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健康相关饮食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9-02-26 03:04程潇宋孟娜孔静霞王红妹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蔬果摄入量典型

程潇, 宋孟娜, 孔静霞, 王红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现代人容易产生多种不良饮食行为,引起超重肥胖、体质下降等健康问题,因此,如何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已经成为制定健康干预措施的关键。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知觉压力恰好能够反映个体对环境中多种压力源的觉察程度[1]。知觉压力水平较高时,人们容易增加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并且产生一系列不良饮食行为[2]。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在某方面能否取得预期结果的信心或信念[3],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直接影响个体在该领域的行为动机。较高的饮食自我效能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饮食行为[4]。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国内外对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人群[5-6]。因此,本研究将企业员工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该群体中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健康相关饮食行为的关系,为工作场所开展健康干预项目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杭州、嘉兴、上海选取4家企业开展横断面调查。这些企业主要从事金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采取静坐工作方式的员工所占比重较大。调查前对选定企业的全体员工发出调查邀请,自愿参加者经研究人员判定符合纳入标准后作为调查对象,以现场自填问卷的形式参与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有效率91.1%。

1.2 研究工具

基于研究目的,参照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工作场所开展的PACE(Promoting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Eating)项目设计调查问卷[7],内容包括:①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8]等要素。②知觉压力,使用杨廷忠教授等[9]翻译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14)。此量表共14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知觉压力越大,25分及以上则说明存在健康危险压力。本研究中CPSS-14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9,提示内部一致性良好。③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通常具有领域特殊性[3],但目前尚无成熟的饮食自我效能量表可供健康人群使用。因此本研究参照PACE项目,采用问题“您确定会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按计划监测自己的饮食吗”对研究对象的饮食自我效能进行测量[7],答案从1~5分别代表“不确定/有点确定/比较确定/很确定/绝对”,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④健康相关饮食行为。

1.3 健康相关饮食行为

参照PACE项目的调查问卷[7],本研究中饮食行为涉及的内容包括:油炸食品、含糖型饮料、甜食、水果、蔬菜的摄入频率和单次摄入量(根据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食物标准分量,1标准份谷类=50~60 g,1标准份果蔬=100 g,1标准份肉类=40~50 g,1标准份薯类=85~100 g,1标准份饮品=200~250 ml[10]);通常选择的饮料类型(1=含糖型,2=低热量型);外出聚餐和食用西式快餐的频率;典型日进食正餐、简餐、点心的次数;一边吃东西一边做其他事情的频率(答案从1~5分别代表“从来没有/很少/有时/大多数时间/总是”)等。

数据处理时根据各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和单次摄入量计算出每月/日摄入量;外出聚餐和食用西式快餐的频率分别转换为每月聚餐次数及每月快餐次数;将典型日进食正餐、简餐、点心的次数合并计算出每日进食次数。

1.4 统计分析

问卷数据由Epidata 3.1录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探索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的相关关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88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42人(62.5%),女性145人(37.5%),年龄在25~34岁的员工超过一半(58.7%);60%以上的调查对象处于已婚或同居状态(68.4%);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大于56 000元的员工分别占63.2%和63.1%。40.9%的企业员工知觉压力已达到健康危险程度,绝大多数员工自我效能较低(91.3%),无法绝对确定或非常确定在日常生活中按计划监测饮食。见表1。

2.2 健康相关饮食行为情况

饮食行为方面,57.0%的员工通常选择含糖型饮料,26.8%的员工总是或经常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调查对象每月油炸食品、含糖型饮料、甜食摄入量的中位数均为2.0份,每日蔬果摄入量的中位数为2.2份,每月聚餐次数和快餐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5次和1.0次,每日进食次数的中位数是3.0次。Mann-WhitneyU检验显示,与女性员工相比,男性员工的含糖型饮料摄入量更多(P<0.001)、蔬果摄入量更少(P<0.001),而女性员工外出聚餐、吃西式快餐的次数和每日进食次数比男性员工多(P<0.05)。但其他的饮食行为,如油炸食品和甜食的摄入量、是否通常选择含糖型饮料、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等,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企业员工社会人口学特征、知觉压力、自我效能的基本情况 n,%

注:*为Mann-WhitneyU检验

2.3 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对企业员工的知觉压力、自我效能、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基本情况与健康相关饮食行为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能够组合成7对典型变量。前两对典型变量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549(F=4.631,P<0.001)和0.485(F=3.466,P<0.001),共解释两组变量全部相关信息的60.66%。

