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

2019-03-23 03:53文晓立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会展业粤港澳大湾

文晓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世界级湾区,是中国加入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版的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会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粤港澳“三创”基地以及包括国际会议展览创新中心等世界级产业经济圈。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地区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因应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大湾区会展业前景广阔

会展业是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和节事活动等行业的总称,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联度高,影响面广,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等会展城市为中心,广州和深圳在中国内地会展业分别排行第三和第四,香港国际会展享誉世界,“9+2”城市会展业都市圈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全球所有类型的国际展会。

《中国展览经济报告(2018)》显示,2018广东省展览面积达2728.8万平方米,全国占比21.1%,同比增长16.7%。另据统计,2017香港有100多场展览,吸引超过190万展览、会议、奖励旅游旅客来港;2017澳门展览51项,入场人次达160.8万,会议活动1285项,人次达24.5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前景无可限量。

(二)会展业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会展能够带来的大量的信息流、技术流、物流和人流,这对大湾区倡导的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会展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体量,并对其他产业具有助推功能。在大湾区这样的活跃经济体内,它所能够产生的集聚效应必将成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会展业对大湾区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2016年珠海市会展业发展报告》数据就表明,2016年会展业为珠海经济带来约134.04亿元经济收入,占全市GDP6.02%。另据香港贸发局数据,2014年香港展览业的直接、间接经济效应约529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GDP的2.3%。

世界级的湾区必将产生世界级的会展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和产业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会展产业将会以集团军的实力参与世界会展市场的竞争,服务粤港澳和全国的实体经济。

(三)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湾区视野”

从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的实际发展来看,需要大量精通营销策划、服务管理、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但从对会展类企业的实际调研来看,这样的专业人才供给却极为匾乏。高素质人才供应已成为制约大湾区会展产业发展的“瓶颈”。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湾区视野”:

1.一国两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制度,构成了国家对港澳的政策支持,对大湾区的合作模式创新会带来新的治理模式,也会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设置针对性的香港、澳门文化传统和会展行业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的课程,包括《港澳文化及民俗》、《港澳会展法律法规》等课程,以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会展产业的专业人才[1]。

2.国际交流。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等将是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会展经济的国际化、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也使得外语成为获得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服务标准和操作技能的最便捷途径,这对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尤其是外语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会展英语的核心课程地位,并有选择性的开设葡语翻译等小语种课程[2]。

3.工匠精神。融合创新、产业升级是大湾区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这也要求会展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是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是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状态。会展工匠精神要求会展人才要善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会展的价值,尤其要把“营”和“销”做到极致。这也要求会展专业应将工匠精神培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4.实践创新。会展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则可以从认知实践、操作实践、能力实践等层次来进行。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设置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技能操作,以保障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会展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会展实践之中。

5.智慧会展。依靠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三维全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正在迎来智慧会展时代。会展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这种趋势,提升会展专业学生的互联网应用和创新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会展向智慧会展转型。

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般认为,会展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核心人才主要是指会展业高端策划和高端设计人才,要求高、需求量少;辅助性人才主要包括招展招商、客服、设计、搭建、物流等人才;支持型人才则包括客服、接待、现场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于会展辅助性(策划和营销)和支持性(服务)人才。

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背景下,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要求,本研究认为,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大湾区会展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等素质,掌握会展策划、营销、服务和设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会议和节事活动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大湾区会展职业能力分析。

会展职业能力是指会展从业人员必备的个体能力元素的综合体,以及在会展行业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际与团队协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人格力量等多维元素。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得到学生毕业从事的各阶段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才能制定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满足大湾区建设对素质、技能和潜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会展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本研究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调研了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会议、节事和大型活动运营产业从业人员工作现状及职业发展趋势、会展人才需求及供给情况。共面向行业专家、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发放调研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向会展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1份;访谈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等14家会展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25名。通过详细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企业岗位设置现状及规划,结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将会展企业岗位群分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和会展设计四类,每一类岗位群又依据其工作量的多少和复杂程度分为Ⅰ~Ⅵ共六级,从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表1所示。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就职业岗位群而言,表1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工作岗位,依照职业发展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可分为第一就业岗位(毕业0-0.5年)、目标岗位(毕业2-4年)、未来发展岗位(毕业6年后),表2给出了各岗位的具体描述。其中目标岗位是会展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点对接的岗位群,即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和训练,毕业生应具有在毕业2-4年内胜任目标岗位的潜质,从而当其在职业发展的中级阶段开始价值层面的追求时,能够顺利克服职业流动困难,并逐渐形成职业生成能力。

表2 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群描述

四、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

会展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可分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是指会展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一般职业活动都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会展专业职业活动要求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表3列出了经专家访谈得出的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会展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

表3 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描述

能力分类 能力名称 能力描述策划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设计能力能够收集与整理资料,具有文档管理能力;能够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具有网络编辑、文案写作、基础平面设计能力;能够确定整体策划方案、执行与监控策划方案;具有配合营销、项目总结能力能够进行电话销售、网络销售、客户拜访等工作;具有个人销售目标分解、销售方案执行、客户公关能力;能够制定团队销售目标,制定与执行销售方案;具有销售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客户签约后跟进工作;具有维护客户关系、执行客户订单、组建与管理客服团队能力能够进行设计素材收集和整理工作;具有效果图设计、设计创意说明能力;能够开展设计执行、设计指导工作

五、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设计

(一)课程设置

图1 融入“大湾区元素”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专业特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本研究构建了融入会展人才培养“大湾区元素”、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突出了“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注重融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职业面向、职业岗位(群)能力、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

(二)教学实施设计

本研究的教学进程总体安排采取“1+2+2+1”的教学设计,第1个学期主要是安排公共素质课程,第2、3学期主要安排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形成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第4、5学期安排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融入大湾区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与粤港澳大湾区会展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岗位职业技能;第6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会展职业环境中深化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

六、构建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

(一)师资队伍

鼓励青年教师赴港澳知名院校和友好学校留学,着力打造适应大湾区会展行业发展的全课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选派教师赴香港、澳门以及德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先进会展教育院校访问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境外培训项目,促进教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国际发展前沿。聘请大湾区会展行业企业名家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等作为兼职教授,邀请港澳会展专家教授来校讲学。

(二)教学设施

构建适应大湾区会展业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智慧会展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网络会展实训平台,定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系列课程软件。形成能力分级递阶的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实习基地的行业特色,对接粤港澳会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通过与不同行业实训基地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港澳会展行业案例库,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教学资源

建立大湾区特色会展教材选用制度,鼓励与大湾区会展企业合作开发特色鲜明的专业课校本教材。配备大湾区特色会展数字资源,配备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微课、展台搭建过程教学视频、会展实践操作流程教学视频、会展技能演示视频;完善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在线学习系统、在线测试系统、图片、动画、学生学习手册、会展法律制度汇编、注册会展经理考试大纲及练习题与模拟试题等。

(四)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大湾区会展产业发展要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灵活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仿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的大湾区会展职业能力,并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上机操作、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核评价。

(六)质量管理

树立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训、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标准,科学合理评价大湾区会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猜你喜欢
会展业粤港澳大湾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