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
——以鲁中南S村为个案

2019-02-11 17:51许加明
关键词:村民农民农村

许加明

(1.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农村地区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三农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已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集中居住是近年来农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有益探索,不仅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而且间接关乎乡村振兴其他方面的顺利实现,因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已经成为当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进行居住[1]。集中居住是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家族村庄的衰落为现代社区自治释放了自主活动空间,推动农村社会重构和农村社区的崛起[2]。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可以看成是“农村居民点重构”的过程,是城市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3]。从宏观层面来看,集中居住不仅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和城镇用地紧张问题,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4]。从微观层面来看,集中居住也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对此学术界已经开展了一些定量测度与分析。有研究认为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福利水平[5-6],大多数农民对集中居住之后的生活感到满意[7]。也有研究认为集中居住增加了农户的生活负担[8],农户集中居住后虽然收入来源增多、收入水平提高,但家庭生活支出随之增长,人际交往及思想观念等亦受到影响[9],因此集中居住虽然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却恶化了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降低了农民的福利水平[10-11]。本研究在对鲁中南S村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描画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

一、田野点概况

S村是鲁中南地区的一个农民集中居住村,地处丘陵地带,原下辖5个自然村,共计328户1348口人,距离县城约2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33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1.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20公顷。集中居住前,S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是小麦、花生和红薯,还包括一些豆类、玉米和谷物等。S村的集中居住工程自2011年10月份开始筹划立项,2012年5月份开始动工拆迁,并于当年10月份启动建设新住宅楼,截至第二年年底实现了村民的整体入住。

集中居住引发了S村村民的一场居住革命。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大都居住在自建的平房中,房屋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用来休息、用餐和做饭,储藏和卫生等功能另外设有其他功能区间,如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建有私人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在庭院角落都会另建一处相对独立的家用厕所。集中居住之后,农民开始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房屋的功能日渐多元,而且各功能区的划分非常明确,如会客区、烹饪区、就餐区、休息区、学习区、卫生区等等。另外,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大都为三代同堂或是已婚子女与老父母毗邻而居,即实质主干家庭或形式主干家庭,但在集中居住之后大都变成了老年父母单独居住,已婚子女则与其未成年子女另立门户,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家庭成员关系趋于简单化。

二、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居住方式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会广泛地波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居住作为农民居住方式的一场革命,对S村村民的居住条件、道路交通、劳动就业、经济收入、教育医疗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居住条件方面

集中居住使得农民从自建的平房搬进了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楼房,迎来了房屋内部空间布局和装修装饰的整体性改变,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让村民的居住体验更加舒适。首先,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冬天大都睡在土炕上,如今有了集中供暖设施和干净整洁的卧室,不仅免除了烟熏火燎之苦,而且卧室内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精致考究的地板,造型优美的灯具,美丽雅致的墙纸,舒适柔软的大床,整个房间都变得美轮美奂。其次,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主要用土灶台烧菜做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烟尘大、易呛人,厨房里也被熏得漆黑一片。集中居住之后,厨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烧菜做饭也由土灶台变成了家用电器,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无污染,整个厨房都变得干净整洁。最后,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几乎家家户户使用的都是室外旱厕,夏季蚊虫多、异味大,冬季气候寒冷,村民们苦不堪言。集中居住之后,村民家家都有了独立的室内卫生间和抽水马桶,再也没有了以上方面的苦恼。除此之外,大衣柜、空调、冰箱等各种时髦家具和家用电器也都陆陆续续进入了村民家中,不仅大大方便了生活,也使得家中摆设显得更有品位、更上档次。

(二)道路交通方面

集中居住不仅使得房屋建设整齐划一,而且在道路建设和交通路线方面也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使得村民的日常出行更加便利。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的内村道路都是土路,晴天的时候路况尚可,一旦遇到雨雪天气,路面就会变得泥泞不堪,出行十分困难。若是赶上农忙时节下雨,家家户户都开着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去从事农业劳动,路况更是苦不堪言,不仅泥巴甩得到处都是,而且路面变得坑坑洼洼。集中居住之后,村庄内部的土路都经过硬化变成了水泥马路,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从根本上上解决了雨雪天气出行难的问题。另外,道路状况的改善也带来了交通线路的优化。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只有一辆大巴车通往市镇,并且车不进村,首班车出发得晚、末班车结束得早,不同班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比较长。村民们若是想要去往市镇,就只能准备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后去往村口处候车。如若错过当班车次,要么等待几个小时乘坐下一班车,要么就只能设法前往几里路以外的其他乘车点乘车。实行集中居住之后,出入和途经S村通往市镇的大巴车由一辆增加到了三辆,重新设计了大巴车的行车路线,能够直接进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乘车。此外,路况改善后出租车渐渐多起来,进一步提高了S村村民出行的便利度。

