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实体论过渡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建构
——基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基础之上的扬弃

2019-03-05 14:36张孝霞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单子亚里士多德

张孝霞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莱布尼茨的哲学核心在于对统一性问题的解释,欲洞察莱氏哲学命题的真正含义,就必然要对他的实体理论体系进行一个整体的认识。莱布尼茨的实体理论是在对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上建构的。他认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相互独立,一切事物均可归类于这两类之中,却没有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斯宾诺莎的上帝实体太过抽象,把“心灵”和“物体”都看作为上帝的规定。莱氏通过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轮逻辑改造,他认为实体应是无限多个,并且具有精神性。就莱氏实体理论体系而言,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于实体之中恢复“实体的形式”这一概念,从而进一步阐明单子的产生以及单子具有的行动和行动的能力。通过实体论的逻辑转换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建构了由实体论出发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又以存在学说为中心而展开,那存在学说又以什么为核心呢?——实体。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中占有绝对主项的地位,能更好地理解一切事物之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1](P109)。所以,实体首先是“述谓的最终主体”,即不变的、一般、普遍属性的东西。二是实体具有个体性、独立性,并不仅仅依存于其他事物之中。意为实体是这个事物主体的组成部分,但当实体离开了主体之后,实体依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存在,更是别的事物之所以能存在的基体,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当事物的个体性程度越高,就越具有实体性。“第一实体是最基本的实体,其他东西要么表述它,要么依附它。如果没有第一实体的存在,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2](P2)二者同是最终主体,但是概念内涵却不一样。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命题中,“苏格拉底”是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被“哲学家”这个“谓语”或“宾语”所表述出来的,那“苏格拉底”能作为谓语去诉说别的主语吗?比如,“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显然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因此该命题显然没法成立,由此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苏格拉底”只能作为主语而被“谓语”或“宾语”述说,不能去诉说别的主语。在“实体”的含义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即为“第一实体”。而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则作为“第二实体”,受到生物学规律的限制的“人”,处在岁月的流变之中,会经历幼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而在这个过程中,七岁的苏格拉底和五十岁的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存在,同样都是作为实体的存在,主体始终在变化,唯有苏格拉底作为“人”的属性是不会流变于时间之中而具有一只“鸟”的属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与形式相对应的是“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作为质料,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始基质,无任何规定性,且质料是完全被动的东西,只有纯粹的接受能力,没有任何性质、形状,“不可被感知,不是一种以实体的面目出现,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协调而表现经验的‘概念装置’”[2](P1)。比如例子中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二实体”即为形式。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种、属,是“事物的形式或模型”[3](P76)。他认为形式是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的,同时也规定着事物的本质,“这里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四因说’中的形式因,而是除了质料以外的三种原因的合体:它既是事物所具有的形式,又是事物将要实现的目的,还是事物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2](P3)

一件事物的形成就是质料的形式化——“质上加型”。“人”是苏格拉底之所以为苏格拉底的形式,不论苏格拉底怎么在岁月中流变,他依然具有人的形式,也就是说,不论质料怎么流变,形式都不会改变。形式是质料的形式,(苏格拉底的“形式”只能依附苏格拉底得到现实化),质料是形式的质料,(苏格拉底具有“人”的形式是被规定的)。潜在的质料,通过形式的规定而成为现实。一个完整的实体包含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统一。

二、莱布尼茨对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扬弃

莱布尼茨在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影响下,遵循着特定的逻辑路径,进行哲学改造,逐渐建构起他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单子论实体理论。

首先,莱布尼茨关于实体概念的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为基础之上对“实体”的本性进行追问。莱布尼茨认为实体的概念为“如果有几个宾词于此,它们乃是一个东西的属性,而这样一个东西之本身并不是另外一个东西的属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个体的实体”[4](P99),等同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概念的界定,但按照亚里士多德如此下定义,我们还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实体”,实体本性意味着什么?实体的属性又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的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扬弃。莱布尼茨认为,通过对谓词或宾词与主词之间的关系的了解进而能把握实体的本性即主词、主体或者本体,即任何一个主体的谓词或宾词都包含于主体之中。同时,主词之中也包含有对谓词和宾词的属性进行判断的结果。因此,当认识到某一谓词或宾词所表达出的属性内容是对某一主词或主体的属性的相应概括,并存于其中之时,我们便能得到一个完全的主体概念,即对实体的本性有完整性的理解并把握它。“这就是说,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极其完全的概念,这个概念自己就足以使我们了解它,并足以使我们由他们而演绎出所有的宾词来。”[4](P92)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实体,是宾词的主词。相反,莱布尼茨认为宾词或谓词之中也包含了主词或主体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均为上帝所知。全知全能的上帝在创造这个宇宙的时候就已经将所有要发生的事都规定好了,所以上帝事事所知并不是以感官经验作为前提的,而是先验的就知道了。而主体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之一,是绝不可能先验的了解到主体将在宇宙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主词中所要包含的一切属性早在上帝创造主体出来之前就已经被镌刻到主体的“灵魂”之中去了,被预先所设定好,且都包含在主体的概念之中了。这时,我们又认识到主体之中包含了一样东西——灵魂。

