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15 02:33陈发俊姜子豪柏雅婷
关键词:合肥市科技馆科学素养

陈发俊,姜子豪,柏雅婷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科普法》提出,“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2006年3月,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下称《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素质纲要》确立了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作为我国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科学素质纲要》将未成年人、农民、城镇流动人口和领导干部确定为四类重点人群;并针对这四类人群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四大基础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作为必要的保障条件。科技场馆则是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流动人口等三类人群进行科学教育与科技文化传播的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因此,科技场馆建设与文化传播能力状况对我国《科学素质纲要》所确立的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科普法》要求,“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称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地方科技场馆的科普活动通常是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最佳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一个地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工程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状况的验证器。

早在2002年,合肥市设立了第一家市级科技馆,后来,为适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形势发展,合肥市在原有市级场馆的基础上,陆续增设了大批社区科技场馆,为农村和城镇居民及未成年人提供学习科学技术的固定场所。根据合肥市科普地图显示,迄今为止,合肥市拥有50家科技场馆,这是我市科技场馆建设取得的一项成就,也是贯彻《科普法》、响应并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得力措施和有效途径。然而,这些科技场馆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发挥地方科普基础设施应有的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对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现状展开调查,以便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进一步促进地方科技场馆在公民科学素养养成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场馆实地考察、对经营管理人员及参观者代表进行访谈、对科技场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和第一手研究资料。

首先是实地调查。从合肥市科普地图所载50家综合性科技场馆中抽样调查15家科技场馆,历经四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访谈,调查其科技文化传播状况,其中1家市级科技馆——合肥科技馆,1家县级科技馆——长丰县科技馆和13家社区科普场馆。调查范围包括:第一,科技场馆运营模式;第二,科技文化传播内容;第三,科技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第四,科技场馆建设效益和效能;第五,科技馆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

其次是问卷调查。通过科协系统发放调查问卷,对合肥市蜀山区范围内7家科技场馆、巢湖市境内科技场馆和肥东县科技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第一,辖区及场馆基本情况;第二,2015年至2017年来场馆参观人数;第三,2015年至2017年举办过的重要科普活动,受众人数;第四,单位所获市级以上荣誉;第五,科普工作开展方面存在的相关困难与诉求。

对以上两种途径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合肥市科技场馆当前在科技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取得的成效

合肥市科技场馆近年来不仅规模不断增大,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手段不断进步,而且科技传播成效明显。

(一) 培育了数百万科技传播对象

人们通常会错误地认为,很多在校学生科学课程学得很好,可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为成年后所用。然而,事实上,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有着优良的在校成绩,甚至是合理的科学素养水平,也无法保证他成年后为社会利益服务时,仍能保持足够的科学素养[1]。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成年人,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强化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社会生存所需要的足够的科学素养。正因为如此,人们会不时去科技场馆等场所一方面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温习回顾旧知识。科技场馆与大多数非正式教育活动一样,可以巩固或提升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科学知识[2]。无论规模大小,不同的科技场馆都会吸引数量不等的参观者前来学习,为他们提高科学素养水平提供多元化渠道。在2015—2017三年里,仅合肥科技馆就有210多万人次前来学习(2015年686 368人次、2016年717 600人次、2017年728 716人次),2018年访客人数更多,仅8月中下旬的14天里就有访客56 475人次,日均4 000人次以上。同期,蜀山区的七个社区科技场馆参观学习者51 800人次,巢湖市参观学习者58 100人次,肥东县科技场馆参观学习者12 930人次,长丰县科技馆2018年暑假还在试运行期间,接待总人数也达12 000人次。暑假结束后,平时访客量日均30人左右,节假日高峰期则达300人左右。其他社区科技场馆虽没有系统统计过具体访客人数,但一般每月也有数百人光顾,而且这些场馆都与数量不等的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数百万公民在科技馆学习新知识,回顾几近遗忘的旧知识,温故而知新;经历集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科学探索历程,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既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又享受了快乐有趣的休闲时光,更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科学素养与科学情怀。