取前两对典型变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①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不属于同一对典型变量,说明两者相关性不强;②基本情况典型变量U1与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自我效能有正相关关系(r=0.747,0.468,0.448,0.566,0.421);饮食行为典型变量V1与每日蔬果摄入量、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每日进食次数的相关系数r=0.700,-0.477,0.624。说明年龄较大、女性、已婚或同居、学历较高、自我效能较高的人每日蔬果摄入量和每日进食次数较多,而且不会经常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③基本情况典型变量U2与年龄呈正相关(r=0.495),与性别和CPSS得分呈负相关(r=-0.606,-0.469);饮食行为典型变量V2与每日蔬果摄入量、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有负相关关系(r=-0.509,-0.686)。说明年龄较大、男性、知觉压力较低的企业员工每日蔬果摄入量较少,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较低。见表3和表4。

表3 基本情况的典型变量与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r

注:*U1、U2是由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收入水平、CPSS得分、自我效能线性组合成的典型变量;#性别(1=男,2=女);婚姻(1=单身、离婚或分居,2=已婚或同居)

2.4 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将各饮食行为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研究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对各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企业员工的知觉压力达到健康危险程度时,经常/总是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可能性是不存在健康危险压力者的2.43倍(P<0.001)。与自我效能较低的企业员工相比,很/绝对确定能按计划检测饮食的调查对象通常选择低热量型饮料(OR=8.03,P<0.001),不容易摄入较多的油炸食品(OR=0.37,P=0.036)、含糖型饮料(OR=0.35,P=0.029)和甜食(OR=0.10,P=0.002),经常/总是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可能性也更小(OR=0.29,P=0.051)。见表5。

表4 饮食行为的典型变量与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r

注:*V1、V2是由每月油炸食品摄入量、通常选择的饮料类型、每月含糖型饮料摄入量、每月甜食摄入量、每日蔬果摄入量、每月聚餐次数、每月快餐次数、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每日进食次数线性组合成的典型变量;#选择饮料类型(1=含糖型,2=低热量型)

表5 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注:*为调整年龄、性别、婚姻、学历,自变量:自我效能(0=比较/有点/不确定能按计划检测饮食,1=很/绝对确定能按计划检测饮食);知觉压力(0=不存在健康危险压力,1=存在健康危险压力);#以中位数作为各因变量的划分标准

3 讨论

既往研究表明,知觉压力和自我效能会对个体的健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工作场所开展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员工健康状况[7]。因此,本研究对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健康相关饮食行为的关系进行探索,并着重分析知觉压力与自我效能对企业员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便进一步完善工作场所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

3.1 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饮食行为的基本情况

金融、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是当今社会的新兴热门产业,这类型的企业工作节奏快、工作任务重,员工普遍面临着严重的压力问题。本研究中40.9%的调查对象知觉压力达到健康危险程度,而自我效能较高的人仅有8.7%,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当压力超过个体的承受范围时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压力管理,减轻压力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危害。另外,企业员工中存在多种不利于健康的饮食行为。以每日蔬果摄入量为例,我国成人应当每天摄入300~500 g蔬菜和200~350 g水果[10],但本次调查对象每日蔬果摄入总量的中位数仅为2.2份(约220 g)。不良饮食习惯会造成身体机能下降和营养状态不良,导致多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要重点改善企业员工的饮食行为。

知觉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间往往存在负相关关系[4]。但本次研究发现,知觉压力与饮食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不强,说明知觉压力与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年龄较大、已婚或同居、学历较高的员工具有较好的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年龄增长代表着健康意识增强;已婚或同居状态意味着生活方式更加稳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通常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等。

3.2 企业员工知觉压力、自我效能与饮食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知觉压力对企业员工饮食行为的影响较为局限,与既往文献报道不一致[11-12]。对此不同结果有如下解释:①测量角度不同。较多文献侧重于研究与压力水平更加密切的情绪性进食、进食失控等饮食行为,而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日常行为习惯。②测量存在偏倚。实际调查中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量往往被低估[13],工作忙碌也会阻碍进食行为发生,使研究结果受到影响。③社会环境不同。我国多数成年人并不习惯汉堡、披萨等快餐形式,因此知觉压力对每月快餐次数不存在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员工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与知觉压力呈正相关。吃东西分心使人们无法及时察觉饱足感,容易吃下更多、更不健康的食物,存在较大的健康隐患,需要提高警惕[14]。

自我效能理论指出,自我效能较高的人往往为自己设定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投入和坚持,因此自我效能是行为被激活的一项重要原因[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较高的企业员工每日蔬果摄入量较多,边吃东西边做其他事的频率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较高的自我效能有助于个体减少油炸食品、含糖型饮料、甜食的摄入量,并且选择低热量型饮料,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知觉压力和自我效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饮食行为,而且自我效能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为工作场所制定健康干预措施时,应当积极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和压力应对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健康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蔬果摄入量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冬季蔬果飘香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分蔬果
典型催开百花香
营养与健康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