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04-20 07:37倪益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置管预见性出血量

倪益华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江苏 江阴 2144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一般是指经上、下肢静脉穿刺置入导管至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等留置技术[1],其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留管时间长,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静脉营养等,可避免气胸、动脉血肿、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是新生儿较为理想的输液通道。但新生儿依从性差,穿刺置管时活动范围大,影响穿刺,且存在导管异位、导管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的预防护理,在护理问题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护理风险[2]。本研究拟观察预见性护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为新生儿病房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60例新生儿,采用PICC治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日龄1~10d,平均(5.71±2.23)d;足月新生儿23例,早产新生儿7例。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日龄1~12d,平均(5.82±2.43)d;足月新生儿21例,早产新生儿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再实施本研究。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PICC穿刺指征;②预计输液治疗时间>7d;③临床资料齐全;④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血管畸形等;②出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及皮肤破损等;③患儿预后不佳或者死亡等。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病房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预见性护理。

1.4.1 PICC置管前准备

保持房间安静、温湿度宜人,消毒地面,净化空气。加强与患儿监护人交流,讲解PICC置管步骤、注意事项、风险预防及治疗等。准备齐全PICC置管所需物品,选择置管的上肢血管,清洁皮肤,置管前半小时禁止喂奶,轻抚患儿,增强安全感。

1.4.2 PICC置管护理

评估上肢血管,首选贵要静脉,若充盈不佳,可依次评估正中静脉、头静脉和桡静脉等,摆放上肢和躯干垂直,测量穿刺点到胸锁关节距离。沿静脉走向置入PICC导管至测量深度,床边拍片确认后固定。置管期间预防患儿低体温、穿刺部位感染等,严格无菌操作。采取袋鼠式护理减轻置管疼痛,或通过播放音乐、抚摸躯体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1.4.3 PICC维护

两名经培训的护理人员协作进行PICC导管维护,助手负责物品准备,固定患儿肢体,按维护流程逐步消毒、晾干、贴上透明敷贴。无菌透明敷贴5~7d更换1次,若导管根部有渗液,应及时压迫、更换敷料。

1.4.4 质量控制

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制定PICC护理流程,依照护理方案管理PICC导管。评估患儿病情,加强风险防范,动态改善护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

1.4.5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堵塞、穿刺部位渗液或渗血及导管异位等,穿刺时播放轻音乐,让患儿吸吮奶嘴,抚摸头部,分散注意力。早晚热敷穿刺部位,每次5min。穿刺前精确测量穿刺点至胸锁关节长度,行胸片确认尖端位置,输液前后均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预防堵管等。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置管时间、出血量和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置管前3min、置管时、置管后3min新生儿疼痛量表评分(NIPS)。出血量采取称重法计算;NIPS共有面部表情、呼吸方式、哭闹、觉醒状态等内容,总分7分,分数越高疼痛越轻微[3]。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置管时间、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干预组置管时间、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置管时间、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疼痛评分比较

置管时、置管后3min,干预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NIP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NIP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置管前3min 置管时 置管后3min干预组 30 1.03±0.67 4.03±1.61 2.27±0.87对照组 30 0.97±0.41 4.97±1.13 3.17±1.34 t 0.464 2.602 3.085 P 0.644 0.012 0.003

2.3 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6.6 7%)低于对照组(30.00%)(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目前,PICC操作、尖端定位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执行,且新生儿置管难度大等,增加PICC穿刺护理的难度。预见性护理依据疾病发展规律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而采取的提前干预,可降低ICU中心静脉留置期间感染的发生率[4],但有关其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较少见。

本研究中干预组置管时间、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提前预判PICC置管期间可能产生的困难,特别是影响置管和导管尖端定位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提前预防,并采取不同的手法复位和生理盐水脉冲;通过质量控制,预先完善护理步骤和方案,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和护理质量[5],使PICC置管过程更加顺利,不仅缩短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还有利于减少出血量。

本研究中置管时、置管后3min,干预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减轻新生儿PICC置管疼痛。干预组采取袋鼠式护理,增强患儿心理安全感,抑制疼痛传导,促进内源性阿片类释放,减轻疼痛,另外,置管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及分散注意力等均有利于减轻疼痛。除新生儿体质量较小外,护理人员素质、PICC流程不规范、置管不科学、固定不牢等均是引起PICC置管并发症的因素。本研究中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提前预判和预先干预,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防范各种风险因素,针对性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是为本研究不足,需继续深入研究,才能为患儿提供更优质护理服务。

综上,预见性护理缩短新生儿PICC置管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置管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儿科新生儿病房护理中应用。

猜你喜欢
置管预见性出血量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