(二)提高了合肥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

被国际广泛采纳并用来衡量公众科学素养水准的科学素养概念模型由美国学者米勒[3]提出,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术语、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索过程、科学意识等三个维度内涵。我国《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则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技场馆的科普设施基本上涵盖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内涵,几乎每个科技馆都有或多或少的展品向参观者展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交通安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合肥科技馆不仅通过以上所述领域的科学展品普及科学原理、科学规则、技术原理等科学知识、科学思想,而且还在普及有关电学知识时,通过互动演示方式,向访客展示一度电的作用,从而宣传低碳节能等理念,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在普及人体奥秘相关知识时,培养卫生保健意识等。科技馆中的互动体验项目,使公众感知了抽象而深奥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索过程,增长了见识,培养了理性鉴别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自觉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提高他们的综合性科学素养。到2015年止,合肥市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例高达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4],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科普工作目标。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毫无疑问,合肥市科技场馆的科普活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尽管能够全面地对青少年进行知识传授和文化熏陶,但是,如何促进青少年理解科学技术,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并引导他们立志从事科学事业,这样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充分重视。美国科学教育家莫里斯·夏莫斯说,如果一个社会真正希望智慧发挥作用去解决由科学引发的问题,那么,应该去寻找别的方式,而不是正规的科学教育[5]。科技馆就是夏莫斯所说的“别的方式”,而且是很有效的一种“别的方式”,它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科技馆里,青少年可以充分接受全面而专业的科学教育,也可以通过形象的甚至是千奇百怪的科学展品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与互动体验中理解科学,真实感受科学的神奇,产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激发科学兴趣。合肥科技馆的杨振宁陈列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专门陈列馆,不少青少年在参观之后都觉得很励志,有的人甚至立下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的宏愿。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让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也曾经是美国“二战”之后公众理解科学的目的之一。可见,科技场馆的蓬勃发展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科学事业,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后备军。

(四) 培养了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新世纪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筹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国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6]。习近平指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7]。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民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直接影响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与目标实现。从当下情况来看,科技场馆建设是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

合肥市科技场馆多数都设置了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与活动。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间,合肥科技馆举办了16期创行者创客教育训练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长丰县科技馆设置了创客空间,不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创意性创作,锻炼青少年创新能力。在合肥市科技馆常青街道社区分馆的创课空间里,孩子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动手能力,制作各种科技产品。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则设置了3D创客室,针对3-8年级学生开设创意手工类和创意美术类课程。2016年始,琥珀街道奥林花园社区科普体验馆开设了机器人创客空间,开课受众人数约300人次。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社区科普馆还开展自制小小发动机活动。

(五) 培育了初具规模的专业科普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10],是引导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的科普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别于2010年制定的《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6年编制的《中国科协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均将“科普队伍建设”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合肥市科技场馆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集创作、设计、研发、策划与组织于一体的高水平科普团队,水平和规模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范围内,科协系统的科普开发人员大约有500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合肥现代科普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探奥自动化有限公司、合肥磐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科普产品开发系统,拥有开发人员3 000人左右。这些年来合肥市科技场馆还培育了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仅合肥科技馆一家就有科普辅导员30多人,其中有18人次在不同年度不同类型的全国辅导员大赛中赢得等级不同的奖项与荣誉称号,20人次荣获省级辅导员大赛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还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辅导员团体奖和优秀组织奖。

科普志愿者队伍结构日益健全。至2018年10月止,合肥市科普志愿者队伍包括专家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小志愿者。专家志愿者大约200人,小志愿者为小学生,约50人,中学生志愿者约300人,其余是大学生志愿者,约占志愿者队伍成员的一半,是最活跃的志愿者群体。志愿者给参观者带来热情的辅导、专业的讲解、丰富的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场馆工作人员短缺问题,能适时指导游客正确使用科普器材,从而延长科普设备的使用周期,并帮助参观者答疑解惑,促进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自从2002年合肥科技馆开馆以来,合肥市科技馆规模日益扩大,机制不断健全,展品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受众人数日益攀升,市民科学素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无论是合肥市的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能力,还是市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都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做出重要贡献。然而,深入考察发现后,合肥市科技场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诸多方面,尤其是人财物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科普资源配置有待改进

