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影响旁观者的因素以及教育措施

2019-04-18 03:50矫勋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措施校园欺凌旁观者

矫勋

摘要:校园欺凌是一种在校园内常见的攻击行为。它对当事人及周边同学都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欺凌者与受欺凌者,文章著重从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类型、影响旁观者角色扮演的因素以及欺凌事件与旁观者的相互影响来探讨校园欺凌。并且将我国实际情况与国外经验相结合,主要从改善旁观者行为方面来探讨治理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教育措施

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是各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该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蓬勃发展。挪威的0LWEUS教授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被认为是系统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开端。广泛应用的欺负行为的定义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生理或心理攻击,使受害者长期成为骚扰和侮辱对象的行为。该定义强调欺负行为具有未受激惹性、以伤害他人为目的、重复性、双方生理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等特征。

一、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

(一)旁观者类型

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学者都在关注欺负者与受欺负者,而没有从多元角度去分析其它角色在欺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欺负行为其实是多角色参与的。芬兰学者萨尔米瓦利及其同事提出欺负参与角色的概念与olweus的角色圈结合可以得到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大致分为四类:协同欺负者(也就是参与欺负的跟随者)、煽风点火者(公开支持的旁观者)、置身事外者(包括内心支持的旁观者、无好恶的旁观者、同情受害者的旁观者)和保护者(对抗欺负行为的旁观者)。

(二)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从个人、学校和家庭来探讨影响旁观者性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青少年时期,男生会比女生更多的参与到校园暴力中,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的移情水平高于男生,她们能够理解受欺负的痛苦。整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欺负事件发生比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男生有着归因倾向,认为事出有因,欺负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会采取冷眼旁观态度或者主动站在欺负者一方;而女生则更可能做出积极干预,保护受欺负者的行为。

(1)学校因素。校园道德氛围感知。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中,不同的角色对校园氛围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未参与欺凌事件学生感知到的关爱程度显著高于参与欺凌事件的学生,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中明显的关爱氛围,那么在欺凌发生时他们更会去帮助受害者。

(2)家庭因素。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发展会产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家长的溺爱或者是过于权威都有可能使儿童成为受欺负者或欺负者,而在民主型较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个性与人格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父母的支持会促进他们健康的发展。

二、校园欺凌的治理措施

首先教师要先确定这个学生在欺凌中扮演什么角色,比如这个学生是否是欺凌中的追随者。确定了他扮演的角色,在制定不同的解决办法。

(一)消除煽风点火者,制止协同欺负者

首先,Smith和Sutton等人发现:许多欺负者,特别是主要欺负者,他们在社会操作和“心理理论”工作方面有着较高的能力,但是他们缺乏移情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同学观看校园欺凌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欺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或者采用游戏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对受害者的情感共鸣。另外,对欺凌者以及做出消极行为的旁观者都要实施不同程度的惩罚。

(二)打破知晓但未参与欺凌事件儿童的沉默

多数情况下受欺负者会选择向朋友诉说而不是老师与家长,这样老师与家长就无法及时解决欺负事件。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在他们的同伴或自身受到欺凌时,要主动像老师、家长汇报。

(三)激发保护者的行为

对于挺身而出的保护者,学校与老师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当众的鼓励与表扬,也可以组织班会,让同学们讨论欺凌事件的危害以及告诉同学保护者的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应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转变同情受害者的沉默

他们都是有着正确的好恶观的儿童,但可能由于力量弱小或者其它原因不敢出手相助,老师可以在欺凌事件专题讨论会上教育同学发现欺凌事件可以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并且老师要像学生保证会为告发人保密。

(五)减缓受欺负者心理伤害

校园暴力发生后,受欺负者会产生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开导学生,让其相信老师能为他解决问题。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善受欺负者的人际适应能力,如“人际训练团体辅导干预”和“自信与果敢训练”。

(六)教师的支持

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反对欺凌行为的,学生们了解到这一点时,他们会确信老师会干预校园欺凌,这样会避免学生支持恶霸,因为他们会害怕被老师惩罚。所以教师的支持可以有效的减少消极旁观者的行为。

总之,研究校园欺凌应从多元的角度入手,只有全面的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慧静.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反校园欺负综合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02):165-169.

[2]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3]张文娟,马晓春.青少年早期欺负参与角色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网络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38-43.

[4]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01):101-105.

猜你喜欢
教育措施校园欺凌旁观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旁观者,未必清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