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科学素养的方法探究

2019-03-06 14:51陈洁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

陈洁

[摘   要] 科学小品文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是文学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苏教版低年段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在低年段语文课堂上,力求使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共同得到提升。

[关键词] 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是文学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苏教版低年段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识写教学中渗透科学的启蒙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低年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字形的掌握是难点。汉字的“形”是一个整体,并直接与义发生联系,可以根据汉字之形联想到它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科学小品文浅显生动的故事,是学生识字的载体。

日常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随文识字,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反复朗读的课文作为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通过实物形象、语言情境、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字字形识记,多采用追溯字源的方法,图文结合,图可以是古文字图,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字理画一幅画。如“穿”字,字理是“牙在穴中,表示穿通”。笔者准备了一幅野猪用锋利的牙齿挖山洞的图画。学生观察图画和字形,记住了图,就记住了“穿”的字形,同时也明白了字义。将字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画组合起来,学生用右脑而不是左脑去记忆,更科学高效。再如通过“生字开花”,观察一组字字形的异同,辨析字义,准确运用形近字。

写字教学,笔者也通常将相同结构,或者有相同部件的字集中起来教学,从一般规律入手,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同结构或相同部件,在不用汉字书写上的区别,感受汉字书写时间架结构布局的技巧,力求书写更美观。

识字教学打通了阅读科学小品文语言的脉络,为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扫清障碍。识字教学也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汉字明显的构字规律,追本溯源,字理识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潜移默化让学生从低年段开始,从识字的科学性开始科学启蒙。

二、朗读训练中体味清晰的科学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生动又严谨,通俗又科学。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科学小品文,朗读训练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的重要途径。

低年段科学小品文通常是一篇简短生动的小故事,开头第一句交代“四要素”,笔者在朗读指导时,只提出一个要求:“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都听明白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思维能力。第一,要求清晰,学生易懂,好操作。第二,明白了自己朗读说话是为了交流,更有兴趣和目的去训练。第三,有益于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渐渐地,学生朗读中就会自觉地有意识地从语言文字中捕捉有用信息,读为理解服务,理解反过来有助于读,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感悟与通顺流畅、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将朗读训练和思维能力统一,除了需要创设轻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更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思考体验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身的气定神闲,创设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引领学生定心朗读。

三、深入浅出中获得基础的科学知识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了解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小品文本身就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这一重要功能,但低年段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很多科学知识却难以理解吸收。

笔者以苏教版第二册《月亮和云彩》一课为例,这篇科学小品文虽然只有两节六句话,但涉及“参照物”这个深奥的科学知识,苏教版科学教材直到四年级下册才有这个概念的出现。显然,如果课堂中生硬地将“参照物”这个词提出,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理解。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老师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都无一例外地回避了这个科学知识。而笔者认为,如果用这样的目标来指导教学,科学小品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这一重要功能就会缺失。

笔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这样突破“参照物”这一科学知识目标的。在学生完成了整篇课文阅读后,笔者播放了一个短短的多媒體动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几遍,让学生亲眼看到“从院子里看”和“从树杈里看”的不一样。最后用“原来在不同的地方,咱们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以后都能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去发现身边有趣的现象”来结束课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姓“小”,科学小品文也姓“小”,语文教师也要学习科学小品文深入浅出的语言特点,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四、质疑解惑中涵养探究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素养的众多要素中,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是最具活力的,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是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

虽然课标在第二学段才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样的表述,但并不代表第一学段的学生就没有质疑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儿童的学习在进入小学前就已经开始,因此他们是具有质疑的本领的。当然,能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低年段科学小品文都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知识藏在故事里,并不直接写明,使小学生在读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里,读一读,问一问,找一找,想一想,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发现的过程。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对培养低年段学生质疑能力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愿望。笔者在初次接触学生时,都会和学生聊“学问”这个词,“不仅会学,更要会问”。日常教学中,一直把好学好问作为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尽量能用学生的质疑组织起教学内容。(二)创造提问题的课堂环境,笔者所带班级每节课都有四人小组、同桌两人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提问,笔者也多以参与者的姿态,用探讨交流的语气,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提问。(三)在学生爱问、敢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说清楚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如低年段,笔者会给出一些关联词,帮助学生组织问题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文本前后看似矛盾的意思,进一步追根究底提出几个为什么。(四)学习通过阅读解决问题。问题从文本中来,再回到文本中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读,读完后文想前文,疑问就解决了。读一读老师补充的课外阅读,将课外与课内勾连,也能解决疑问。

最好的课堂是贴着学生的学习飞行,最美的课堂是牵手语言漫步品读,愿语言文字与学生“邂逅”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愿我们用一种新的更宽广的教育视野看待课堂。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低年段书法课激趣法宝之甲骨文
低年段阅读教学激趣策略浅探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