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性别研究
——以滇川边境的摩梭人为案例

2019-02-09 01:36许雪莲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两性

许雪莲

(文化和旅游部 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 100007)

“人类学的性别研究”“人类学与性别”等领域代表了人类学对性别问题的探索,但它们都没有形成正式的理论体系,其立场方法的不明确极大弱化了它们的力量,“性别人类学”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尽管如此,运用民族志方法进行性别研究的方式仍然具有独特魅力,以一个小型的异文化社区为案例,追溯其性别形成过程,剖析其性别特征,进一步把握该社会的逻辑规则,并获得跨文化比较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将“促进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创造动力”[1]。

摩梭人是一个生活在中国滇川交界处的族群,自称“纳”或“纳日”,汉语称“摩梭”,现约有5万余人,摩梭人有语言没有文字。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学界对摩梭人的母系制和特殊的性生活方式予以了普遍关注,但还没有专门从社会认知角度展开的性别研究。其认知领域的性别体系是否有别于其他社会,性别要素在整个社会运作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列维—斯特劳斯确定的“人类行为的四个常数”中[2],“两性劳动分工”列居其一。性别研究关注社会文化赋予两性的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关系”[3]。从认知与性别概念出发,我们能否有效地展现摩梭社会形貌,揭示其社会文化特征,从而进一步印证性别视角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维度?因此,本文将对摩梭人的社会认知展开研究。在摩梭人对自然物的表述、神话传说、仪式活动、属相、谚语、语言及其它各类表述中,性别边界得到划分。社会认知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观念意识,映射了摩梭人独特的行事逻辑。

一、对自然物的性别表述

在摩梭人眼中,伟大、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物具有母性特质。当地人尊为神山的格姆山即是女神的化身。格姆山海拔3800—4500米,东瞰泸沽湖,正面镇守永宁盆地。因高山逶迤,终年云烟缭绕,其雾云状况也即当地人开展农事活动的晴雨表。格姆女神不仅佑护着当地的风调雨顺、人畜安康,且可以帮助不孕的女人达成生育的心愿。因此,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举行转山节,他们盛装前往格姆山,在山麓下祭拜女神,以此求得一年的平安、顺利。在摩梭人的诸多神山中,亦有“者支”“阿萨”“窝如”等山被称为男山神的化身。但人们仅是在神话中提及他们是格姆女神的情人,并没有举行大规模的集体纪念活动。

当地生长着一种特别的植物,摩梭语称“杜马木多”。这种植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雌雄合株,一类是雌雄分体。雌株被称为“mi”(女姓长辈名后缀),雄株为“pu”(男性长辈名后缀)。摩梭人认为,枝叶茂盛、花朵繁多艳丽的是雌株,雄株枝叶、花朵稀疏,雄株上的花凋谢得更早。雌雄株都可以生成种子。松树也有雌雄之分。标准有二:一是结松果的为雌,反之为雄。二是木纹不同,雌者木纹细密,雄者疏松。甚而树的茎干也有细化区别。当地人以木造屋,屋内伫立两根顶梁柱,分作男柱与女柱,男柱、女柱分别对应主屋里的男女席位。在摩梭人的传统中,这两根柱子必须用同一棵树制成,树的根部制成女柱,树的茎部制成男柱。在其他的表述中,美丽、害羞是定义女性的标准。例如,广泛意义的花指的都是女性,水杨柳被认为具有女人的柔美姿态。

在摩梭人对自然界的表述中,雌雄合存是基本概念。雌者与生育密切相关,外形壮大,兼具柔美;雄者外形缩略,与生育的关联仅在一类植物上体现。相对而言,雌性形象具化,而雄性定义边际模糊。

二、神话传说中的性别

古时发大水,只有一个男人存留下来,他的名字叫茨得·鲁依若。他一个人生活,渐渐地感到寂寞。于是他去祈求地神帮忙。地神帮他打卦,算出他在七月二十五日到湖边去会有奇遇。那一天,鲁依若到湖边正逢七位仙女下凡洗澡,他看到了最美丽的大仙女,渐渐地喜欢上了她。但是,仙女在洗完澡后便离去了。

