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重塑:对“师道尊严”的思考

2019-02-22 03:37李壮成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老师教育

李壮成

(四川文理学院 校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2019年4月29日,山东省五莲县第二中学两名学生因逃课被班主任杨守梅老师用课本拍打,被学校给予停职一个月、向当事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向学校做出深刻检查、取消2019年度评优树先资格、年度师德考核为不合格、党内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承担学生诊疗费等处理。7月2日,五莲县教体局又对杨守梅老师作出了扣发一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再签订聘用合同、纳入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等处理。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学生都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白岩松在7月27日《新闻周刊》“惩戒的尺度”中,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山东日照五莲教体局,是不是也该思考,这样处理合适吗?7月28日上午,山东五莲县发布情况通报:该县教体局撤销对杨老师追加处理决定。《人民日报》针对此事也谈到:“一旦任性扩大‘自由裁量权’,不仅消解制度尊严,更会造成执‘罚’混乱。教体局岂能轻易‘拉黑’老师——纳入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1]《荀子·大略》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对教师的尊重实际上是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必然包括对教师的尊重,由此,重塑“师道尊严”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重塑“师道尊严”,有必要对“师道尊严”的由来、意蕴、现实困境、如何重塑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引导全社会理性认识并维护“师道尊严”。否则,这些事情的屡次发生,将引发教师的不安、教育的不安。

一、“师道尊严”的由来及意蕴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师道尊严”历来备受重视,也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理念之一。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人们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更多的诉求,但“师道尊严”的传统对当代教育活动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师生有别”“亲密有间”仍然被作为大多数人视为正常师生关系的不懈追求。一般认为,“师道尊严”一词的表述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

要了解“师道尊严”,关键是要了解“师道”的内涵。何谓“师道”?学界的讨论很多。石中英教授认为,古文献中出现的“师道”主要有“师承、师传”“教育之术”“为师之道”三种意思,[3]这一观点为很多研究者认同并广泛引用。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石中英教授的观点,作者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大致有以下意思。一是指师承、师传。古人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习、继承并弘扬这一学派观点的过程,老师通过广泛招收学生,也让自己的观点主张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现在也常说某人师出有门或者师出名门,也是这个道理。如:汉代名臣萧望之曾向汉宣帝推荐匡衡,“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4]此处的“说有师道”就是指其学说、观点、主张有来历,匡衡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故当时儒学之士曾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说。二是指师识、师能。虽然“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老师之所以为师,是因为他在学识、见解、能力方面往往高于学生。如:东汉名儒桓荣向汉光武帝辞去教职时说,“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5]大意是说皇太子聪慧过人,博览群书,自己(桓荣)已经没有什么学识再可以传授给他。三是指师职、师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为师之道既要传道、也要授业解惑。就当今而言,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也体现了对教师职责的要求。教师承担着什么样的职责,不同的时代、同一时代不同国家要求可能有一些区别,但其本要求是共通的。四是指师位、师尊。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光荣传统,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尊师之道、学习之风也曾经衰落过,韩愈曾经感慨,“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就是对当时不尊重教师、不重视学习的感慨。

何谓“师道尊严”?从上述文献对“师道”的分析来看,“师道尊严”中的“师道”,在当时那种环境中,主要还是指师位、师尊的意思。《礼记·学记》中关于“师道尊严”那一句话,可以解释为“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才能得到民众的尊重;道得到尊重,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7]当然,教师要受到尊重,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教学艺术也非常重要。所以,又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

二、“师道尊严”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重视教师。但“师道尊严”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在观念意识层面上,认为强调“师道尊严”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在实事层面上,无论是教师的“惊世一跪”,还是“被学生群殴”,抑或“被克扣工资”……种种“反常”的现象,都在一点点消解着从历史上建构起来的教师和学生、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8]分析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地位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社会主流价值看,全社会积极倡导尊师重教、改善教师工资待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但是,从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来看,教师工资待遇还是普遍偏低,与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付出还不成正比,而且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学校或民办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教师受全社会尊重”,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心里看轻教师,就连教师自己,也存在职业认同度不高。我们曾经对四川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5%的教师明确表示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会再次选择做教师,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可见一斑。[9]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教师队伍中确实也存在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他们在生活上语言粗俗、行为不端、作风不严;在对待学生上态度冷漠、疏于管理、缺乏关爱;在教学上缺少情怀、应付了事、糊弄学生;在学术上不求甚解、弄虚作假、滥竽充数。 也还有一部分教师把教书育人当副业,一心想到如何“挣钱”,而不是想到如何备好课,教好书。也有人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读书,知识底蕴不够,教学经验欠缺,却天天给学生讲读书的重要性,是非常可悲也很可怕的事情。同时,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人们可以从书本、媒体、网络等途径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学生主要从教师处获取知识的情况正在改变,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确与否也很容易受到检验,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学识要求。