合肥市科技场馆在科普资源分布上的总体特征是市级场馆资源较为丰富,设施齐全,技术先进。而社区科技馆则资源贫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设施低级。市级科技场馆设备利用率高,作用发挥明显,效能建设良好。而社区科普馆大多数设备利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极少数社区科技馆甚至被挪作他用。

第一,科普资源拥有不均衡,两极分化明显。从数量上看,市级科技馆科普资源丰富,展品种类齐全,科学与技术知识层次多,涵盖范围广,探索性与创作类项目多样化。与之相比,社区科技场馆不仅场地规模过小,而且科普设备普遍数量偏少,项目品种单一。从质量上看,市级科技馆和新建成的县级科技馆设备较为先进,不仅前沿性高新科技展品丰富,而且基础知识类项目展品质量也较高,VR技术、全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之下,社区科技馆整体上层次较低,设备低端、简单陈旧,老化严重,设备更新换代频率低,周期长,前沿性科学技术展品微乎其微,趣味性、互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项目奇缺,缺乏吸引力。

第二,科普设施损坏严重。除了市级科技馆设施完好率较高以外,几乎所有社区科技馆的科普设备损坏现象都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缺乏专业人员维护;二是社区基本没有专业辅导员,当参观者因不懂而操作失当时,当孩子们暴力使用器械时,难以被发现,更不会得到及时制止;三是社区科技场馆设备陈旧,更新周期长,有的设备本来就是上级场馆淘汰下来的二手产品;四是因经费问题,设备损坏后长期得不到维修或者更新。

第三,科普资源利用不充分。从目前情况来看,科技场馆科普资源利用不充分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因为项目设计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影响作用发挥。第二类是参与性或互动类项目,因缺乏专业人员引导,参观者不会操作,又看不懂文字说明,只能望而却步,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第三类是科普场馆不正常开放,科普资源被闲置,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社区科技场馆。一方面因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正常管理和开放;另一方面又因资金筹措困难,担心付不起维修费用,减少场馆开放,甚至长期闭馆。资源本来就不足,缺乏吸引力,加之又不愿开放,周边居民难以入馆参观,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科技馆变成了闲置馆。

(二)科技文化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科学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科学传播者队伍建设、科普项目团队开发力量、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等方面。科学传播能力影响着科技文化传播效果。

第一,专业科技传播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肥市科技场馆已经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学传播队伍,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科技传播项目研发团队,甚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从实际需求来看,科学传播者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如专职科普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科学技术素质水平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兼职科技传播人才队伍不稳定,基层社区的科普人才匮乏,多数社区科技馆根本没有专业科普人员,连管理者也几乎不是专业人员,又因地理位置与知名度问题而招募不到科普志愿者。没有专业科普人员,即使科技馆正常开放,效果也大打折扣,长期以往,便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社区科技馆传播技术手段有待改进。科技场馆通常通过两种方式传播科技文化:一是基于真实问题制作的展品,促使公众理解概念内涵,拓展认识范围,培养相关科学意识;二是设计相应产品,让参观者通过自主参与,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锻炼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11]。第二种方式通常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尤其是高新的多媒体技术如现代光、电、影视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利用声音、动画、文字、视频进行综合性处理,从而最终实现科技传播目标。然而,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除了合肥科技馆、合肥海洋馆和长丰县科技馆大量利用了最新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外,绝大部分社区科技馆设施陈旧,技术手段普遍比较落后,难得见到像虚拟翻书、地面互动、AR 增强现实、体感互动、虚拟现实、幻影成像、智能中控、抠像拍照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只在一家社区科普馆见到虚拟翻书设备,却已损坏,无法使用。在当前高新技多媒体技术普及的情况下,社区科技馆的技术手段如此落后,显然会逐渐丧失吸引力,乃至无人光顾是不可避免的。