鲁依若决定到天上去找大仙女。他见到了仙女的母亲,提出了自己的心愿,仙女之母有点犹豫,要求考验他。她让鲁依若挖掉七七四十九座山,鲁依若很努力地去挖,却无法完成。大仙女偷偷给了他七把铧耙,又教了他几句话,于是铧耙自动把山都挖好了。仙女之母又让他种苦荞,鲁依若忙碌的时候总是有成群的麻雀来捣乱,大仙女给了鲁依若弓箭,鲁依若打下麻雀,收好了苦荞。仙女之母提出最后一项考验,要求鲁依若取来虎奶。鲁依若取了黄鼠狼的奶,牲畜闻到奶的气味都不害怕,所以大家知道他没有取到虎奶。鲁依若无奈只好去往虎洞,大仙女赶来给了他一张虎皮,献计让他假扮虎仔便可取奶。鲁依若依计而行,终于完成了任务。

仙女之母不得不答应他的请求,她告诉鲁依若,呆会儿七位仙女会变成各种动物,你抓到谁,谁就跟你回去。瞬间,七位仙女变作老虎、豹、狼、麋子等四散而去。因为麋子跑得比较慢,鲁依若捉住了它。它是小仙女的化身,因此小仙女随鲁依若下凡。大仙女此前化成了老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两人离去。

小仙女下凡时带来了各种牲畜和谷物。比如将青稞藏在头巾中,将燕麦藏在腰带里……人间从此有了牲畜与谷物。

小仙女与鲁依若在人间幸福生活。大仙女心里不好受,变成了神牛下凡,啃食地里的庄稼。因阻拦不成,小仙女不得已取了箭,射到牛身上。牛中箭后受惊,用犄角顶起鲁依若狂奔而去。牛翻越了九座山,才化出原形,瘫倒在地。鲁依若亦晕死过去。

小仙女等候了很长时间,不见鲁依若归来,不得已让山上的一只猴子帮忙寻找。猴子每日外出,却没有真正下功夫寻找。多年之后,小仙女与猴子一起生活。

十八年后,鲁依若从昏迷中醒来。他赶回来找小仙女,却发现猴子代替了他的位置,并与小仙女生下了孩子。鲁依若大怒,将猴子射死,并把孩子身上的毛剃去,只留下头部、腋下等处毛发未脱。所以,人就长成了今天的模样。(口述者:阿乌·达石皮措、阿莎·杜马、罗谷·梭那)。

这是摩梭人的始祖传说。与此类同的还有另一则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结构极为相似。

很久以前,世上只有一个男人,他感到很孤单,于是找到了一名仙女与他一起生活。仙女告诉他,天上有一种蛋,如果能找来,世上就有牲畜了。男人听了仙女的话真的去天上找来了蛋。仙女告诉他,用鱼的尾巴可以铲出蛋中的牲口,男人依言而行,果然得到了牲口。两个人生活还是很寂寞,仙女告诉他,用木灰可以捏出人。男人很高兴,试着用木灰捏人,竟然真的实现心愿。(口述者:阿乌·达石皮措、布加·比玛)

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因为人的皮肤上经常都可以刮出“白色的灰”,所以他们对这个故事确信不疑。关于生育,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胎儿本孕育在男人的腿肚子里,因为男人还要上山砍柴,带着胎儿很辛苦,女人怜惜男人,所以要求自己来怀孩子,自此,女人在肚里孕育胎儿。摩梭人还存在对生命之源的另一种表述,即“女人躺于山坳,风吹入女人的阴部,女人可以因此致孕”[4]。

此外,也有特别提及女性智慧的传说。在关于泸沽湖的故事里,出现了这样一位女性。很久以前,人们误将一个洞口打开,大水汹涌而出,几乎淹没了所有的人。一位聪明的女子急中生智,以身边的猪槽为船,于是得以幸存。大水淹没的地方形成了泸沽湖,女子繁衍后人,成为人类的祖先。女人美丽多情的性格在格姆女神的传说中得到体现。据说女神本是者波村的一个女孩,她美丽、能干,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后来她成了神,住在格姆山上。格姆山上白云缭绕,便是女神骑着白马出游的日子。女神有很多情人,周围的男山神与她的关系都很好。一天,她正和者支山神在一起,另一个山神窝如普鲁来访,见此情景勃然大怒,拿出刀子把者支山神的生殖器砍了下来,也即今天达坡村的者支山。女神想把窝如普鲁山神叫住,窝如普鲁山神却掉头就走,因此格姆山的首部现在依然朝向窝如山。

在始祖传说中,男人被赋予行动主体的地位,从寻找伴侣、获取谷物、牲畜到延续生命,男人总是主动寻求生存的突破,但是男人离不开女人的帮助与指引。在神话中,女人不是世俗的凡人,她拥有智慧与更宽广的视野,她的指令引领着新的生存与改变。故事展现的精彩平衡点是——没有女人,力量失去方向,没有男人,智慧失去实现的载体。因此,两则始祖传说所描述的两性结构是较为均衡的,男女各具价值。

