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
——以惠源手工艺人坊为视域

2019-03-22 11:07张琳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丹东市丹东商业化

张琳琳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1 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 个、省级13 个、市级53 个。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诸多鲜明特点:首先,在其类型方面,其中,民族歌舞与体育技能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十四项; 民族工艺等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计四十二项;宗教祭祀等认知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十二项。其次,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悠久,以皮影戏为代表,依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约2 200年的历史。 最后,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样化,大多以口耳相传及宗族内部传播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化传承也成为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丹东位于我国的边界线,其交汇容纳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以满族、朝鲜族、锡伯族、回族为代表。最后,丹东非遗受其民族性及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也呈现出地域集中性的特点,集中性排列依次为:宽甸、凤城、东港及丹东市内各城区。

2 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面临的问题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子孙的宝贵财产, 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但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 丹东市共计6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丰富、特点众多,但如此众多的非遗项目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非遗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继承人青黄不接。 当下社会,虽部分非遗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运作,但大部分非遗仍仅仅停留在传承这一阶段,尚未实现盈利这一物化转换,致使传承人的积极性不高,去发展宣传非遗的热情也逐渐减少;其次,非遗的传承方式多为宗族内部传承,或师徒间传承教习,致使非遗的传承面较为闭塞,传承人水平也参差不齐,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其次,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产业化运作不足。在面对现代机械工业化的冲突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为手工艺品,其量产化、人工成本费相较于工业化产品来说,竞争力未免不足;大部分非遗的销售渠道也十分狭窄,知名度低,即使具有量化生产的机会,却达不到量化生产的基础性条件,错失向商业化、产业化转换的机会;在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很多古朴的非遗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经过时代更迭,其现代应用意义逐渐减弱,具备更多的是观赏性,这一点更加影响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丹东市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大部分非遗未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使产品具备品牌化、商标化的特点,错失了众多机遇与发展。

3 非遗的传承路径研究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传承路径值得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探究。以下将分四个角度对非议的传承路径进行分析及探究。

(1)在传承的区域上,可分为社会大环境以及社会集体中。在社会大环境中,非遗想要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需要做到足够的商品化及产业化。 在商品化方面,增加其销售渠道,扩大非遗产品的曝光面,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当下的美团服务、网购服务这些大众日常接触最多的销售渠道,来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在此同时,产品也需融入其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来增加其特点,提高它的独特性、审美性,借助这些来提高非遗产品的商业化转变。在产品化方面,需要延长非遗的相关产业链,与现代需要相结合,融入现代元素,同时在非遗间实现文化的交流结合, 不断保有非遗原味但又不失的创新产品; 在此基础上, 建立非遗的品牌效应,树立当地特色品牌,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即对非遗传播具有极大助力,同时也对树立了城市名片,对城市宣传具有极大帮助。在社会集体中,面对校园、妇联、公司集体这些多样化组织中,注意抓住其组织特点性,分别进行宣传,注意保持其宣传的长期性、连续性、针对性。

(2)在类别方面,根据其不同类别进行特定的传承路径探究。在这里,将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分为九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习俗、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食品。

在民间文学这一方面,共包含四项非遗。目前在这一类别上, 其传播方式多为口耳相传以及通过刊物进行记录、收集保存。 但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纸质刊物逐渐失去市场,民间文学的传播载体竞争力较弱,致使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宣传受到了阻碍,影响其发展。面对这一现象,民间文学应增加其传播方式与途径,结合时代特色,利用电子传播的方式,电子传播民间文学具有保存度更好、 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客观性更强、拥有更宽广的传播空间的特点;其次也充分利用民间平台,如茶馆、戏院等,丹东市安东老街就是一个很好的民间平台传播典型, 利用民间平台表现力强、 传播感染力强的特点对民间文学进行传播与推广,是使非遗真正走入民众生活的方式之一。

在传统戏剧这一方面,共包含两项非遗,分别为: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凤城皮影戏。皮影戏作为一项生活在“快时代”的“慢艺术”,其传承学习难度、传播推广难度都令人不易接受。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设立相关保护机构,去官方地、系统地对其传承进行助力,同时,利用旅游资源,使传统戏剧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也是一条很好的思路。

在传统音乐这一方面,共包含五项非遗,以鼓乐、民歌为主。 其面临传承人稀少、受地域与民族影响,受众面狭小、民众知名度低等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传统音乐应做到“走出去”,不局限于原有基础、所在地域等因素接收时代新元素,去粗取精,并加以创新,为传统音乐非遗开发出一片新天地。