(三) 科技场馆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第一,科普志愿者管理机制不灵活。目前近50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根本满足不了合肥市科技场馆的实际需求。实际上,缺乏灵活机动的志愿者管理与激励机制是制约当前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首先,志愿者招募宣传渠道和力度都不够,科技馆尤其是社区科技馆招募志愿者的需求仍未广为人知。其次,志愿者参与机制不够灵活机动,现有的志愿者招募机制要求志愿者必须服务一天以上时间,让那些难有整段时间参与科普的志愿者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科普爱好者的参与意愿。最后,缺乏志愿者激励机制,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完全凭借个人热情,志愿者队伍发展难以为继。此外,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也不够完善。

第二,社区科技馆设备管理机制不完善。社区科技馆普遍存在设备维护和更新问题,除了极少数场馆外,几乎每个科技馆都有设备维修和更新难题:一是缺乏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导致年久失修,设备损坏;二是缺乏对社区科普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制度;三是缺乏设备维护费用来源,没有经费保障,损坏的科普设备得不到及时修理;四是缺乏合理的设备更新机制,报废的设备得不到及时补充;五是缺乏展品轮转展览机制,导致科普教具与展品本就单一的社区科技馆长期没有出现新展品,吸引力降低。

社区科普设备管理机制的缺位影响着科技馆的正常运转,有的社区科技馆甚至因噎废食,因担心设备损坏,干脆闭馆不开放。有的科技馆甚至只有领导参观时才开放,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建设科技馆的初衷。

第三,第三方托管运营的科技馆监管不到位。在理论上,在科技馆运营中实行第三方托管方式,将科技馆的产品开发、日常运营管理、设备维护等通过招投标方式委托给第三方负责,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能确保服务和产品质量,提高场馆效能,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普资源利用率。这样,既大大节省了成本,又能收到最佳社会效果,这是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科普资源的一种理想方式。然而,实践运作中这种方式存在利益冲突问题。科技馆的科技文化传播活动是公益性的,而承担运营的第三方有着盈利需求,节省成本,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诉求。减少科普设备运转以节省成本,或者挤占公益空间,利用场馆举办有偿活动盈利,是承担托管的第三方很自然的想法或做法。要避免这类现象出现,就必须对其加强监管。目前,合肥市科技场馆运营中的第三方托管模式虽然成绩值得认可,但也有少数社区科技馆明显偏离公益科普的轨道,利用科普场地从事有偿经营,让科普设施成了摆设。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对第三方托管的科技馆运营监管有待加强。

三、改进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并统筹利用科普资源

整合科普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办好特色场馆,加强有效场馆建设。淘汰技术落后的、利用率低甚至闲置不用的场馆,增强科技场馆运营活力,充分发挥本市范围内科技场馆在公民科学素养提升中的有效作用。

第一,挑选运行良好的科技场馆,突出区域运营特色。对合肥市四区一市四县的现有科技场馆进行资源整合,在每个区域挑选若干座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科技场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场馆,突出特色主题项目,避免项目雷同,避免重复建设,从而保证其科普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第二,淘汰运行不力的科普场馆,激发科技场馆运行活力。依据普查结果,淘汰和撤并那些设备陈旧,科普设施损坏严重,访客量不大,开馆频率不高,甚至将科普设备作为摆设,科普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社区科技场馆,将其中仍然有效的资源或设备转移充实到特色场馆建设中,实施少而精战略,激发科技场馆运行活力,提高科技文化传播效果。

