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逻辑构成

2019-02-20 10:17李建立
社科纵横 2019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李建立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47)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今局势发生的重大变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结合,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顺应时代发展。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和见解,而且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从理论上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历史逻辑

“从《共产党宣言》诞生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理论价值。社会主义发展500年了,经历了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和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这样四个时期。”[1](P7)正是在遵循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指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2](P11)

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阐释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但由于该学说的主张是企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进行改良和局部的尝试,就好比在沙滩上建造高楼一样,最终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波澜壮阔的辉煌诗篇,有此起彼伏的高潮,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基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曲折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阶段分析总结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实践社会主义;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六阶段,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P19-24)

这种划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做出的概括和经验总结,具有创建的理论视角和显著的时代氛围。

第一,这种划分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工人是无产者,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工人越感到被更多的产品所奴役;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逐利的内在性要求,扩大生产,企图带来更多的利润,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合的情况,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P40)

这就阐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这种划分凸显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设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是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5](P23)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以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而这个政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6](P10)。

俄国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落后俄国变成了现实,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实践上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其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天地。

第三,这种划分凸显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逐渐地摆脱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注重和实践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照搬“前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后来的发展中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尤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更为明显。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7](P23)“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P42)说明我国开始逐步探索自己的道路,逐渐摆脱苏联模式影响,依靠自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前进,迎难而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经受住了国内外困难的考验,而且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光辉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勃勃生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文化逻辑

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要和本国的文化土壤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内生性成长的特点,向外表现为本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接受并发展,就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8](P544)。

“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2](P27)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发展性,在于和本国实践相结合,源于传统文化,升华于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如儒家的“仁者爱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9]仁爱思想不仅要人们之间的“兼相爱”,推己及人,博施济众,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状态;而且人应克服自己内在的私欲与杂念,“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10]。同时主张,在人与人之间,与人友善,平等友爱;在对外关系,协和万邦,友好相处,善待邻国;在人格方面,主张道德修养,修己、内心、慎独等等;在人与自然,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但却不能动摇我的信仰”。革命文化是指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所形成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其实质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其实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及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革命文化体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性文化,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先进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的,其中古代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表现的发展路径依赖。

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不同思潮相互激荡,呈现多元文化相互交汇的特点,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就是一个文化激荡与撞击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因此,思想的引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发展的独特性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P186)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发展逻辑

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人类只有一个家园,人类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存家园,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人类世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谐发展。

“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P2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自然放在首位,把生态理念灌输到人的行为之中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使得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使经济发展与生态自然相适应,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去。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3](P234)

提升公民意识,树立全球环保伦理意识,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意识,全球人类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以前大量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换发展是不可取的。

如果人类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本国公民的利益,而且也是世界公民的利益,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家园,新的发展理念在于把经济发展、爱护自然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习近平讲话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3](P233)

其次,利益共建共享,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倡议“一带一路”,把中国发展融入到大视野之中去,由中国发展来引领经济发展潮流以给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利益共建共享。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美国的发展是以美国利益为主导,在国家事务中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甚至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以一种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11],为世界消除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发展模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赞誉。

最后,应对全球性质的事情,需要有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和协调机制,建立由对话为中心的协调体系,倡导平等互利,倡导国际关系平等化和处理问题民主化,互相尊重彼此的发展模式和文化传统,出现冲突和争议由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在国家事务上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倡议中国的全球治理体系,让这一理念成为大多数的一致想法和共识。这种治理体系并不是重新洗牌,而是完善与发展,以平等和合作为手段,以共建为入手,以共商为契机,以共享为目的,以共赢为目标,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防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操纵国际秩序,防止出现治理机制失衡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理念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新型发展理念,建设美好的家园,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全球人们的梦想。它有文明价值上的理念,有美丽而秩序优雅的梦想,更有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民主的治理体系保护。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实践逻辑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P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特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2](P10)从开创社会主义这个高瞻的视域中对改革开放前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摸索前进和取得发展成绩等进行高度概括,目的是总结中国社会建设的继承性和阶段性,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继承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整体系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第二次飞跃。

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以“八个坚持”和“十四个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时代发展,新的理论成果将会不断涌现。

中华民族从弱小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次飞跃产生的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以下的实践特点:

其一,从过程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一个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系统性特征,理论发展上具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性特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3](P20)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部分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有机的整体。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飞跃,具有阶段性和螺旋上升的层次性特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也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承和开拓,吸收前一阶段的优点和经验,同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

其二,从内因上看,呈现内生性成长性的特征。理论之树是常青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三次飞跃是不断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不断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需要完善,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7](P1)正是因为内部自身机制的不断调整,实现了内生向外成长的动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持续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实质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吸收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的结果,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自我革命;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吸收人类先进的成果不断完善自身,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进行社会革命。其本质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以党内民主建设为契机,通过党的主体性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

其三,以不断解决出现新问题来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2](P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就在于不断根据世情,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形势,结合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不断解决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