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的改革开放价值探析

2019-02-20 10:17阮东彪刘会柏
社科纵横 2019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

阮东彪 刘会柏

(1.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3.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P38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P27)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中国道路,培育了时代精神,顺应了人民意愿,成就了灿烂辉煌。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彰显其独特价值。

一、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道路

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世界上本来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毅然决然地走出了中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奠定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起步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新时代,迎来了民族复兴大业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时代条件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同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要改变现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适度的变革和调整,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相互作用、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改革开放是一场更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走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路。

(二)改革开放走出中国新道路

“文化大革命”忽视生产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农村改革新进程,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在纠正“左”的错误倾向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右的倾向。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召开的同时,北京出现了“西单墙”。社会上极少数人片面夸大党的错误,散布种种怀疑的言论。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3月他针对性地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报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四项基本原则被正式载入党的十二大党章和新修订的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4年6月,邓小平会见了前来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他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最后说:“要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P65)1984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局面。1985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出版。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外媒体开始提到“中国的道路”。路透社记者杰里夫·克利夫特从北京发回的报道称:邓小平正在使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走上一条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将会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P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部署了划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向纵深推进。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新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何去何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条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条是有待人们去开辟的新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批判“两个凡是”,不走老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智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走邪路;以政治家的政治勇气,解放思想,带领我们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道路。这是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道路的革命性变革。

二、改革开放培育了时代精神

古往今来,精神动力是推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强大、国家昌盛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P372)江泽民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5](P19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6]同时这种精神助推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就是开动机器,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的规律去认识、思考、解决问题。但是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思想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思想很不解放的状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中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二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党的指示”、“党的利益”、“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这是真正的管、卡、压。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三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的情况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显然,解放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去带头。改革开放前夕,全国媒体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这对当时砸碎林彪、“四人帮”的精神枷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导向。邓小平从解放思想入手撬动历史转折,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彰显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形成和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40年来,党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全面进步,创新了理论,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拓进取,就是打开新局面,走上新台阶,跨进新时代。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部署: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0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010年、建党一百年、建国一百年的目标。面对未来,党的十九大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全国人民按照规划和蓝图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不断走上新台阶。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矛盾决定任务,这就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求真务实,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改革开放秉承求真务实精神,抓铁有痕,久久为功。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纯粹的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结果导致了体制的僵化,而邓小平解放思想,抓住问题的关键,经典概括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针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搞社会主义的惨痛教训,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正确判断,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开放,就有了根本的理论依据。

奋勇争先,意思是鼓起勇气,冲在最前面。改革开放,最初就是敢于变革,走在前列。广东、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榜样,发挥了领头雁、排头兵的表率作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照样需要奋勇争先的精神,敢为天下先,才能打出一片新天地。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都是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做前人想做但是没有做成的事,敢闯敢拼敢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准确把握当今时代主题,在探索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改革开放顺应了人民意愿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是选择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就是基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给全党全国人民带来灾难。如果继续这样,国家没有出路,人民不会满意,民族不能复兴。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P150)因此,邓小平时代,我们党顶层设计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尊重农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摸着石头过河”的具体策略,让人民群众遂愿。江泽民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落脚点。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期间,我们党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瞄准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身怀人民情怀,不负人民重托,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追求公平正义,增进人民幸福。

(一)改革开放回应人民期盼

我国1957年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曲折。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未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意愿,主要表现为,第一,毛泽东认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完全建立就会保证人民的利益,“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导致绝对平均主义,挫伤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第二,毛泽东认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只有在清除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因而,导致了“左”倾运动的发生,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本意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实现人民的具体利益,反而导致了社会混乱下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期受损。第三,当时重视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失去维护人民利益的根基。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曲折探索,失误在所难免,教训十分深刻。这些失误,包括左倾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认真记取。”[7]当时人民群众期盼的是通过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党作出适时回应,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我们党未来最中心的工作。改革开放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6]

(二)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是要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当然的主体和生力军。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只有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将改革的发力点瞄准靶心,惠及民众。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的惊人之举,对旧体制发难,但是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推广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再突破原有的意识形态观念,这时是要死抱着陈年流水的老观念不放,以老观念来看待新问题,还是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以实践的需要来更新原来的意识形态观念呢?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应该选择后者,这才是真正唯物主义的态度。”[8]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拉开了帷幕。从农村到城市,从土地到企业,从计划到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以及其他领域改革,从封闭到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物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巨变。

(三)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伟大事业,必然要求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民智,凝聚人心,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方案含金量高,出硬招用实招,使得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同时,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实践好坏的标准。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标准,即乡亲们笑,就是好政策;乡亲们哭,那就要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群众的事业。实践充分证明,没有群众参与,任何改革开放都不可能实施;改革开放进程中,无论遇到任何风险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因此,改革开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建议,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凝心聚力,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更高水平。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已经取得非凡成就,我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6]中国梦必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实现,实现中国梦彰显改革开放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