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古文在清代的接受

2019-03-05 14:36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集古文文章

李 懿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77)

魏禧(1624-1680),字凝叔,号裕斋,江西宁都人,为明末清初江右著名文学团体“易堂九子”成员之一。周筼《寄彭仲谋兼柬令弟羡门》一文历数清初名士,其中提及宁都三魏,将魏禧置诸三魏之首。阎若璩《潜邱札记》有刘宗周、李颙、颜元等“十二圣人”之说,魏禧即为其中之一。明亡后,魏禧不事清廷,隐居于宁都翠微峰,教授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其时他与北田五子、南丰程山七子、星子髻山七子交往密切,互相砥砺,有江右三山学派之称。今魏禧传世著述有道光二十五年《宁都三魏全集·魏叔子文集》重刻本、《左传经世钞》二十三卷、《兵迹》十二卷等等。《魏叔子文集》分为《魏叔子文集外篇》二十二卷、《魏叔子日录》三卷、《魏叔子诗集》八卷。《宁都三魏全集》最早署名“易堂藏版”,刊刻于康熙年间,因朝廷禁毁之故,此书传世较少。《魏叔子文集》因《宁都三魏全集》传世,由宁都后学谢庭绶重刊于绂园书塾,称“易堂原板”,其版式、字体、装帧与初刻本无二致,属同一版本系统。此外,魏禧尚有童蒙刻本《童鉴》二编、《尚书余》一卷、《拟奏疏》一卷、《内篇》两卷等等,然皆不见行于世,魏禧一生的主要著述,大都还是收集在《魏叔子文集》中。全文立足于文本细读,通过爬梳整理散见于文献中的清人对魏禧古文的整体品评和具体评点,意在检讨其古文在当时的接受情况,进而阐明魏禧的文学造诣对后世文坛的深远影响。

一、魏禧古文在清代的整体评价

魏禧隐居翠微后,弃时文而转向专工古文,清人对魏禧文学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其古文方面,三魏文章以魏禧名声为最著。施闰章《魏和公五十序》称“宁都魏氏三处士,……而叔子文最名”。清初批评家张潮《昭代丛书》收魏禧《日录·论文》一卷,并在题辞中称“宁都三魏之文当以叔子为第一”。清初文坛已有“北侯南魏”之称誉,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补编》卷一载侯方域和魏禧同以文章雄天下。宋荦尝选录魏禧、汪琬、侯方域三家文章辑为《国朝三家文钞》,是书一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称遂流行于世。四库馆臣在《尧峰文钞》提要中对宋荦的观点甚为赞同。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魏禧的古文成就很高,乃至超过了侯方域。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观叔子之文,最长人见识。叔子盛推朝宗,朝宗故当不及也。”[1](P329)

魏禧声名卓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其以默默无闻的布衣身份、遗民兼隐士身份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著成绩。魏禧身上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更有昂扬不屈的风节,散文家兼诗人汤来贺《魏冰叔五十序》以“高风劲节”许之,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四列传第四〇称其“有高节,故称之逸民”[2](P332)。屈大均、王岱、冷士嵋、姜宸英等清代名士、学者、文学家纷纷写诗撰文歌咏魏禧的“高风亮节”。屈大均《赠魏处士冰叔》一诗从对翠微峰自然环境的颂美转向对魏禧隐居行为的赞许,进而转向歌颂其“节义”。王岱《赠魏冰叔处士》虽没有写到翠微峰,却直接赞扬了魏禧的博学多识、高隐绝尘。

