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析

2019-03-07 11:21黄永丽
考试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意义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方式积极渗透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意义;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因此,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为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践行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功能,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现状,探索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对策。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4年,核心素养理念提出,要求现代教育应当立足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积极培养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笼统意义上的核心素养理念,不同的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小学语文的教育而言,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之下,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将价值观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相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学、传统节日、宗教文学、地域文化等,可以说是世代相传、博大精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孝道文化的渗透,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关爱长辈、尊老敬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孝道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变当前小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语文学科俗称百科之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教育功能,决定着其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小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传统的节日、地域文化、民族习俗等的融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次,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有利于对学生形成很好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 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行为和效果影响深远。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就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教育功能,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此外,当前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使得部分学生存在过度追崇西方文化,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不良因素,应当予以遏制,方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 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所谓“字以传情,文以达意”。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部分教师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古诗词教育,同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过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实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对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養之“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教育思想,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一) 以课本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拓展教学案例,实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首先,小学语文教材通俗易懂,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例如,小学古诗词教育,就是很好的文化教育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古诗词教育,解读古诗词蕴含的文化背景,并积极通过朗读、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古诗词教育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现代古诗词学习软件,如《唐诗三百首》这类学习软件,能够将语音、释义、背景图片等同时给学生展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

(二) 以民族习俗为载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传统民族习俗,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落实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传统民族习俗,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国人民阖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日子,人们有写对联,同庆祝的习俗。此外,还有中秋节、端午节等。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举办班级座谈会的形式,话题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成长地区的民族文化习俗,谈自己喜欢的节日。这种立足民族文化习俗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三) 开展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小学语文的教育而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当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文化的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让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培养学生尊老敬老、感恩的心,弘扬孝道文化,健全学生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19-21.

作者简介:

黄永丽,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六里完小。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意义小学语文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