(三)就业收入方面

(四)教育医疗方面

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也带动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社会福祉,使得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虽然已经建有一所村办小学,但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力量也相当薄弱,不仅教师数量少,而且教学水平也非常有限,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镇上小学借读。实行集中居住之后,S村利用集体经济收入重修学校,建成了专门的教学楼,并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极大地改善了基础教育条件,村民的子女也可以就近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此外,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村中只有一个由两间平房搭建而成的简易卫生所和一名上了年纪的乡村医生,不仅医疗条件简陋,而且医疗技术低下。由于村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所以生病之后大都不愿前往城市进行治疗,因而多是小病靠忍、大病便听天由命。实行集中居住之后,村委会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在村内修建了正规的卫生室,并聘请了两名医术比较高明的年轻医生,完全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五)休闲娱乐方面

集中居住改变了村民的居住方式和公共空间,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日趋丰富和高雅,除了观看电视节目外,还可进行晨练、球类运动、出席舞会、练习卡拉OK、观看电影等[9]。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极其匮乏,只能通过看电视或打牌、打麻将来消磨闲暇时间,原本仅有的两个篮球架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无法继续使用。实行集中居住之后,村委会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在整理出来的土地上修建了专门的村民休闲广场,安装了多种类型的健身器材,还建成了专门的室内活动中心。村民们若是想要进行户外活动,或前去休闲广场跳舞或者健身,也可以打篮球或者打羽毛球;若是想要进行室内活动,可以前往室内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或前往电脑室上网进行休闲娱乐。除了电脑室之外,村中还建成了专门的图书室、棋牌室、手工编织屋等室内休闲娱乐场所。这些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闲暇生活,而且有助于村民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三、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

集中居住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麻烦,集中体现在在居住空间和习惯、农具及粮食存放、生活支出、社会交往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居住空间和习惯方面

集中居住实现了农民的居住场所从平房向楼房的变迁,相比之下,平房不仅室内面积大,而且还附带有一个宽敞的露天庭院,楼房不仅室内面积小,而且宽敞的庭院也随之消失,所以村民不仅要适应变小的居住空间,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楼房式的生活。千百年来,农民是第一次挤在公寓楼里,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轻易改变[13]。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居住的平房使用面积基本都在一百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二百平方米,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远远超过房屋面积的私家庭院,活动空间十分广阔。此外,农村世世代代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因此村民大都会在院墙内外开辟一块菜园,并专门修建一处圈舍用于饲养家禽家畜。但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后,不仅村民的室内居住面积变小,而且庭院也都消失不见,整个活动空间大面积缩减。菜园和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更是因为失去了私人空间的依托,导致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基本消失[14]。故此,集中居住不仅使得村民的居住空间变得拥挤,更使得村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习惯难以维系。

(二)农具及粮食存放方面

集中居住对农村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平房变楼房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却使得农民原本专门用于存放农具和粮食的私人空间全部消失,楼房下面的公共空间也变得更加狭窄,使得农具和粮食的存放成为一个问题,给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带来了麻烦[15]。在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大都建有自家仓库用来存放农具和粮食,农用机械可以存放在自家的庭院里,庭院外面的公共空间也比较宽阔,一些大型农用机械若是无法开进自家庭院,也可以停放在庭院外面的公共空间。实行集中居住之后,S村村民全都搬进了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单元楼房,与原来的自建平房相配套的私家仓库和院落也都随着平房一起在拆迁中消失了,公共空间也变得整洁而狭小。尽管S村在进行集中居住规划时也选取了一处公共空间修建了大型仓库供村民集中存放农具和粮食,但并非免费使用,每年都需要缴纳一定的租赁费用,而且大都离家较远,十分不便。

(三)生活支出方面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在很多方面都是自给自足,生活支出项目比较少、支出水平比较低。集中居住不仅带来了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而且日常生活中的支出项目明显增多、支出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负担随之加重[16]。在饮食方面,S村村民在实行集中居住前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菜园,基本不需要购买蔬菜,只需购买肉制品;集中居住之后,不仅是肉制品,村民食用的所有蔬菜和水果全部都要到市场进行购买,饮食支出大大增加;在衣着方面,S村村民在集中居住前每天忙于从事又脏又累的农业生产,所以购买的衣服大都比较廉价,而且很少购买新衣服;集中居住之后,随着职业性质的非农化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变,村民所购买的衣服档次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购买新衣服的数量与频率也较过去增加了很多。此外,随着集中居住后教育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S村村民在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的生活支出也都不断上涨,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四)人际交往方面