孕育生命的地方首先是在男人的腿肚子里,而后转换到了女人腹中。第一则生育传说叙述了生育角色的转换,也指出了两性与生育皆有关联。男性要干活,而女性体谅男性,强化了男性的力量角色,突出了女性重视关系的特质。在第二则生育认知中,女性是唯一的生育者,男性则缺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女性孕育生命的角色得到确定。

在泸沽湖的传说中,女人是幸运与智慧的化身。格姆女神的传说体现了女人美丽多情的形象,男山神用回避表达愤怒。女祖、女神、男神不过是对生活中的男女性的描绘。两性的性格与气质具化。

三、达巴文化与性别

达巴文化代表了摩梭人的传统信仰观念。它的传承人达巴来自摩梭人,经文以摩梭语念诵,大部分仪式工具是摩梭人屋舍中的常用器具,仪式多在摩梭人的房子内及周围举行。它属于摩梭人的生活,它的所有仪式活动围绕着这一群体的生老病死展开。它的经文记载了摩梭人的历史,讲述这一族群的迁徙、演变,也展现了现实生活。生于摩梭、长于摩梭的达巴由自己的族群中创立了达巴文化,达巴文化也在摩梭人的生存繁衍中不断丰富。

达巴是摩梭人进行重大仪式活动的主持者与引导者。世传的达巴以男性居多。达巴把经文、技巧传予姐妹的孩子,或也通过仪式收取其他徒弟。在目前可以回忆的达巴经中,没有不可传予女人的条令。问及现在为何没有女达巴,当代的摩梭人无从解释。

在拉木·嘎吐萨主编的《摩梭达巴文化》[5]中,对达巴的经文及内容进行了详细记载和解释,以下根据其内容分析达巴文化中的性别观念。

(一)木次部

有一种叫“木次部”的经文仅诵予男性。其来源与摩梭人的始祖传说有关。据说茨得·鲁依若与仙女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仙女之母听了大仙女的挑唆,施了法术,让这三个孩子无法说话。后来小仙女想尽了办法才让孩子恢复说话能力。从此以后,人们都很担心初生的男孩遭到报复,所以在生下男婴的第三天,就邀请达巴来念“木次部”,保佑自己的孩子。若生下女孩不需要念这个经文。当前这一风俗已经淡化,始祖传说的这个延续部分并未在摩梭人中广泛流传,仅在达巴解释经文时提及。为何茨得·鲁依若与仙女只生了三个男孩,男孩遭到伤害,而女孩的角色缺失,是男孩更珍贵,还是传说中的“zo”不限指“男孩”,古语与今文有别。宁蒗民族文化研究所拉他咪·王勇指出,“木次部”的经文主要在拉伯的达巴之间传袭,父系色彩更为浓重,与永宁摩梭的情况大不相同。

(二)艾次哼

在达巴卜卦的经文“艾次哼”中有言:“再美再漂亮的女人,没有孩子,就只是没有果实的花朵”[5]。女人被喻意为花,好的女人应该是要生育的,这段经文强调女人之为女人的责任。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孕的女人并不会受到指责,她们享有与其他女人一样的自由与权利。

(三)笃比

在经文“笃比”中有这样一段话,“马有领头马,人有领头人。我们村的人谁来领头,漂亮的女人来领头”[5]这席话明确承认女性的能力与地位。

当孩子满十三岁时,长辈要为他或她举办更换衣饰的仪式,当天请来达巴为孩子做仪式,祝福孩子。在达巴念的经文“斯布土”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上的鹰最大,地上的舅舅最大,要带好男孩子。女人以母亲最大,要带好女孩子”。这段话指出,舅舅有责任教育男孩,母亲有责任教育女孩,男女孩的指引人与模仿对象分别是舅舅与母亲。达巴为孕妇驱邪时会念“那梯楚”,他召唤道:“生出勇敢的男孩,生出漂亮的女孩,男孩像刀子一样锋利,女孩像珍珠一样美丽……”[5],此中以象征意义直接表述了达巴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期待。此外,在永宁乡温泉村等处至今还流传一种风俗,即在孩子出生后要请达巴来给孩子起名字。达巴给孩子起名的时间不同。女婴在出生后第一天晚上就要起名字,男婴则要在出生后第三天才命名。达巴阿窝·益石托第解释道,那是因为女孩爱哭闹,所以要先给她起名字。

