设亲试南戏服饰、亲唱南戏、亲制Q 版戏曲人物等兼具创新与艺术的感受型文化体验,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这不仅是变“废”为“宝”,更是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南戏研学旅游衍生品设计

研学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美的感受,不仅有丰厚的收藏价值,更具有广阔的观赏价值。帅立功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指出:“当旅游衍生品具备了实用功能时,购买者在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的同时,也可以使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可观、可用,人与物和谐共存。”南戏文化旅游产品代表着温州的特色地域文化,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相区分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基于南戏的发展需要及旅游衍生品的设计原则,现提出了“实用性、创新性、文化性”三点南戏主题衍生品设计理念。

第一,旅游衍生品要为生活所实用。只有满足人群需要,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商品,才是真正成功的设计。基于南戏文化及其共性分析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方向,生活中常见且基础的练习本、年历卡不失为一大选择。笔者立足南戏与时代接轨的需要,在日常用品中融入南戏元素,以实现宣扬南戏的价值需求。在旅游衍生品设计方面除了侧重美观性,还更加兼顾实用性的开发,使游客真正能在生活中随处感受南戏,这更是改变南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孤傲形象的切实途径之一。

第二,旅游衍生品要创新独一。欲在现有南戏衍生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首要的是分析其文化特色。笔者主张在衍生品的设计中将代表剧目中的典型画面以及服饰、手势等代表性元素设计成风趣独特的插画图案,运用于明信片、服装的设计中,并主张在南戏主题明信片中增补“填色”这一创意环节,依据民众喜好制作独一无二的专属明信片,实现游客与南戏的有机互动,通过亲历衍生品的完成过程引导游客感受南戏魅力,给消费者以新奇有趣的文化体验。

第三,旅游衍生品要立足文化特色。旅游衍生品作为商品的一种,其价值就在于弘扬南戏文化,而衍生品中的文化特色便是这一价值的直接体现。笔者以南戏人物形象、代表剧作的典型场景为创作元素,将虚实结合的漫画形象渗透进南戏主题旅游衍生品中。通过徽章、年历卡、练习本、明信片等不同载体,整套作品形成一个系列,给消费者以更丰富的选择。

3.衍生品传播形式的创新

南戏衍生品单只通过研学旅游的形式,显然还不足以扩大其该有的社会影响力。如何使南戏主题商品为更多人所熟知,并为更多人所用,笔者基于这一突破点,借助南戏在温州的独特优势,着力于从义卖活动及主题展览会两大方式,实现南戏主题衍生品传播形式的创新。

衍生品与义卖活动相结合。为实现南戏与社会接轨,并推动两者良性循环,现主张通过义卖的形式实现南戏主题衍生品在社会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扩散。南戏衍生品的义卖活动,不仅能将所得善款捐赠给社会公益组织,反推社会进步,亦能在义卖过程中向更多的社会群体宣传与南戏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有趣的现代化形象、积极有益的活动形式,使更多温州市民了解和关注到发源于温州的传统南戏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南戏的传承与弘扬。

衍生品与主题展览会相结合。温州是南戏最重要的研究基地,温州大学也设有专业化的南戏文献陈列室,笔者依托这一优势,通过线上及线下各式宣传,吸引学生及社会人士了解位于温大的南戏文献陈列室和区别于传统印象中戏曲形象的衍生品。在真实体验中,打破以往对戏曲单调、古板的认知,看到新时代下被注入了新活力的具有南戏元素的衍生品。

三、南戏文化进新媒体

南戏在温州大地绵延千年,是温州最为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对中华戏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下南戏发展却局限于剧本和演出形式上的流传,存在传播模式单一化、传播内容分散化、传播过程去自我化的特点。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等传媒技术的革新,新兴的艺术样式和外来文化也对南戏的传承形成了强烈冲击。媒体的发展于南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换言之,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将南戏文化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抓住新媒体红利期为南戏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一)南戏文化进新媒体的现状

当下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大众化、用户群体不限、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有利于帮助南戏文化传播突破滞留、阻塞的现状。

微博是兼具强大即时性与互动性的广播式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截至2019年3月,我国关于南戏的微博账号屈指可数,并且大部分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仅有几百人,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

微信公众账号是个人或企业信息展示及发布平台,由于传输介质的高速发展,给了微信特定的传输特性及强大的开发功能。“截止到2017年10月,我国已有275 个戏曲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戏曲已开始主动与当下新媒体结合,探索自身发展新路径。“据不完全统计,现越剧有64 个公众号,昆曲有49 个公众号,川剧29 个公众号,京剧有23 个公众号,粤剧21 个公众号,晋剧有21个公众号,评剧有14 个公众号,黄梅戏有7 个公众号,沪剧有2 个公众号”,其中关于南戏的微信公众平台仍处于空白阶段。

抖音作为当下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具有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和更年轻化的受众群体。目前,抖音海外版已覆盖全球150 多个国家,月活用户过亿。截止到2019年3月,以南戏传播为主的抖音账号仅有“小眼睛看南戏”。