魏禧的文章因其高尚人格及遗民身份而倍受关注。宋荦《邵子湘全集序》特别提到身为平民的魏禧以文章闻名海内。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七一指出魏禧、侯方域等人开清初山林遗逸风气之先。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本都辑选了他的文章。宋荦所选《国朝三家文钞》共辑录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之文计32卷,其中录入魏禧文12卷、汪琬文12卷、侯方域文8卷,不过此选本对汪琬的评价要明显高于魏禧。武海军《清代散文选本视野下的魏禧》[3](P30—37)一文考索魏禧文章在选本中的辑录情况,主要用统计的方法列举出清代石韫玉《国朝十家文钞》、吴翌凤《国朝文征》、姚椿《国朝文录》等16种经典散文选本对魏文的入选数量,且对散文选家推重魏文的原因进行了提纲挈领地剖析,反映了清代对遗民散文的高度重视。诸匡鼎《今文大篇》选录清初人的文章辑为20卷,共计200篇,其中选魏禧文6篇,入选篇数居诸家第一。归安人徐凤辉辑成《国朝二十四家文钞》一书,共收录江南八家、江西三家、浙江十家、河南二家、山西一家的文章总计361篇,遴选的标准是“非无积大精深规矩谨饬之文,而选者谓不足以说时人之耳目”,其收录文章的数量分别是:王猷定《四照堂集》十三篇、顾炎武《亭林文集》十二篇、侯方域《壮悔堂集》二十六篇、施闰章《愚山先生集》十二篇、魏禧《叔子文集》四十七篇、汪琬《钝翁类稿》三十七篇、计东《改亭集》六篇、汤斌《潜庵先生遗稿》七篇、姜宸英《湛园未定稿》十九篇、朱彝尊《曝书亭集》二十六篇、陆陇其《三鱼堂集》七篇、储欣在《陆草堂集》七篇、毛际可《安序堂文钞》五篇、李良年《秋锦山房集》八篇、邵长蘅《青门旅簏賸稿》十六篇、陈廷敬《午亭文编》五篇、潘耒《遂初堂集》十篇、冯景《解舂集》五篇、徐文驹《师经堂集》四篇、方苞《望溪先生全集》二十篇、李绂《穆堂初稿》七篇、茅星来《钝叟文集》二十一篇、沈廷芳《隐拙斋集》十三篇、袁枚《小仓山房集》二十七篇。是书收文最多的是魏禧,其次是汪琬、袁枚,再则是朱彝尊和侯方域,这样的遴选结果和宋荦《国朝三家文钞》的辑录情况是比较吻合的,即便在众多文章大家中,魏禧、汪琬依旧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魏禧,在诸名家中被选中的文章数量最多。据《国朝文录总目》所述,李祖陶编纂《国朝文录》,录诸家文一卷、二卷、三卷各不等,惟独倾心魏禧、汪琬、朱彝尊等六人的作品,有意将其单独列出,另编为六家刊行,由此可见清代选家对魏文的喜爱以及魏禧之文在清初文坛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魏禧文名远播,其著述在当时甚至传到了海外。日本人桑原忱自号鹫峰逸人,编选《魏叔子文选要》一书,以汉文形式书写,每页10行,每行约20字,由浪华书林群玉堂刊制,并于文久三年(1863)出版。此书分上中下三册,共辑录文章92篇,卷上收文36篇,主要选录其文集序,卷中录入史论等文章30篇,卷下收入人物传、游记等26篇。因有感于魏禧文章的价值性,桑原忱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选入文章101篇,将这些文章辑成《魏叔子文选要续篇》,仍用汉文书写,每页10行,每行约20字。卷上收魏禧史论文,卷中收魏禧文集序、人物传、书信等,共计67篇,卷下则录魏禧之弟魏礼的文章34篇。1864年群玉堂出版了续篇。从二书之编选,大致可以看出魏禧的议论文、品评文学创作的文字及传记文比较受汉学家的欢迎。

二、清人对魏禧古文的具体评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判形式集中表现为诗文评,在不计其数的诗话、词话、文话中,大量记载着古人感性的、印象式的文学体悟,而这些电光火石般的诗学智慧则充分显示了作者、作品在当时及后世的传播情况。在《魏叔子文集》、清人往来问候的书信、文集序等各类作品中,保留着他们对魏禧文章的诸多评价,透过这些时人的评语,亦可观照魏文的风格特征及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一)文贵实用,力求经世