第三,统筹全市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首先,建立展品轮转展览模式,解决社区科普设施更新周期长问题。针对社区科普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品种单一,设备更新周期长等问题,实行全市科普资源统筹共享,对价格昂贵的前沿性科技展品和设备实行轮转展览模式,形成全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减少科普资源闲置,提高社区场馆设备更新率,最大限度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增强社区科技场馆吸引力。其次,建立全市科普人才统筹管理机制,解决社区专业科普人才奇缺问题。通常市级科技馆更容易招募到科普人才,而社区科技馆因条件和知名度问题,很难招募到科普人才。建立全市科普人才统筹管理与激励机制,实行全市科技场馆共享科普人才模式,协调配置,确保社区科普人才需求得以满足,从而提高科技文化传播效果。

(二)提高科学文化传播能力

第一,健全专业科学传播队伍,提高科学传播水平。科技场馆发挥理想的科学文化传播效用,离不开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传播队伍建设,其成员包括专业讲解员和多层级的志愿者团体。首先,科技场馆可以通过招聘和培训职工的方式培养专业过硬的科普讲解员。其次,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吸纳社会上科普爱好者加入科普志愿者行列。建立一支由理工科背景的高中生、在校本专科生、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职科研工作者和退休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提高科学传播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二,改进科技传播技术手段,提高社区科技场馆影响力。更新社区科技场馆科普设施,增加高端多媒体技术设备,尤其是虚拟翻书、地面互动、AR 增强现实、体感互动、虚拟现实、幻影成像、智能中控、抠像拍照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实现声音、动画、文字、视频的综合应用,增加集教育性、观赏性、交互性于一体的科普项目,提高吸引力与科技传播效果。

(三)健全科技场馆管理机制

健全科技场馆管理机制主要讨论明显存在不足之处的科普志愿者管理机制、科普设备管理机制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内容。

第一,健全志愿者管理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首先,完善志愿者招募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志愿者招募活动知名度,增加志愿者来源渠道;其次,建立灵活机动的志愿者参与机制,增强科普爱好者参与意愿;最后,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队伍的吸引力。总之,建立一套灵活机动的、人性化的志愿者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以满足科技文化传播的实际需求。

第二,健全社区科技馆设备管理机制,提高设备利用率。首先,增加社区科技场馆专业人员,配备专业设备监管与维护人员;其次,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及时发现设备故障,进行维修或更换;再次,建立社区科技场馆维修基金制度,确保设备故障时无经费之忧而能得到及时维修;最后,建立科技场馆运营监管和激励制度,鼓励科技场馆最大限度开放,提高科普设施利用。

第三,完善第三方托管运营监管机制,确保公益活动正常开展。实行第三方托管运营,是科技馆运营管理的创新方式,值得充分肯定,也符合《科普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1]然而,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因此,应该完善对第三方进行监管的相关机制,以防公益资源被挪用或公益空间被挤占,确保科技馆科普公益活动正常开展。

四、结语

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现状调查显示,地方科技场馆在人、财、物方面普遍存在严重短缺问题。首先,科学传播是专业性相对较强的领域,需要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员承担组织管理工作。然而,大多数社区没有专业人员负责管理,通常由社区行政领导兼职管理,本来就承担繁杂行政事务的行政领导根本兼顾不了科技场馆的专业管理,同时,他们大多不是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科技场馆专业管理的需求。因此,科技场馆的运营难以有理想成效。其次,科技场馆的设备管理与维护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财力问题。人员问题、设备问题都依赖于资金问题,如果财力充足,社区科技馆就可以聘请科普人员,购置高新设备,也就不存在设备单一、陈旧、损坏严重问题。经济基础是制约社区科技场馆发展的重要瓶颈。不过,最终症结仍在地方的管理机制与体制。科技场馆建设之所以存在诸多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把公众科学素养提升问题在体制设计上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从根本上给以足够重视,因而缺乏相应的保障科技场馆健康发展的人、财、物管理机制。地方政府若能将科技场馆建设工程纳入“十大民生工程”范畴,则状况可能会大有改观。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已有16年之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实施也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但是,地方科技场馆建设成效仍不尽如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合肥市科技馆科学素养
科技馆一日游
醒狮
深圳科技馆新馆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送你一盆小多肉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