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性能

2019-03-10 01:31徐爱玲王春梅
印染助剂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氢氧化镁光度乙醇

徐爱玲,王春梅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人身安全以及致病细菌的控制越来越重视,因此,阻燃抗菌剂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氢氧化镁具有阻燃性能好、无毒、抑烟等优点,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无机阻燃剂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阻燃剂开发研究的热点[1]。此外,氢氧化镁可以通过胞吞机理进入细胞内,破环细胞内部环境使细菌死亡,以达到抗菌效果[2];氢氧化镁作为一种无机抗菌剂还具有广谱性、高耐热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

常见的氢氧化镁制备方法有物理粉碎法、矿石煅烧水化法、液相沉淀法[3]。郑水林等[4]采用介质搅拌磨粉碎水镁石制得2.29 μm的氢氧化镁。高培伟等[5]采用菱镁矿煅烧制得约0.05 mm的氢氧化镁。吴湘锋等[6]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得粒径约为2 μm的氢氧化镁。液相沉淀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而且制得的氢氧化镁粒径较小,但是在溶液中容易形成胶体,并且胶体粒子之间极易发生团聚。因此,本课题在液相沉淀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并加入有效的表面活性剂,使氢氧化镁沉淀能够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制备出超细、高分散的氢氧化镁,优化了制备工艺,并测试、分析了氢氧化镁的表面形貌以及阻燃抗菌性能。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六水合氯化镁(分析纯,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上海振兴化工一厂),分散剂平平加O-25(工业级,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大肠杆菌ATCC 25922(批号A1016B,上海鲁微科技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钾(分析纯,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钠(分析纯,上海苏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营养肉汤(工业级,杭州百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营养琼脂(生物纯,上海博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EL303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KS-300D超声波清洗器(宁波科生仪器厂),HH·S11·1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华联环境试验设备公司恒昌仪器厂),101AB-1电热恒温鼓风干燥器、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XJQ-1型数显直流无极调速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Nano Brook 90 Plus Zeta纳米粒度仪(美国布鲁克海文仪器公司),V-1200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TG 209 F3 Tarsus热重分析仪(德国NETZSCH公司),SW-CJ-1D单人净化工作台(上海苏净实业有限公司),SHP-160型智能生化培养箱(上海三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 氢氧化镁的制备

工艺配方:六水合氯化镁0.5 mol/L,氢氧化钠0.25~1.25 mol/L,平平加O 0~2.18 g/L,乙醇与水体积比1∶0~0∶1,20~100 ℃,30~150 min。

工艺流程:配制氯化镁溶液→加入平平加O→将含平平加O的氯化镁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冷却、陈化→过滤→洗涤→干燥→研磨→氢氧化镁粉体。

1.3 测试

粒径:使用纳米粒度仪测试,测3次取平均值。

分散性:通过氢氧化镁在有机溶剂中的吸光度进行表征。固体悬浮液的吸光度与颗粒表面、溶剂的亲和力有关[7]。称取0.5 g氢氧化镁溶解在20 mL无水乙醇中,静置2 h使稳定分散,取上层清液测500 nm处的吸光度,平行测试3次,取平均值。

热稳定性[8]:在氮气氛围下使用热重分析仪测试,40~800℃,升温速率20℃/min。

表面形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抗菌性:以大肠杆菌ATCC 25922为测试菌种,参照GB/T 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进行测试。抑菌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b为标准空白样的活菌浓度;Wa为抗菌试样的活菌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氢氧化镁制备工艺优化

2.1.1 原料配比

由表1可以看出,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为1.0∶2.0时粒径最小,而此时吸光度最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配比为1.0∶2.0时,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没有过多的OH-和Mg2+,如果溶液中存在过多的OH-和Mg2+会导致溶液的离子积变大,饱和度过高,分散性能变差。所以氯化镁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选择1.0∶2.0。

冠心病组胆红素、HDL浓度低于非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TC、LDL高于非冠心病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上TG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TBIL、IBIL、DBIL、HDL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UA、LDL、TC为冠心病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原料配比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吸光度的影响

2.1.2 平平加O用量

平平加O用量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吸光度的影响见表2。

表2 平平加O用量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吸光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平平加O用量的增加,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当平平加O用量在0.87 g/L时粒径达到最小,而吸光度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反应中,平平加O包覆于氢氧化镁表面,抑制了镁离子在已生成的氢氧化镁颗粒表面的生长,使得氢氧化镁粒径趋于稳定,且隔离了粒子间的相互吸引,抑制了团聚[9]。包覆程度越高,团聚的趋势越弱,粒径越小,分散性能越好,而当平平加O用量超过0.87 g/L时,粒径变大,吸光度减小。因为相同产量的氢氧化镁比表面积相同,当平平加O用量到达一定数值时,可以将氢氧化镁颗粒刚好包覆,此时分散效果最好;若使用过量的平平加O,会影响分散剂在氢氧化镁表面的包覆效果,从而使制备的氢氧化镁粒径变大,分散性能降低。所以,平平加O的较佳用量为0.87 g/L。