文贵经世致用是清人对魏禧文章作出的整体评价,魏禧的治世思想是崇尚实学,汤来贺《复魏冰叔》谈到魏禧为学与其以躬行为本关系紧密。魏禧《俞右吉文集叙》亦自言其创作和评点文章的主要标准即“有用于世”。魏禧的实用文学观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评赞。尚镕(1785-1835),字乔客,工诗文,尤精史学。尚镕《书〈魏叔子文集〉后》称魏禧“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

魏禧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文贵实用”的特点,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专门为现实社会和时政问题而作,如《兵谋》《兵法》《救荒策》《童鉴》《制科策》《变法》《封建》等等。以《救荒策》为例,道光二十四年增刊本钱熙祚所辑《守山阁丛书》、道光二十八年刊本清童和豫所辑《瓶华书屋丛书》、崇仁华氏刊本清华焯所辑《海粟楼丛书》皆收录此书。朱方来认为魏禧“心计手画无时不胞与天下,所著策略多万世大计”,而此书“尤为荒政中集大成也”。宋之盛《髻山文钞童鉴叙》评《童鉴》二编“可谓以学虑救良知能之穷者也”。以上乃魏禧为救民瘼、为儿童教育所作。他在《制科策》中则讨论关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的问题,批判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弊病,呼吁广开取士之途。《答南丰李作谋书》提出“恢宏志气,砥砺实用”的人才培养思想。《寄儿子世侃书》以训子为名,教谕青年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处世之道。门人梁份评《寄儿子世侃书》曰:“师病新愈,信笔作此,零星散漫,无一毫为文字意,而文已极周到含蓄。凡少年皆当奉为蓍龟,不独训戒一人已也。”[4](P298)刘紫谷评价魏禧《赠薛艺复姓仲氏叙》“勺庭文字有实用,类如此”。由此可见魏禧治世实用之心思。

(二)长于史论,文风凌厉

擅长史论、文风凌厉是清人对魏禧文章的第二个评价,这部分文章往往气势磅礴昂然,论证分明,正如战国纵横家之文工于辩说,气势豪迈,故《清史列传·侯方域传》称赞魏文有“策士之文”的气象。梁学昌《庭立记闻》云:“有问宁都三魏文优劣者,曰:三魏之文,予每喜诵之,而明快精透,尤推叔子,如驳老泉权书、论汉高帝、咎欧阳公、论包拯狄青二札子,独具只眼。有关世道,他人无此识也,其余格言谠议,可置之座右者甚多。”[5](卷一)魏禧创作了数量颇丰的议论文,大多就古代的人物、事件、传统典章制度等历史话题而展开叙述,这方面比较有名的篇目有《相臣论》《伊尹论》《正统论》《留侯论》《陈胜论》《晁错论》《尉佗论》《汉中王称帝论》《阮籍论》等等。魏禧致友人书信中也每每藉历史人物抒发感慨,《与林确斋》(之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人才之论,以层层深入的见解大力驳斥世人对诸葛亮的偏见,指出诸葛亮之才并不逊色于曹操。《与王乃明》批评“胸无远大之略,惑于目前小利”的统治者,赞扬鲁肃联刘抗曹的计谋,表达了自己的人才观。

清人敏锐指出魏禧的这些政论文义正言辞、说理透彻,文章格调极有司马迁《史记》之风神。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称易堂为西江一代文苑开山,而魏禧文风最师从苏轼,具有“理正词达”之妙,徐氏还指出侯方域文肆而不醇,姜宸英文醇而不肆,而魏禧则兼侯、姜二人文章之长。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云:“魏文皆有理致,如《里言》《偶书》诸编时有见道之言,杂记中论文亦造微,叔子笔势尤雄放,其论事叙事之作,多得史迁遗意。”[6](卷二)《听松庐文钞》曰:“冰叔先生尤深于史,举数千年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之故,穷究而贯通之,而又验之人情,參之物理,本胸中所积而发之于文,故其势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盖得力于《史记》、老苏者居多。”[7](卷三)