其次,莱布尼茨在亚里士多德及其他多位经院哲学家们的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形而上学为立场与方法再一次恢复了“实体的形式”这一概念。莱布尼茨认为“实体的形式”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从现实走向抽象把握住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莱布尼茨曾说:“起初,我一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羁绊,我就相信了虚空和原子,因为这能最好的满足我的想象,但自从经过深思熟虑而回过头来之后,我感到要仅仅在物质的或纯粹被动的东西里面找到真正统一性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可以无线分割的许多部分的聚集或堆积。”[5](P25)莱布尼茨否定了“实体本质的空间性”,认为只是“堆积”或“聚集”,并非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性原则。莱布尼茨真正要寻找的是于实体之中找到一个与主词中所包含的“灵魂”相似的东西,基于此,莱布尼茨诉诸于形而上学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在实体之中恢复了“实体的形式”这个概念,使它具有真正的统一性原则,并将对“实体的形式”的形而上学研究称为“另外一个范围之总的研究”。莱布尼茨赋予了“实体的形式”具备像“灵魂”理解“主体”那样去理解实体的本性,具备单一性、不可分解性和独立性,理解从客观感觉上感知的实体的实在性。实体的形式与灵魂一样,不是从实体之中被划分出来的,而是实体本身包含了实体的形式,没有了实体的形式的实体也将沦为躯壳,二者融为一体。

第三阶段,莱布尼茨超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提出“述说的最终主体”,即唯有同时满足单一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才能成为最终主体——实体。那么在此基础上,物质性的东西首先就要被排除,于此,莱布尼茨推翻了原子论,原子不是他所要寻找的实体。原子作为物质,还是无限可分为部分的,不存在“单一性”,是找寻不到“述说的最终主体”的,也就不存在最原初的统一性原则,不具有成为实体的资格。同理,事物的“体积”“形体”是物质的,是由多种事物聚集在一起结合起来的,且事物的“运动”本身是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东西而存在,需要借助于物理学上的原因才有可能实现,不具有单一性,更不能将之与原初的统一性原则划上等号,换一种说法,也就不是莱布尼茨在整个诺大的宇宙所要寻找的最原初的真正单元。在莱布尼茨那里,只有具有真正单一性的东西才能满足成为实体的条件,才具有实体的形式的统一性原则。例如,一个人和他的灵魂之间看似呈现的是包含的关系,但事实上,“灵魂”这个“有机物”才是我们人之所以能称为“自我”的原因。“自我”是实体,那么自我的“灵魂”就是“实体的形式”,如若没有“灵魂”,“人”本身就不复存在了,且“灵魂”不可分,是独立的、单一的、最原初的存在,且“灵魂”不同于既定不变的而是“有机物”,具备所谓的“灵性”,莱布尼茨认为“灵魂”就是“述说的最终主体”,所以“实体的形式”也就是莱布尼茨所寻找的最原初的“述说最终主体”。

那么,这个“述说的最终主体”具备哪些能力呢?莱布尼茨曾说“力本身构成实体的最内在本质”,试图将“力”与“实体的形式”结合起来,认为“实体的形式”就等同于“原始的力”,灵魂本身具有一种可以推动着自己走向“实现”力量,从而走向“完成”的一种“原始的活动”。同时,莱布尼茨提出“表象”这个概念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力”,即实体就是表象的力。“表象”并非字面上理解为感觉的表面现象。“表”是规定和构造的意思,“象”则是思维的对象,即思维的主体本身。因此,“表象”是对自我的规定,是一种源于“力”的作用产生出来的思维的内容从而引起的心智活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象的力,才使得实体在不断的规定中成为主动的有。如若思维的主体没有这种最原初的力,那就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无”。当然,莱布尼茨对“实体的形式”的理解还没有结束,对其属性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首先,实体的形式是永恒存在的。神创造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无边无垠永恒存在,而实体的形式是“世界”的本原,所以实体形式也就是永恒的。其次,实体的形式作为一种“灵魂”,作为“原始的力”是具有绝对的唯一性的,“力”的形式虽然千百种,但“力”本身是绝不可被分割的。第三,莱布尼茨认为“实体的形式”是具有等级性的。虽然“实体的形式”即灵魂已是最原初的存在,但是莱布尼茨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进一步界定了实体的“灵魂”的范围。灵魂存在于理性与非理性之中,在理性范畴里的实体的灵魂属于有认知能力的、智慧的“心智”之中,而在非理性范畴里的实体的灵魂是只关乎于物质之中,因此,理性的灵魂相比起非理性的灵魂而言更胜一筹。所以莱布尼茨提出:实体的形式具有等级性,“心智”的存在比“灵魂”具有更多的圆满性。

三、“实体的形式”过渡到“单子”