因此,南戏文化传播在新媒体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

(二)南戏文化进新媒体的可行性分析

戏曲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戏曲文化需借新媒体重现生机与活力,新媒体扎根传统才能走得更远。将二者充分融合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使得戏曲文化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传统南戏文化传播以文字为载体,以纸质剧本为依托,这种静态形式的流传使得南戏剧本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保留。但这种单一的静态流传模式难以适应南戏文化在当下信息化社会的现代传播。因此,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南戏文化必须结合具有视听享受的现代传播模式,以适应当下群众信息获取审美的转变趋势,也使南戏传播走出剧本文字的局限,由此拓宽南戏文化发展渠道、扩大南戏文化受众群体、提高南戏文化现实影响力。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指出中国手机用户总数达15.7 亿,随着网络迅速的普及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群众更青睐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信息传递。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下,移动设备的信息推送及时性的特点被最大化,使得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大量碎片化时间得以利用。因此,利用移动终端来传播南戏文化是扩宽南戏传播渠道的发展方向之一。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浸入人们生活。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迅速发展,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因此,南戏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南戏文化进新媒体的运用

当下数字时代的发展,使得数字移民群体和数字原著民群体不断壮大,给南戏文化传播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多个新媒体平台为南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方向。

1.南戏文化在微博中的运用

兼具强大即时性与互动性的微博是南戏传播新途径的首要选择。南戏作为传统戏曲,若单以南戏的古文本为内容面向大众传播,其社会感召力和吸引力微乎其微。笔者基于现有的南戏研究成果,对南戏传播与微博运营的接轨进行了一些创新。这种创新,首先是在传统南戏的基础上做出,不能脱离其根本;其次,结合当下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将南戏的精华部分不断提炼;再者,综合当下时代热点,将南戏以更通俗化的形象传之于民众。

微博以简短精炼的内容、新颖现代的方式,使广大群众拥有了解南戏的便捷途径。在博主与受众留言互动中,给群众带来参与感,引发受众的接收兴趣和传播兴趣,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单向传播方式。

2.南戏文化在微信公众号中的运用

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利用微信巨大用户量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戏曲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是戏曲传播发展的新途径,是其主动适应社会变迁而完成的生存空间与传播途径的建构。”通过这一平台向广大微信用户详细介绍南戏的“前世今生”,并介绍当下南戏发展新方向,为南戏的发展与传播做出贡献。

为改变南戏原本给人以束之高阁的形象,在微刊制作过程中采用轻松活泼的风格,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对南戏的起源、发展现状等内容展开生动介绍。在微刊中运用以南戏剧目为题材的漫画图片和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趣味因素,阅读者在接受南戏学习时也增添了一份诙谐,实现了高冷的南戏知识与通俗化传播形式的有机统一。

3.南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运用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具有大流量传播内容和新鲜传播体验的短视频逐渐获得各大平台和粉丝的青睐,因此,短视频软件迅速发展普及。当下在移动终端上主要风靡的短视频公众平台有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

南戏要与当下社会再接轨,必须要走入现代年轻人的视线,并获得他们的关注、认可和喜爱。抖音平台或借助南戏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漫画版人物形象,或剪辑南戏动画中的精彩瞬间,或配合南戏经典名句,结合轻松欢快的音乐,以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阐释“南戏新玩法”。南戏文化与抖音短视频的结合,不仅刺激了南戏冲破书面文字的局限,还使南戏幻化为可视化对象,使人们对南戏的感受和认识更加直观和立体,为南戏这一古老戏曲文化注入了新力量和新血液。

四、结 语

以南戏为例的传统戏曲形式借助主题课堂、旅游业、互联网的三种现代传播模式,基于传统戏曲尚存在的问题和尚可开拓的研究空间,发掘了传统戏曲在现代化方式下的新发展潜力,以其创新性、实用性、亲民性,打破了大众对戏曲固化的“孤傲高冷”的印象。“传统戏曲形式的现代传播模式创新”这一研究使南戏以更轻松、现代化的形式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

本文以传统戏曲中的南戏为例,从“南戏的困境与出路”切入,着力于从传统南戏文化与现代传播模式的互动层面,探索南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继承与发展,为当下传统戏曲形式生存之道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方法和启示,并留下了继续开拓的空间以及亟待落实和完成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研究的开展,成功地使更多温州学子、温州市民知晓和了解了起源于温州的传统的南戏文化,并挖掘出了传统戏曲与现代传播模式的契合点。

正如孔夫子所言“日新谓之盛德”,纵观事物兴亡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真正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是基于传统戏曲的现有文本的文学研究上,还远远不够,只有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传播模式的接轨,只有使广大的社会群体了解熟悉这一传统文化,才有可能使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而对于当前的戏曲而言,“传统戏曲形式的现代传播模式创新”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和挑战,今后的传统戏曲发展也必将会不断注入新的时代血液,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南戏温州戏曲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戏曲从哪里来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薪火相传 以启山林——“钱南扬学术成就暨第八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