魏禧借鉴史家笔法,故其文风格凌厉,情感激越,笔法雄放。邹方锷《与武宁盛于野书》评魏文“律以古人义法,其不合者犹多,乃其笔力隽雄,议论深到处,自许为苏氏,以后恐无其偶,良未为诬”[8](文集卷五书)。邵长蘅《青门剩稿》卷六称赏魏禧“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并进一步指出他“为文主识议,凌厉雄健,不屑屑橅拟如世之貎似大家者”。清人亦从“史笔”、“理正力胜”等层面评赏具体篇目。王愈融评价《拟褒崇岳忠武王议》“议论斩截,字字如削铁”,方以智称赞《平论一》“笔力矫健,真作史之才”。对史家笔法的化用是魏禧文章创作的一大特色。

(三)奇气纵横,小中见大

魏禧的文章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字句间“奇气纵横”,手法新颖,常常藉助一些不着眼的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时局中的大问题。魏禧一生不畏权贵,远离科举,为人反对掩饰,主张以真性情待人,在文学上提倡创作要有“真气”,反对从内容和形式上一味蹈袭古人,他在《任王谷文集序》《唐邢若诗序》里提到做人、治学“求真”的观点。奇才、奇境一相遇合,加之对于“真气”的追求,使得魏禧发而为文见识高古,意蕴深厚,带有豪放之奇气。邓绎《藻川堂谭艺》从学识修养的角度论述了魏禧之文多“奇气”,曰:“国初魏禧,文章独步天下,其人无科举之累者也,而渊源不逮于贾马远甚,由其所学,仅以苏洵为之渊源,故其诣力止于是耳,然在国朝诸文人中,最为有奇气,非独得诸天授,亦由远于科举之累,所谓养而无害者非欤!汪、姜以来,惟桐城刘大櫆颇负奇气,有轮囷离奇之观,未尽斩削,故方、姚皆引以为重,盖方、姚之所短,乃大櫆之所长也。近世文人不敢效魏禧、大櫆,由其中无奇气而渐靡于科举文字之日久矣!”[9](三代篇)

魏文之“奇”具体表现为以平实笔调叙事,不经意间常常叙及多个人物、事件,并由小的话题切入到关系时政的大问题,全篇文意错综层叠、包罗甚广,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魏禧的记文、传文、祭文及部分文集序、书信等体现了这一特征。《翠微峰记》是一篇以奇人书写奇境的至文,文中写翠微之奇险、易堂之萧闲洒脱、壬辰风波之惊险等,层次分明,使人如身临其境。魏禧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虽题为某一具体人物立传,却以笔幅千里之势涵盖数层文意。《大铁椎传》分序、传、论三部分,传文着力塑造了一个浪迹天涯、身怀绝技的传奇式的异人形象,大铁椎笃守信义,勇敢过人,这样的豪侠之士正是魏禧心中的抗清能人,他在结尾的论中画龙点睛地倾吐了对大铁椎湮没无闻的深深惋惜,曲折抒发自我的抗清斗志。文章叙事手法也很考究,对宋将军采取先扬后抑,对大铁椎则先抑后扬,二者形成鲜明对比。陈玉璂评此文“摹写处奕奕有生气,顿挫虚实之妙,真神明于《左》《史》者”。这些传文的形式也较为奇特,《大铁椎传》带有传奇小说的浓厚色彩。王礼培《小招隐馆谈艺录初编》卷四指出魏禧最传神的古文已近似于小说。魏禧《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王氏三恭人传》《训导汝公家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等,从立传的主人公述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物、事件,特别是言及忠义之士的气节时,文字情感充沛,并从写人延伸到人才擢用、国家时政等重大社会问题。邵长蘅《邵子湘全集·青门剩稿》赞美魏禧“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概激昻,摹画淋漓”。魏禧《歙县吴翁墓表》《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等祭文语言朴实无华,穿插记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及事情,笔法似断而实连,有史迁用笔之神妙。《寄兄弟书》《彭躬庵七十序》是写给至亲友人的书信和祝寿文,不独传达问候之意,也赞扬友人怀才自守的坚贞品格,自述不仕清廷的志向等等,实谓言约意丰、意蕴迭出。《彭躬庵文集序》《静俭堂文集序》二文从论艺出发,借题发挥,感慨明末时局动荡以致壮志难酬的苦痛,大力讴歌江西士人的气节。以上诸文意脉起伏,情真感人,皆体现了魏文的“奇气”和以小见大的特色。