传统的农村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熟人社会,同村居民之间大都是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亲戚或朋友,邻里之间经常相互串门,呈现出一种相互开放的姿态。由平房到楼房的转变引起的社区居住环境及居住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村民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10]。实行集中居住之后,S村村民的居住方式由原来的开放式平房变成了大门紧闭的单元楼房,不仅造就了村民之间的空间隔离,也使得心理距离越来越远,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日益减少,加上居委会的“缺位”和业委会的“缺场”,导致农村由“熟人社会”异化为一个“无主体半熟人社会”[17]。而且,由于集中居住之后远离原居住地,与原居住地附近的亲戚朋友之间的空间距离变远,交往频率也随之降低,感情日益淡薄。此外,集中居住之前,S村村民家中举办红白喜宴的时候,大都采用大锅饭的形式,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在实行集中居住之后,S村村民家中的喜宴大都转移到了饭店,而且农村人都爱面子,攀比心理严重,导致喜宴的成本越来越高,人情却越来越淡,村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形式化和功利化。

(五)心理健康方面

集中居住之后,农民不仅要面临居住方式的改变,还要面临自己职业和身份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方面的突然而剧烈的变化极易引发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居住给S村村民带来的一些外在影响也会作用于其心理层面,如居住空间狭小化、生活习惯现代化、农业生产困难化以及社交网络断裂化等等,即便是积极的影响,也需要他们付出时间和努力去加以适应,从而给他们造成了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很多村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习惯”。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剧变使得S村很多村民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导致他们愈发眷恋和怀念过去那种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出现了心理适应问题,尤其是老年人。除此之外,实行集中居住之后,S村村民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但又不具备完全融入城市并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一切权利的条件,身份尴尬,出现了角色失调和自我认同危机[18]。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 (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四、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

集中居住不仅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积极探索集中居住之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加快农民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对新生活的适应,以便进一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一)做好宣传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集中居住是农村的一场居住革命,彻底颠覆了农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集中居住,并对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政府和村委会工作人员要深入村民当中开展对集中居住的动员,广泛收集有关集中居住的政策和信息,并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制作展报等形式向农民进行宣传介绍,让农民形成集中居住的意识和概念,对集中居住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深入了解集中居住的利弊之所在,消除对集中居住的神秘感,从而为集中居住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认同并接受集中居住。

另一方面,村委会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到村民家中,就他们在集中居住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解答,并针对农民的关注点做出进一步的诠释,同时鼓励并欢迎农民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咨询,及时消除农民对集中居住的困惑和误解,并重点针对集中居住给村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思想引导,设法缓解并消除农民因集中居住而产生的适应不良以及抵触、烦躁等负性情绪,把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重新建立社区认同,帮助农民尽快适应集中居住之后的新生活[19]。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

集中居住给农村的村容村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的转型。因此,应当参照城市当中标准化社区的建设标准,努力完善与集中居住相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增进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20]。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实行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建设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强与集中居住相配套的交通、仓储、教育、医疗、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营造一个更加便利、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村委会也要遵照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提高对基础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确保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集中居住所带来的生活福利,提高对集中居住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从集中居住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好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医疗等生活保障问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新政策带来的益处[21]。村委会也应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帮助农民顺利排解集中居住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完善和贴心的公共服务,加快适应集中居住之后的新型生活。

(三)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集中居住之后,很多农民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只从事很少的农业生产。为了帮助农民尽快实现从农业到非农职业的转换,政府要对农民开展多种类型的实用性技能培训,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提高收入水平。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税费优惠力度,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同时鼓励并扶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集中居住后的农民实现在地就业的非农化转移。在此基础上,政府应与大中专院校、农技站、专业技术协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来村授课,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帮助他们尽快胜任新的非农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政府和村委会应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加强职业介绍服务基本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22],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便于集中居住后的农民能够尽可能地扩大求职的范围和选择面。除此之外,村委会还应设置专门工作人员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实时而精准地解答与再就业相关的具体困惑,帮助集中居住后的农民尽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转变自身观念,适应新型生活

集中居住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因此,农民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努力接受已经发生的改变,并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加快适应集中居住后的新生活。

一方面,农民要从思想上全面而客观地认识集中居住,不仅看到集中居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集中居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集中居住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要从内心深处消除对集中居住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不是先入为主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集中居住,而是尝试接受集中居住以及它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主动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集中居住之后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要正确看待集中居住后自己的生活和角色上的变化,从行动上主动进行自我的再社会化,自觉摒弃或改变与旧的居住方式相适应的生活习惯,重新学习集中居住后所需要的新的生活技能,养成与集中居住相适应的新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使自己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五、结语

集中居住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重塑了农民几千年来在自然村落中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农村全方位的变迁。作为农村社会实现全面转型的一种尝试,集中居住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要事先对集中居住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尤其是对消极影响要形成相应的预案,从多个方面采取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尽量将这些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帮助农民尽快适应集中居住之后的新生活,在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