在第一类经文中,关于“木次部”的解释尚不确定,“艾次哼”指明女人的孕育角色,“笃比”确认女人的能力和地位。第二类经文确定舅舅与母亲分别是两性的代表形象,确定男孩女孩的引导者分别是舅舅和母亲,男孩勇敢,女孩漂亮却爱哭闹,他们各自象征刀子与珍珠,这一类经文与仪式以既定概念界分性别。

四、属相与性别

摩梭人的十二生肖是“猫、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在摩梭人的十二生肖中,除了第一属相“猫”与汉族不同之外,其他的完全一致。

在摩梭社会,十二生肖的意义是先决性的。它不仅代表年份,还细化到具体的日期。它不仅是外在的时间表达,且是一个人的特定标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出生年份就对应自己的属相。在摩梭人的一生中,属相是意义重大的标签。它既是他们参与仪式活动的符号,也是别人评判、衡量他们的要素。由十二生肖,摩梭人阐发了他们的属相文化。

在性别上,有“女羊男狗不佳”之说,谚语言:“女人属羊不好,男人属狗不好”。当地人解释说,女属羊,长辈过世早,独自生活太辛劳;男属狗命苦,一生坎坷多受苦。思洛村的一位男子多次被用于举例——姐姐的女儿夭折,大哥英年早逝,他扛起了户内大部分的农活。他有一个公开走访对象,她也是其户内唯一的一个年轻劳力,她经常需要他去帮助,所以这名男子每天都非常劳碌。人们认为,他承担的劳苦与他属狗有很大关系。

属猫的女人被认为最有福气。因为摩梭人养的猫通常栖息在主屋,自由觅食,还被默许吃去供奉给祖先的食物。所以属猫女人如猫一般,可以留在屋子里享福,且多子多孙。那及·独玛就是这样的女人,今年68岁的她属猫,儿女孝顺,晚年殷实,其“猫属福气”常被村人津津乐道。

至于男性哪一属相福气最佳,大部分摩梭人却不是很确定,只说不是属狗的就好。有个别人的提起属羊的男人福气好。据说在过去,大年初一的早上要请属羊的男子第一个来跨主屋的门坎,那之后这一户的人一年都有好运气。如果本户没有属羊的男人,还要去邀请其他户的属羊男子来帮忙。

在摩梭人的属相文化中,十二生肖的轮回预示着生命的重要转折。十三岁时完成生命中的第一次生肖轮回,因此要举办仪式。此后每隔十二年是一个关口。在关口的那一年,一部分人会去“转海”绕泸沽湖徒步行走。或步行到大理鸡足山,希望借此祈福、避灾。有条件的人还会请喇嘛来念经,帮助化解灾祸。

对于女人,25岁是重要的节点,因为那是女人生理发育完备、适宜生育的年龄。25岁的女人去转海、绕鸡足山可以给自己和母系血亲带来好运气。倘若是不能生育的女人,把握这一年的机会最为关键。对男人来说,37岁是他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年龄。传言这一年的男人不宜有孩子,否则他会短命。

五、谚语中的性别

谚语历练于历史,表述于生活。由于摩梭人没有文字,大量历史记忆无法追索,目前可搜集到的谚语有400多条,体现性别的极为有限,大致可分作四类。

(一)能力评价

对女人的评价有“块状的泥土打不牢牵马的桩子,女人做不了婆司”“照女人的主意去做事,简直是在村子里点火”“出去的女人不能分给她土地,这和中午不给狗饭是一个道理”。类似谚语都在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女人不适合出去,或不适合出去做大事。男人则是属于大众的,有谚语言:“男人在各种领域磨炼,男人的成就由村人一起评价”。

(二)形象评价

“酒罐里的女人泪水倒不尽,女人太辛劳。女人把酒倒到碗里,摆在男人面前,给男人带来了快乐,女人是太阳”。“女人到了三十岁,就要像猫一样拖儿带女;男人到了六十岁,飞如老虎,不减当年”。体现了女人的劳碌,男人的潇洒、强壮有力。

(三)对母亲的赞誉

“什么味最美,盐味最美;什么人最好,母亲最好”。“地上的路永远走不尽,母亲的恩情永远报不完”。以上两条谚语表述了对母亲的赞美,也表达了孝顺母亲、尊敬母亲的观念。

(四)两性协力

“弯曲的筷子夹不了肉,‘楚米’ (女人)‘汉初巴’(男人)不和合事难成”,精彩地表述了男女协力同存的图景。用68岁的老妈妈独玛查尔的话说,这就是“男的女的一个样”,没有谁都不行。

