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19-03-22 11:07申宸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申宸鸣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新时期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升级完善的重要表现,受制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国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困难。 如此一来该课程设置的价值与意义被极大程度的抑制, 如何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优化与完善。这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1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的设置未有效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内

当前必修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其所能够选中的选修课程数量不是很充分。 而当前高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与通识课数量繁多、结构复杂、质量较低。这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 其次针对学生所展开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在高校内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课程的影响力与辐射范围较小。 创业类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也未得到学生及教师的认可。

1.2 课程资源与品质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中,也应竭力避免与社会中相关的就业培训相雷同。 不同于社会上以生存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需要避免简单化、功利化以及形式化的现象。 当前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数量较少,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不够理想。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也缺乏有效的整合, 很多院校的相关课程多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面向学生, 在选课的指导以及后续的实践与实训环节上都缺乏有效可靠地支撑, 这也进一步导致课程的开展质量无法保证。

1.3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 其在教育活动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本身便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所以相关课程的开展对于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实践经验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当前多数从事于创新创业课程指导的老师缺乏丰富系统的知识结构, 同时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度也存在欠缺。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匮乏,这就更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资力量的匮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有效开展。

2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提高认识

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客观认识, 将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范畴中进行。 除此之外要就将这份认识落实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落脚点。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不能仅仅依赖相关课程的设置开展,也应加强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有整体的规划,同时将其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理想的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在针对大学生创新及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引导过程中, 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落实。 为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融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启蒙教育之间的衔接。以此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创业个性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 这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2.2.1 完善课程模式

结合院校的发展状况,在创新探索以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相关课程以必修加选修的方式纳入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也需注重“两环节”的完善与落实。 所谓的“两环节”一个是指加强通识课程平台的建设,致力于课程模块设置的完善。着眼于“自然科学类”“创新创业教育类”以及“人文社科类”模块的设置,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例,其主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文化、原因表达以及科学素养等内容的提升。 自然科学则是针对经、管、文、法、教等专业的学生,致力于现代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则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以及大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为主要目的,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普遍地接受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方法的启蒙教育。

2.2.2 优化专业课平台建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前提, 结合实际情况分别设置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其中创新教育模块主要定向于有意愿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教学的内容中将涉及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以及技术等,该模块的设置将进一步提升专业特色与专业定位,加强学生自身科研意识的培养以及纵向专业知识的训练。就创业教育模块而言,其更倾向于学生今后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就实践训练环节予以加强。

2.2.3 设置网络课程平台

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各领域的进步都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就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课程的建设成为可能。 河南农业大学所引进的清华紫光“6+1”系统,便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创业的课程资源库。 其包含了资格认证、研究生入学考试、师范生职前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几大类型的数千节课程。 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而言, 无疑是有效解决了课程资源匮乏的窘境。

2.3 打造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引导者与组织者, 教师团队的优化与完善也是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首先就政策以及制度上的完善进行保障,在坚持教学团队高质量化建设的同时,加强青年师资力量的培训。可通过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自身水平。总体而言,师资团队的建设与升级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需持续予以重视与努力,加强高质量师资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3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兄弟院校以及西方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设经验,结合该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实际发展需要, 致力于该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就我国当前高校的发展形式而言,在今后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地位,着手打造一系列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要以必修和选修的方式供学生选择, 同时要将其纳入通史教育的范畴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应强化实践训练的环节,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应趋于丰富化与多样性。注重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在相关教育的开展中也应将这一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中。 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以及择业需求,院校所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随之升级与完善。 例如,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加强双学位制度、辅修专业以及考研等工作的组织, 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最后便是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 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教育视野的拓宽以及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联盟等组织的建立, 联合诸多院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创新创业课程的进一步升级与深化。

4 结语

高校阶段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针对创新创业的社会需求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也是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河南农业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高效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展与完善展开积极的探索。致力于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完善提供积极的参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