三、魏禧对清代文坛的影响

大多数人对魏禧文章持肯定态度,但不乏持质疑态度者。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九《书魏冰叔正统三论后》《书魏冰叔宋论后》《书魏冰叔平论后》《书魏冰叔地狱论后》《书魏冰叔相臣论后》《书魏冰叔九策后》,就魏禧部分文章的意旨进行了或多或少地指正。夏之蓉《答朱梅崖书》尝载魏禧感叹自己由于学养根基不厚,以致其文思致不深,气势不够磅礴。不过从整体上看,清人持褒扬态度者明显要多一些,这也说明了魏文确有不少过人之处。

魏禧对明末清初江右文风乃至对整个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禧的门人数量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是“小三魏”(魏际瑞之子魏世杰及魏礼之子魏世效、魏世俨)、王源、梁份、孔尚典、孔毓琼、孔毓功、王愈扩、王愈融等等,王源是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梁份则是有名的文学家。“小三魏”不慕仕进,继承家学,重“理”、“识”,崇尚致用之学。王源《怀葛堂文集序》述其自幼受知于魏禧,其《复陆紫宸书》称“生平惟服膺魏禧而已”。王源师出魏禧,故其文也以世教为尚。魏禧《信芳斋文叙》赞王源胸有大略,为文多法《史》《汉》。梁份《哭魏勺庭夫子文》叙述他先师事彭士望,后求学于魏禧的人生经历。《南丰县志》卷二十六《人物志》进一步指出梁份和易堂之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曰:“(份)又学于彭躬庵、魏凝叔。为文章,得易堂秘龠。”[10](P425)王源《与梅耦长书》称九子殁后,梁份古文堪称易堂后劲。另外,江西新城孔氏兄弟、泰和王氏兄弟和魏禧也有交往,从其学习古文。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一记“私淑桐城文学诸人”,爬梳明代与桐城文学有关系者,首推邱维屏和魏禧,述及二人对桐城派的启迪之功。刘咸炘亦指明桐城派对魏禧、魏际瑞的文章之法十分看重,其云:“宁都魏伯子、叔子,皆有论文语流传,虽桐城家亦称引之。”[11](P118)桐城后学马其昶《清史文苑传序》历数明代至清初的文章发展脉络,专门提到魏禧对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轻佻纤弱文弊的革除之功:“始明代王、李盛言复古,绘章絺句,识者讥其伪体。虽以归有光之雅正,各位下莫能与抗。钟、谭论文,益务纤佻,至魏禧、侯朝宗、汪琬,始革其余习。方苞继起,经术深,尤言义法,故曾国藩推苞文为国朝二百余年之冠。”[12](P89)晚清学者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总结清初古文发展的概况时,明确指出三魏尤其是魏禧启发桐城的作用,云:“国朝学术昌明,其专力于古文者,国初则有侯壮悔先生朝宗、宁都魏氏三兄弟,而叔子魏禧为尤著。厥后方望溪先生苞,崛起桐城。”[13](P149)桐城派是清代最突出的古文流派之一,其影响之大、之深虽非易堂诸子所能及,但不可否认的是,以魏禧为代表的易堂文法对清初文坛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最终促使了桐城古文日趋繁盛的肇端。

猜你喜欢
文集古文文章
《熊铁基文集》出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郭汉城文集》简介
放屁文章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