2.1.3 乙醇与水体积比

由表3可知,随着乙醇用量的减少,氢氧化镁的粒径逐渐变小;当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5时粒径最小,而后增大。乙醇作为一种极性的有机溶剂可以抑制氢氧化镁粉体的团聚,但乙醇过多会使氢氧化镁粒子分散性变差,并且团聚严重。乙醇越多,吸光度越低,氢氧化镁的分散性能越差,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5时粒径最小,且吸光度相对较大,所以乙醇和水的较佳体积比为1∶5。

表3 乙醇与水体积比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吸光度的影响

2.1.4 反应温度

由表4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氢氧化镁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80℃时粒径最小;吸光度则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时达到最大,而后减小。这是因为温度较低时,反应体系黏度较大,分散性能较差,易发生团聚,导致粒径增大;温度升高,反应体系黏度减小,分散性能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氢氧化镁颗粒间的团聚,从而使粒径减小[10]。但平平加O包覆是放热反应,温度过高使得分散剂无法很好地包覆氢氧化镁,从而使氢氧化镁的粒径增大,分散性能变差。故反应温度选择80℃为宜。

表4 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分散性的影响

2.1.5 反应时间

表5 反应时间对氢氧化镁粒径以及吸光度的影响

2.2 氢氧化镁性能

2.2.1 热稳定性

由图1中的分解温度以及3个阶段的失重率可知,氢氧化镁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图1 氢氧化镁TG图谱

氢氧化镁作为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体现在分解吸热、释放水分、隔绝氧气等方面。热解方程如下:

由图1A可知,改性氢氧化镁从40℃开始失重,但失重不明显,受热损失的是自身的结晶水;当温度为357.5℃时失重骤然增大;当温度为381.9℃时几乎不再失重(失重16.67%)。由图1B可知,未改性氢氧化镁也是从40℃开始失重,但失重不明显;当温度为332.5℃时失重骤然增大;当温度为377.5℃时几乎不再失重(失重23.62%)。比较图1A、图1B发现,改性氢氧化镁的分解温度高于未改性氢氧化镁,失重率低于未改性氢氧化镁。这是因为平平加O的热稳定性好,被平平加O包覆的氢氧化镁分解速率变慢,可以更好地发挥阻燃作用。

2.2.2 扫描电镜

由图2可知,改性氢氧化镁颗粒相对较小,大颗粒比较少,团聚趋势比较弱,因为氢氧化镁颗粒表面被平平加O包覆,减少了颗粒间的吸引,抑制了团聚,使得氢氧化镁颗粒相对较小。未改性氢氧化镁大颗粒较多,颗粒间分布不均匀,团聚严重。

图2 氢氧化镁SEM图(×2 000)

2.2.3 抗菌效果

经计算,未改性氢氧化镁的抑菌率为98.86%,改性氢氧化镁的抑菌率为99.99%。氢氧化镁为中强碱,细菌与粉末状的氢氧化镁直接接触时,氢氧化镁颗粒因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胞体内释放大量的OH-,破坏细胞体内正常的中性环境,引起核酸和蛋白质化学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改性氢氧化镁分散性较好,能更加充分地与细菌接触,所以抗菌效果更好(图3)。

图3 氢氧化镁粉末的抗菌效果

3 结论

(1)超细氢氧化镁的优化制备工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1.0∶2.0,平平加O用量0.87 g/L,乙醇和水体积比1∶5,80℃反应1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氢氧化镁粒径为124.35 nm,在介质中能很好地分散,有效地解决了易聚集的问题。

(2)平平加O改性的氢氧化镁团聚趋势较弱,颗粒较小,具有更好的阻燃以及抗菌效果。

猜你喜欢
氢氧化镁光度乙醇
一种基于SOM神经网络中药材分类识别系统
钴盐浸出液沉钴工艺研究
乙醇的学习指导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硅藻土基表面有机化氢氧化镁的制备及性能
新催化剂推进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榆神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乙醇装置建设进展
乘用车后回复反射器光度性能试验研究
光度曲线反演空间目标形状的发展现状
氢氧化镁阻燃剂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