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2019-03-22 11:07张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政治

张莉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凸显。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压力,做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贡献社会的优秀大学生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然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形式及内容上的缺陷,影响教育实际效果。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对,能够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人们的积极品质,从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追求幸福生活。并且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内在品质,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理解,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角度, 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的一门新兴科学。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研究幸福的情绪,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引导人们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幸福健康,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为人的行为带来积极转变,使其更富有创造性。第二,积极的人格。在人格发展中形成积极人格, 以及通过积极的因素影响人格,能够有效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从而使人能够正视、悦纳自我,积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挑战,并愿意与外界建立亲密联系。 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于组织系统存在,且其对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 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人们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格。

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之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新的理论范式依据。 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学重视研究人的缺陷与伤害, 以诊疗的思维模式关注人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侧重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品质,形成积极乐观的品格。这也为心理学研究实现理论范式转变提供了新思路。积极心理学理论观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融合, 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诉求提供了新方法。

2.2 有利于实现树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树德育人的教育目标指导下,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坚定以学生为本,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将育人作为中心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心理学重视培养个体的幸福感,立足于个体发展层面,将关注点放在使个人具有积极情绪、积极力量,从而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形成积极的内在品质。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自我实现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2.3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新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基础工作, 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生成作为教育工作的价值诉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健全优秀的人格品质,实现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追求幸福生活。 因此,二者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塑造,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3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3.1 提高大学生积极认识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人,通常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自我,面对问题,并更容易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的自我认知,便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大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认知方法,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了解生活、学习的意义,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积极心理学观点是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自身蕴含的这种积极的力量,看到自身存在的美德,提高大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身行为、情绪的积极性,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积极力量。

3.2 引导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赏识教育法。赏识教育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各种优势与强项,看到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从欣赏、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并且以积极的心态和眼光观察寻找学生身上的发展潜能以及思想愿望, 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每一点一滴的进步与成长, 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学生获得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积极认知。此外,赏识教育法还要求教师对一些行为或者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从理解的角度出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以更细致的观察寻找其存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健康成长。

3.3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希望灌输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美好品质。 希望灌输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实现目标途径的积极力量, 使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向好发展的动力。同时,希望灌输法能够给予学生希望,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面对困难阻碍时,摆脱迷茫、焦虑、抑郁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处于积极情绪体验中,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3.4 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榜样法,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行为。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自我决定论, 指出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是经过其自我决定和筛选的。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出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可以借助一些道德榜样或者模范先锋的典型事例,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从而引导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并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方向,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3.5 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好的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校园中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环境,首先需要学校重视物质环境的改造, 通过加大对学校环境建设的投资,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学校物质环境包括范围广泛,小到学校的一草一木,大到学校的建筑设计,能够向学生潜移默化的传递价值理念,也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因此,通过建设积极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校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 其次,学校还需要重视营造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严谨的学风和积极的校园风采, 都能够建立起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积极的文化氛围内提高思想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4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价值观念与个体发展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 二者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并为自身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政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