该阶段,莱布尼茨已经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之上,在《论自然本性》中首次提出“单子”:“在有形实体中应该有一种最初的隐德莱希作为原始的活动能力;也就是一种原始的动力,与广延或纯粹几何学上的东西及质料或纯粹物质的东西相连结,就不停的运动,除非由于形体的共同作用它的努力和激动受到各种限制。而这种实体的本原,在生物之中谓之灵魂,在实体之中谓之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一个真正是‘一’的实体,但凭借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5](P16)。莱布尼茨认为“实体形式”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力”,是非物质的、灵魂或者精神性的东西,可以单独构成一个真正的单元,这就意味着莱布尼茨将“实体的形式”从实体的形体之中抽离出来,并与之相独立,摆脱了有形体的羁绊,为了与前“实体的形式”有所区分,以命名——“单子”,“一种原始的隐德莱希”,一种简单的单元。认为“单子和灵魂都不再具有形状,它们不是物体的部分,而是物体的先在条件。”[2](P2)。“单子”代替“实体形式”并具有它所拥有的内涵,成为世物“述说的最终主体”,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并且“单子”中“具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内在的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6](P76)。

莱布尼茨将一个独立的物质划分出两个层次进一步阐述“单子”——初级物质、次级物质。初级的物质即为物质的形体,是被莱布尼茨所说的那类被表达的事物,同时,还是“原始的动力”推动的那类物质的形体,是一种纯粹的限于形体之中的被动物,自身不存在能动性。所以,莱布尼茨认为,初级物质不具有实体性;而莱布尼茨认为次级物质与初级物质的性质正好相反。次级物质即为物质的形式,是一种凌驾于形体之上的形式,是关于物质的精神性,与初级物质中的“灵魂”是同类型的形式的东西,是“实体的形式”,是“单子”,也是一种能使作为“纯粹被动物”的初级物质得以运动的“力”,更详细地说就是“原始的动力”,是一种原初的并且与生就俱来的活动能力,也可以解释说是“神的律令植与其中的内在法则”。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物质的精神性,莱布尼茨认为“不能把精神看作某种属于心智方面的东西,如在别处惯常所说的那样,而是看作‘灵魂’或类似‘灵魂’的形式的那类事物;同时也不要看作某种单纯的情状,而应看作某种实体性的,作为构成要素的、常住的东西,这种‘精神’我惯以称之为单子,其中有一种知觉和一种欲望。”[5](P11)对于“知觉”就是一种欲求而言,莱布尼茨认为,“知觉是一切形式所共有的,它是一个属,而自然的知觉、动物的感觉、理智的知识都是它的种”[2](P2)。同时知觉还是一种“力”的结果——“欲望”,是一种让实体自身活动起来有目的的力,支配着知觉之间的过渡。

所以,通过以上的论述,更进一步地说,莱布尼茨将“实体的形式”过渡到“单子”并赋予“单子”中具备让实体自身就能运动起来的“力”,并将精神性的东西嵌入到有形的东西之中,通过“原始的动力”的作用使得有形体的东西具有行动和行动的能力,使有形的具体的东西除了具有物质的形体之外,还具有精神性,兼备这两种属性,最终解释现实世界的运作。

四、结语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改造或升级版本,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莱布尼茨把表象模糊的单子划分为低级的单子,它们没有智慧;将表象较为清晰的单子称为心灵;而具有一定的智慧,且表象清晰的即为灵魂;最后,无疑神是最高级的单子,最具智慧,是最高级的单子。低级单子的模糊表象能力是全被包含于高级单子之中所有的,但高级单子中的清晰表象能力又是低级单子所不具备的。必然需要人的灵魂起着中心实体的作用以控制身体。这里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在时代局限的压迫之下,不得不向教会低头,通过将神学里灵魂的观念引入到他的实体学说中,做出妥协。

莱布尼茨认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思想、精神并不会伴随有机体的死亡而消逝,而认为“灵魂”是认识自身与其它“力”的“力”,是可以独立于有机体之外持续地保持活动、发挥作用的。因此,莱布尼茨认为灵魂是不死的,不是因为灵魂本身绝对的不能灭亡,而是除了神之外,没有其它因素能够使这种“力”消失。认同“灵魂不死”是莱布尼茨向教会做出的又一次妥协。莱布尼茨的妥协虽然都是为了调和矛盾,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理性在神的庇佑下所获得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通过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世上虽无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一定有两片相似的树叶,任何实体之间都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单子之间虽然没有窗口可以相互出入,是相互独立的,但更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单子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活动原则的一致性,将各个部分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进行认识。

虽然单子论具有如此局限,但不得不说莱布尼茨提出“单子论”,将“力”、活动引入实体之中,无疑是对当时呆板的机械实体理论当头一棒,打开了机械实体理论的缺口。通过提出单子实体,将实体赋以个性化,解释个别的重要性,从个别走向一般,一般又存在于个别之中,相互包含的思想,从实体出发揭示世界的多样性。莱布尼茨的实体理论突破了实体理论和机械实体观的局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占据重要地位。

总的说来,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虽然在时代的框定下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不得不承认单子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对多个哲学家观点的集合,更是将此前多个哲学家的不同观点进行整合,“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对这些观点进行“扬弃”而形成一个体系,得以对世界的构成进行系统的解释。我们应在单子论的局限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把握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同时进行发展。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单子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莱布尼茨“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学说的思想基础及其认识论意义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绸都人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