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歌剧《伤逝》选段

2019-02-10 03:55闫伟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伤逝子君演唱

闫伟

【摘要】《风萧瑟》选自歌剧《伤逝》。《伤逝》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性歌剧,以君子和涓生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个性时代的青年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风萧瑟》的剧情、人物形象、心理刻画、作品和演唱的处理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力图能为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风萧瑟》;子君;形象;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是民族的灵魂、艺术的瑰宝,是以音乐戏剧为主,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各种艺术相结合的具有综合艺术特性的舞台艺术。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艺术领域的文明程度。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学习者来讲,歌剧这个词一说出来,西洋美声的宽、厚、洪亮的特点就先入为主了,在外国歌剧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戏剧艺术被称为当时的歌剧,其次才是中国歌剧姗姗来迟,这就是人们所谓意识上的喧宾夺主。中国歌剧的起步比西方歌剧要晚很多,但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套自身的完整系统。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于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由王泉、韩伟作词根据鲁迅《彷徨》中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抒情性歌剧。这部歌剧在同年的9月由中国歌舞剧院在北京人民剧院首演。它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同时也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标志着中国歌剧进入一个新的历程,在中国的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剧情围绕春—夏—秋—冬—春五个阶段,结合剧中人物的情感进行开展,在不违背原有小说抒情悲壮的前提下,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爱情故事,叙述了两个人不幸爱情生活的遭遇。涓生和子君受过“五四”的洗礼,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心怀不满,但又不能与社会决裂,两人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挣脱“缰绳”,如愿地走到一起,却又被现实的残酷所折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子君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疑惑,陷入了深深的苦索之中。在剧情的演绎过程中,作曲家把中国传统的戏剧音乐结构及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如咏叹调、重唱、宣叙调等)伴唱交织运用,使《伤逝》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光彩夺目,从而把中国的民族特色鲜明地表现出来。

施光南(1940-1990,四川重庆人)自幼喜爱音乐,学生时代就曾模仿各地民歌风格写出了不少的歌曲作品,对音乐的创作充满了热爱。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理论知识,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有“旋律大王”和“时代歌手”的称号。毕业之后在天津歌剧院工作,之后调入中央交响團,曾经担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咏叹调的形式来表现子君的内心感情,形象地利用秋天的悲凉来借景抒情,烘托了子君对人生的迷茫之情。《风萧瑟》正是在秋天这一大背景的渲染之下所创作的一首凄美抒情、感情强烈细腻、富有戏剧性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的曲式结构相对比较自由,充分体现了子君的无奈和不解之情。调性属于降G大调的色彩,节奏是四三拍子和四二拍子,在演唱的同时可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所产生情感处理的一些自由拍相互交替着,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的作品。

前奏有13个小节,即为引子,由于是Moderato,节奏的速度较为缓慢,以生动的形象紧扣主人公的形象,右手的八度大跳和左手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惶恐不安的紧张感,预示着整首曲子的情绪。到了第5小节左手部分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与曲子的高潮部分相结合,作曲家把音乐从中强到强再到中强再到弱,让人们觉得犹如凄凄的秋风袭来,充分利用音乐的形象把人们带进了剧情之中。

第一部分(14-25小节)节奏平稳舒缓,借景抒情,以景喻心,以秋风的凄凉来烘托子君悲凉的情怀。在演唱方面,用中弱的音量缓缓地吐出来。但是由于音域比较高,在演唱技巧上有一些难度,即高音弱唱,对于高音上的弱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舌尖轻轻抵在下颚的牙关处,硬腭积极地打开,口腔保持哈欠状,声音高位置集中,气息要保持住,然后将字慢慢吐出,尽量做到声音均匀流畅,切记不可因弱控而失去了声音的美感。

第二部分(26-103)是全曲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部分,很明显,感情波动比较大,将子君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

i(26-39)速度渐渐地加快回到原速,气氛一下紧张起来,与前面的缓慢情绪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ii(40-62)情绪发泄之后子君的情绪稍微有些平静。以景拟人,用哀求的语气与落叶和秋风对话,乞求它们告诉她生活为什么这么困苦和艰难,到处布满了荆棘和险恶。

iii(63-102)这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子君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痛苦,疾呼着:“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切分和三连音,语气层层推进,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对气息进行控制,做到声情一气呵成。

第三部分(103-118)再现部,其结构、旋律、节奏和第一部分大致相同,速度回到开始的平静和舒缓,首尾呼应。通过歇斯底里地发泄之后,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子君始终对人生感到迷茫的心情。

演唱这首曲目,首先要客观正确地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容,再现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各种情感深刻细致地感受和体验的结果,必须对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情感等方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从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把握这部作品,只有把音乐作为在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词作曲家的人生体验的艺术表现,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的真实性。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不仅对人物的生活、形象、心理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分析角色和人物的情感生活,而且对作品的歌词进行一个深入的剖析。对于歌词反复不停地、优美而深情地大声朗诵,理解内涵的同时,对于演唱者在咬字归韵上做到“字正腔圆”,做到咬字清晰的同时达到声音线条的统一。例如,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音:“落(l-u-o)”“惑(h-u-o)”“我(w-o)”“涡(w-o)”“没(m-o)”“果(g-u-o)”“过(g-u-o)”“错(c-u-o)”“索(s-u-o)”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在汉字中它们都属于梭坡辙,不管声母是什么,韵腹都是“o”或者“o-u”,所以,归韵的时候一定要归清,出音要纯,收音要圆。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真正地融入到角色中去。将作者和作曲家们的意图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在一起,展现给喜爱音乐的人,使听众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歌剧的魅力。

《风萧瑟》这首咏叹调总体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将作品很好地演绎出来也并非是件易事。无论是从人物的分析还是作品的理解,无论从演唱的技巧还是舞台的表演上,对于每位歌者都有着一定的挑战性。笔者从歌剧的背景、人物的形象、作品的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结合自身在演唱这部作品时对此作品的理解做了一个浅析,希望为大家今后演唱这首作品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于宪淼.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分析[J].高校讲坛,2008.

[4]李雯静.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D].河南大学,2008.

[5]刘丽艳.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处理[J].音乐生活, 辽宁沈阳,2011.

[6]田乙.浅析声乐技巧与情感得关系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于宪淼.咏叹调“风萧瑟”得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0.

[8]杨霞.试析咏叹调——不幸的人生山西大同大学[J].黄河之声,2011.

猜你喜欢
伤逝子君演唱
对《伤逝》人物关系破裂的分析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