女人外出做事的能力遭到否定,而男人被鼓励外出闯荡。生活中的女人为劳动、抚养孩子忙碌,男人畅饮美酒、身体健壮。母亲的形象是摩梭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的各自角色、气质,又强调了男女平等合作的重要性。

六、语言及其他表述

摩梭语中的“mi”常用于表述与女人相关的词汇。比如mizï(女人)、émi(妈妈)、mïmi(古语中的“女人”)等。被摩梭人称作女人的nïmi(太阳)、Çinami(母亲湖、泸沽湖)等词汇都带有“mi”的后缀。Zimi(主屋)中的“mi”有一解是“女人”,这与大部分年长女子住在主屋的情况相符,另一解是“大、主要”,这与摩梭人以其作为生产生活的中心场所密切相关。

摩梭语中的“zo”既是“男孩”的简称,也是表意“小”的音节。比如“muzo” (女孩)、“kuzo”(小狗)、“banbuzozo”(小猪)等。

摩梭人认为“左手为女,右手为男”,因为右手的力量大,所以右手代表男人。

语言所体现出来的两性对比是:女性与大的、主要的事物相联系,男性与小的事物相联系。摩梭人对手的性别划分表述了男性代表力量的观念。

七、摩梭人的社会性别分析

通过以上对社会认知的梳理,摩梭人的性别概念显现以下特点。

(一)两性形象

1.形态:外形壮大、与生育相关的自然物是雌性;外形相对缩略的自然物是雄性,这和摩梭语的“mi”“zo”两个音节的剖析结果完全一致。

2.气质:女性代表柔美的自然物或珍珠,神话传说中的女性智慧、多情,谚语反映了女人的劳碌辛苦;男性是刀,是代表力量的右手,是为了干活需要转换孕育角色的人,神话中的男性通过回避发泄愤怒,然而谚语中的男性又是强健潇洒的。

(二)繁衍作用

女性与生育的关联在所有认知中得到强调,雌性的自然物与生育相关,在始祖传说、生育传说、达巴经文“安次英”、谚语等都体现了女性孕育生命的作用。男性与生育的关联仅体现在植物“杜马木多”、第一则生育传说中。

(三)两性分工

达巴经文明确指出了舅舅与母亲是男孩女孩的各自引导者。谚语反映男性比女性更适合外出做事的观念,但也强调男女平等合作的重要性。属相文化隐含着内在的性别规则,女性与亲属群体的关系得到强调,男性作为个体存在,也可以跨越亲属群体实现价值。这一认知与实际生活完全对应。

综合而言,女性在社会认知中的形象更丰富,与此相伴的是社会期待感的细化,预期的女人应该与延续生命者对应。男人的形象有时前后冲突,大致的脉络走向是——他既代表外形较小的事物,也是力量的化身,他与生育的关联也得到体现。

认知观念强调两性合存的状态,可以肯定,传统不允许两性任何一方缺失。社会认知既作为观念层面的元素存在,也映现了现实生活。

摩梭人的社会性别体系涵盖摩梭人的性别认知、性别形塑过程、性别结构、两性展现的气质差异。摩梭人的性别认知涉及身体表征区别,侧重社会文化的阐发。女人意味着生命力,男性象征外形较小但具有力量的事物,摩梭人的性别认知强调两性合存的状态,这是潜藏在摩梭人无意识层面的性别结构。在社会规则的形塑作用下,两性在亲属群体中的分工、地位、权力、声誉相对平衡,这反映了母系血亲中的两性价值相对平衡。在走访关系中,两性都具有选择与结束性关系的决定力,这体现了性关系中的两性平等。

在特定的性别结构中,摩梭两性表现出不同的群体气质与个人气质。女性的群体气质相对一致,她们表现出对母系血亲的强烈责任感。男性气质因个体有异,由于男性拥有与外界更多的交流机会,交流互动的结果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大部分男性在责任与自由之间保持平衡。摩梭人的性别体系为我们带来冲击。摩梭人两性平等的观念在亲属关系中得到显性表达,两性在分属领域实现价值,其个体的独立自由姿态与社会机制浑然一体。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两性
四川摩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研究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郭文景歌剧作品中的两性形象剖析
摩梭阿妈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