(三)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智能设备的普遍应用,微博、微信、贴吧、BBS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如同雨后春笋,新闻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监督者”的舆论监督目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特别庞大,监管上也还存在一些疏漏,给信息甄别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缺乏诚信自律或是为了个人私利,让舆论平台成为个别利益团伙的代言人或是网络谣言、低俗文化的传播器,对一些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对一些事件进行歪曲报道,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极大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比如教师队伍中的负面现象,虽然在教师中属于少数,一旦被有些人或自媒体有意或无意放大,甚至以讹传讹,个别现象被渲染为群体现象,影响就非常恶劣。

(四)教师权利义务的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六个方面的权利和六个方面的义务,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这一职业还是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主要是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空间,教育者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有信心,并采用适合的方法让他们取得最大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并以此鞭策每一位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但这一句话往往被一些人误解,认为教不好就是教师的责任。从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要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同时,教师往往也容易被人们寄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实际上,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作为常人的生活。然后他才是不同于一般人,因为他承担着育人的职责。

(五)教师惩戒学生的困惑

从“教”的词源学分析来看,其本身意义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鞭子,敲打小孩,让他们学习。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类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惩戒。宋濂曾经问朱元璋:“小儿顽劣,可训乎?”朱元璋回答:“不死即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来看,人们都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惩戒权。为了营造和谐、幸福的教育环境,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下令:严禁教师以各种形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本来这是一条有助于提升教学品质、保证学生权益的规定,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紧箍咒”和不少学生的“免死金牌”。从法律规定来看,只规定了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对教师的惩戒权没有具体规定,教师的合理惩戒很容易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可不可以惩戒学生?学生欺凌同学,老师可不可以对他进行适当惩戒?因为没有相关规定,这就让老师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不管吧,自己良心上过不去;管吧,怕出问题受到处分。

三、“师道尊严”的重塑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也是兴教之源。所以,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行动上把尊师重教落实在每一个制度和具体工作环节。每位教师也要格外珍惜人民教师这份光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用真心做事,用真情育人,履行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政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赞誉,更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与期待。[10]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恪守职责、勤奋治学、教书育人,通过他们的努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也有极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要让全社会尊重教师,从政府层面上要进一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处理好增加教师数量与提升教师质量、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倡导学术自由和严格课堂规范等关系。要严格要求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在以德立身中提升自我修养,为人师表,在以德立学中明道信道,实现德才兼备,在以德施教中潜心育人,不辜负职业担当。[11]切实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环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普通个体,他们有物质的需求,也需要精神的力量。所以,对老师付出的辛劳、贡献的力量、奉献的才智,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肯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师为范的承诺。将全部奉献给梦想的黄大年、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的李芳、用扁担挑起山里娃未来的张玉滚、用爱守护“折翼天使”的党红妮……他们秉承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辟古训,实现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无悔誓词,可以说,今天教师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课堂,越过了讲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用之不觉,代代相传、薪火不灭。[12]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既要理解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关注、学校对教师的高要求,又要给教师正当履行职责提供物质上的保障、生活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在一线老师遭到误解和责难时是非分明、仗义执言,让广大老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三)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师生,学校的发展也要依靠师生。对教师的管理,既要坚持科学管理,又要坚持人本管理。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和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学校要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岗位的相对比例,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也有自己的物质和生活需求。教师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教师的职业认同、教育情怀、主动付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尊重教师作为人的权利,既坚持制度的刚性,又体现人本的关怀,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四)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胸有家国情怀,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要勤于学习、精于研究、善于思考,追求真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艺术,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心、真情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需要教师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示范,做出表率,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丰富学识让学生信服、佩服,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也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以良好的教学业绩和成就赢得党和国家的信任,获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