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主题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

2019-03-17 08:45刘茂
长安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启蒙

刘茂

摘要:二十世纪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时期,从封闭到开放,从蒙昧到文明。“青春”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始终绕不开的主题,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新青年》的发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展开,到30年代的“恋爱+革命”小说、50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以及郭小川的青春诗歌等,青春主题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主流。甚至到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80年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这一文学的主题一直存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了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工人农民们等。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青春主题:启蒙

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63 - 02

谈及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永远绕不开的是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启蒙”,以科学与民主启封建之蒙昧,更加无法忽视的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文学“启蒙”对象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可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一类是受三纲五常侵蚀了一生的农民与地主,另一类就是在封建社会中成长同时又受新思想影响的少年和青年。对第一类人的启蒙是困难的,就如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未庄的革命:人们为剪掉的辫子哭泣,革命的假洋鬼子又做了大官,“启蒙”是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而少年与青年才是文学能够真正发挥启蒙作用的对象,他们虽然接受了封建传统的教育,但所受毒害不深,又深受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影響,他们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不满,青春的反抗、内在冲动以及乐观主义成为其特征。因此,他们才是文学启蒙的主要对象,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促进中国前进的先锋队。

一、青春主题的兴起与高潮:从“少年中国”到“五四新文学”

1900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文章《少年中国说》,至今都被无数青年学子所吟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①梁启超将“老大帝国”的中国形象改为“少年中国”的形象,用气势宏大且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少年的形象,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代表着新生的中国,预示着中国和少年未来的发展之路,将少年、青年与中国联系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篇《少年中国说》以振聋发聩之音揭开了以青春为主题的文学,至此以后少年、青年越来越多的成为20世纪中国作家们笔下刻画的人物。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展开,这是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提倡民主与科学,呼唤“人”的觉醒。《敬告青年》(创刊号)上提出对青年的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去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每一条既是对青年的希望也是对国家的希望,更希望青年们去创造这样的国家,这是对青年的有力号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以青春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郁达夫的《沉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青春创作,前一种积极向上充满了希望与激情,对青年与国家未来的展望,而后者则是青年对国家的迷惘与困惑,祖国与青年的出路在哪里,是一种病态青春的书写。不同的青春主题文学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五四之后,新文学的青春主题作品不断涌现并出现高潮:30年代以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为代表的“恋爱+革命”小说不断出现;抗战结束以后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的青春主题受读者欢迎(评论家胡风曾经称路翎的小说是“青春的诗”)到了50年代王蒙的《青春万岁》、杨沫的《青春之歌》等都引起了阅读的热潮。这些作品的时代各异,内容也不同,但都描绘了青春的主题,青年在中国解放与建设中的奋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少年。

不论是积极或消极、肯定与否定,对青年与青春的书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蓬勃发展。肯定青年的热情与激情,让中国青年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投身革命参与国家解放斗争:而刻画青年的迷茫与失望与国家的赢弱,让青年们进一步去反思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二、青春主题的迷失与复归:从“红卫兵”到“再启蒙”

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文艺进入了一个凋零的时代,八个样板戏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学作品。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时期青春主题的文学更是进入了以“红卫兵”为主体的疯狂和混乱的时期,青年在狂欢与造反中变了样,青春在游行与批斗中迷失了方向。

在文革的狂欢中,无数的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曾留学欧美的作家们被扣上了“走资派”的帽子,被游行、被批斗、被赶去住牛棚……而在这场斗争的主持者是一个个青年,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红卫兵,他们还写出了许多令人痛心的红卫兵诗歌。如他们为中国“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写了诗:

乌纱帽啊乌纱帽,

靠着你,我多年的“老革命”,

吃喝玩乐自在逍遥。

呜呼,

我的乌纱帽,

别了,别了,

纸船明烛照天烧。②

这些粗鄙恶毒的语言出自青年之口,刊登于人人阅读的报刊之上,中国古之既有的礼义廉耻荡然无存。这些红卫兵像是一个个都中了格雷诺耶的香水的毒(聚斯金德《香水》中格雷诺耶杀害25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香制作而出的香水。)盲目的狂欢着,疯狂的痛骂着,给人民和时代带来了恐惧。此时的青春、青年是可怕的。钱理群教授在《青春是可怕的》中写道:

我们从来都说:“青春是美丽的”,这是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国作家、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甚至成为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正视:“青春是可怕的”,连同所有与“青春”相联系的乌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诗”都是导向“专制”的可能。正如昆德拉所说,“人世间凡属于上帝的—切也可以属于魔鬼”。③

青春的主题在文革中迷失了,青年们成了狂欢的红卫兵。但是,没有什么事是一尘不变的,没有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好在中华民族向来是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1976年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文革,中国的青春与青年也在80年代复归走上了正轨。

路遥做过农民,当过知青,还曾是红卫兵的一员,80年代他又成为了一名作家。《平凡的世界》是农村青年少平少安奋斗成长的故事,青春、爱情、亲情、理想等又回到了文学之中。尽管青春主题的文学已不再是主流,但青年依旧是时代的代表。

“文学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④,社会是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而文学总是带给社会以启蒙或反思。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启蒙、教诲、解放思想的作用是显著地,这对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以青春为主题的文学在二十世纪为中国输送了大批革命者、建设者,虽然期间遇到波折,但依旧在向前发展,少年与中国血脉相连。

注释:

①梁启超,自山心形录一梁启超散文精品[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1998:248.

②刘时叶.呜呼,我的乌纱帽[N].中央音乐学院毛泽东思想战斗团东方红公社《战报》1967,第4期,

③钱理群.钱理群文选一拒绝遺忘[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91 - 292.

④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8:83.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白山心形录一梁启超散文精品[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1998.

[2]钱理群.钱理群文选一拒绝遗忘[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3]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8.

[4]刘时叶,呜呼,我的乌纱帽[N].中央音乐学院毛泽东思想战斗团东方红公社《战报》1967,第4期.

[5]刘广涛,百年青春档案[D].苏州大学,2003.

[6]陈思和.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J].探索与争鸣,2009(05):4 - 11.

猜你喜欢
启蒙
谈幼教音乐启蒙教育
鲁迅弘扬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
关爱幼儿 律动快乐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正字起步,初墨启行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启蒙农学专业本科新生创业思维的途径探索
“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的启蒙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