在传统美术这一方面,共包含十五项非遗。其传授方式以师徒间传授教习居多, 同样面临着民众认同度低、曝光面小,以及制作过程复杂,受现代工业化冲突较大等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力量尤其重要,扶植非遗传承,保障传承人的经济来源,提高其技艺、产品的曝光度,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教育、体验活动等系列方式为传统美术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在传统技艺这一方面,共包含23 项非遗。 虽数量众多, 但部分非遗技艺及产品面临着现代应用意义不大、 产品质量缺乏把关参差不齐以及非遗产品制作过程复杂,受现代工业化冲突影响等系列问题。虽存在问题众多,但其中所蕴含的机遇也不可小觑。面对现代工业化冲突,丹东市部分传统技艺非遗已经开始走上形成品牌、注册商标、厂商对接的道路,其中凤城老窖传统酿造技艺、丹东满族柞蝉养殖技艺等一系列非遗就是很好的学习范例; 还有部分传统技艺非遗与丹东教育部门对接,举行“进校园活动”,从教育这一方面着手进行非遗宣传,其中丹东面塑、凤城满族荷包等一系列非遗也是值得参考的案例;还有部分传统技艺非遗充分利用该地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售卖,打造地方特色,其中宽甸柱参种植技艺、丹东满族靰鞡制作技艺都是很好的例子;还有部分传统技艺非遗利用政府资源,举办展销会来拓宽自己的市场,其中宽甸柳匠编织技艺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在民间习俗这一方面,共包含八项非遗。其民俗本身具有的迷信陋习、礼节繁琐致使无法全部效仿问题,以及其受地域性影响较大、受现代化冲击较大等问题,使其传承面临挑战,民众知名度、参与度逐渐降低。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剔除民俗自身的迷信陋习、精简繁琐礼节, 其次要拜托地域性的影响, 扩大民俗活动范围,加大民俗活动的宣传,也可融入商业化元素,使民众参与度较高。

在传统医药这一方面,共包含四项非遗。其中以丹东老天祥医药文化为代表, 形成地方品牌, 延长产业链;保证药品安全质量;同时严控药品价格,做到服务于民。

在传统舞蹈这一方面,共包含三项非遗。 其民族、区域性特点浓厚,但其地方特色尚未发挥出来,知名度不够等特点限制着它的传播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可将传统舞蹈与民俗结合起来,利用民俗节日进行特定演出,增加传统舞蹈非遗的曝光度与民众知名度。

在传统食品这一方面,共包含四项非遗,多为民族特色食品,融入到民族日常生活当中。其非遗的生活化使其传承变得简单日常化,但受其民族性影响,传播度有限。 对此,可增加民族特色食品的商业性,进行商业化传播,在商业化传播的同时,也应严控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3)在传承对象方面,大致可分为四类传播传承人群:学生、白领、退休人员、专业传承人。

在学生这一传播传承人群中,可将非遗极大教育化,举行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系列讲座、宣传表演等活动;增加课程学习,将其非遗传承变得专业化,在教学大纲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提供校内必修课及选修课,以及为学生推荐安排课外的体验教学活动;另外,在校园内,社团集体也是传播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人群聚集起来, 进行非正式集体间的非遗传播与学习。利用以上途径,将非遗文化真正内化及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白领这一传播传承人群中, 通过社会中的中华文化体验机构,如惠源手工艺人坊,为其提供体验学习机会,同时与共计集体合作,组织系列团建活动进行体验学习,对非遗文化及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退休人员这一传播传承人群中,通过老干部大学内的教学方式、 非正式集体的团建活动来传播宣传非遗文化和产品。

在专业传承人这一传播传承人群中,要实现非遗的商品化、利益化,使传承人有钱可赚,这样才会加大传承人的传播传承动力,同时专业传承人也应增加传播手段对其传承的非遗进行宣传推广,政府应从中参与,使非遗传承具有专业性的性质,保证非遗专业传承人的传承水平。

(4)在传承手段上,应保证其多元化的性质,做到商业化、服务化、媒体话、教育化的特点。

首先,其商业化特点需要实现非遗的物化转换,使民众看得到、摸得到、体验得到,而不是将非遗摆在高处,民众对其“只闻其名”,不仅要将非遗走进民众生活,还要做到在保有非遗原味的基础上迎合大众需求,开发系列活动,如定制、DIY 等;同时,非遗还要做到“纳新”,非遗间要做到结合创新,结合时代变化,为非遗注入新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性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做到形式上更开放,内容上更现实。

其次,在其服务化方面,体验服务是未来发展的热点,做到服务的多样化、延展化、时代化是其重点目标。

再次,媒体化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一个实物,它也可以是生活在移动端屏幕中的一种艺术。 目前许多地方非遗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收集整理已有的文献资料, 并多以文字形式传播为主。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纪普遍较大,由于自身技术、知识素养等因素的限制,非遗传播者对现代化传播手段不甚了解,他们更加倾向于传统传播手段,依赖以口耳相传、口授心传等方式进行传承传播,种种原因作用下,忽略了对新媒体的运用。 然而,在全媒体来临的时代, 这种过分依赖于传承人的传统传播方式局限着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通过现代新媒体手段增加其观赏性、艺术性,利用现今火热的短视频平台对其进行宣传,为非遗的传播传承提供新思路、新空间。

最后,是其非遗的教育化,与校园合作,从幼儿园到老干部大学,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活动,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能使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儿童意识的深层结构,培养纵向的文化基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变成一种活态的、动态的活动。

在这一方面,惠源手工艺人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惠源手工艺人坊,经过商业化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其文化产品及文化体验活动投放市场后,深得人们的欢迎喜爱,并且做到融入人们生活的效果, 这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丹东市本地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不是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实现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必须立足于:使用性、消费性、欣赏性这三方面。 其中,培养大量认同、消费、以及享有它的群体,是有效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重要途径。 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刻意、被动性的保护,远比不上融入民众。 因此,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市场、将文化遗产传承融入民族基因、在传承过程中即保有其野生性、艺术性,也做到贴近生活,走进大众,是目前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最值得思考、实践的问题与行动。

猜你喜欢
丹东市丹东商业化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原来我挺厉害的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高三的笑脸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