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拉坯技艺浅析

2019-05-03 03:37刘永昌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定窑坯体食指

刘永昌

刘永昌拉坯

定窑,始于唐,兴于宋,失于元,宋代五大官窑(定,汝,官,哥,钧)之一,属白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在以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为代表的新一代定瓷人的艰苦奋斗下,定瓷得以恢复与发展。近千年的创造,变革,开拓,定窑拥有了非凡的气魄及熟稔的工艺技艺,其冲破樊篱,独树一帜。定窑传统工艺—拉坯,在整个定窑的发展中,是核心技艺存在,呈现的形、神,诠释着定窑所传递给我们的时代之美!勤劳的陶工,亦是通过对拉坯技艺的认识、理解,感受拉坯的艺术性,表达对美的不断追求!

一、定窑拉坯的时代性

拉坯,陶瓷成型方法之一,在传统陶瓷生产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预示着生产力的进一步革新,对之后传统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1、唐宋拉坯器皿及特点

定窑始于唐,兴于宋,唐及五代定窑制品多由拉坯辘轳制成,拉坯器物底部多玉璧底,给人以严肃郑重之感。发展至宋,坯体多纤薄、轻盈,简洁大气的器型搭配流畅飘逸的刻花装饰,使得定窑产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艺特色。定窑烧造的极盛时期当推北宋,《博物要览》有言:“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可见这一时期定瓷器物形制、色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薄,定瓷看上去釉色晶莹剔透,玉润雅致,因为薄,高温烧成后,才会发出灵动悦耳之磬声,因为薄,坯体与釉水熔融后,让人产生“如纸”的感受,这一切与定窑高超的拉坯技艺是密不可分。

2、拉坯在当代定窑成型的意义

作为一项传统的工艺,拉坯在当代定窑发展中,不单单是一项工艺技术。文化的进步,时代的前行,拉坯所带来的“手工之趣”适合了这个时代的审美,人们开始注意到拉坯产品表面,透过釉水若隐若现的手纹,注意到细微纤长的刀线,那种美,就像触动了心里某根柔软的心弦,整个世界都变得唯美且温暖起来。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从产品中慢慢分离出一个分支——“作品”,作品,凝聚着作者自己丰富的情感,也是作者与观赏者心灵或思想上交流的媒介。拉坯,赋予创作者更多表达的可能性,因为拉坯的根本是“泥土”,手给予泥土的神韵,通过“拉坯”表现的淋淋尽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陶瓷行业出现更高效,更便捷的滚压、注浆等工艺,但拉坯——泥与手的舞蹈,终将是一支跳不完的舞!

二、定窑拉坯技艺探究

定窑拉坯包含“拉坯”和“修坯”两个概念,一般不修内形,一次拉成,坯体多轻薄,内形符合形制要求,自然晾至半干半湿即可修坯,几刀过后,形制便可完成!定窑拉坯的关键性步骤包括: 揉泥,着正(拔正),打孔拓底,提筒,放形,收口,修坯。

1、揉泥。揉泥是拉坯的首要步骤,旨在排除泥中空气,使其颗粒按一定方向排列,揉好的泥团,紧致而富有活性。定窑揉泥多采用“菊瓣法”:双手握住泥巴,同时向前向下轻按,按压时,右手稍向左手方向按压。然后双手托起泥巴,左手握住泥巴左侧,右手握住右侧,向前向下按下,按压时,右手稍向左手方向按压,同时身体根据揉泥的律动,与双手协调一致,如此重复,在双手大鱼际下面,会出现类似菊瓣型泥层!

2、着正(拔正)。揉好的泥巴置于拉坯机轮盘中心,双手轻压泥团边缘,使其与轮盘结合牢固。双手肘部压在或顶在大腿上,以起到稳定和支撑作用。双手沾水,打湿泥团,然后双手按压泥团的左右两侧,提高轮盘转速,同时双手用力,向里挤压泥团。稳住双手,手面完全抱住泥团,向中心按压,泥团会向上鼓起,然后,用双手大鱼际向前向下推按泥团顶部,则泥巴又会恢复原样,如此重复3-5次,则达到泥巴着正的目的!

3、打孔拓底。泥巴着正后,一手护住泥团,用另一只手的拇指,从泥团顶部中心位置,按压下去,打孔,注意深度,孔的底部到轮盘保持一定厚度,然后以此孔底部在中心,将泥团拉开,拓开底部,用手指将拓开的底部压平。注意,拓开的底部不能积水,以免底部开裂,应及时擦去积水,保持湿润即可。

4、提筒。提筒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将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叉开,用两指的间隙处,轻压在泥团的右侧再稍靠近身体的位置,两手指自然弯曲,此时,右手的食指弯曲,用食指的外侧面紧贴住左手食指内侧的泥团上。两手固定好手型,右手向里推起泥团,整个过程,宜慢,宜稳!第二步,左手在泥筒内部,右手在外,两手手心相对,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紧贴泥筒最底部,双手相互感知对方的位置。右手大拇指向里推进,使泥筒底部变小,同时左手四指并拢由最底部平向外拨动泥筒内壁。双手动作一气呵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向上提拉泥筒。第三步,手型及提筒要领与第二步相同,泥筒底部大小要达到陶瓷制品所需的尺寸。

5、放形。放形的手法与提筒正好相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形时,右手通常用食指配合左手操作,右手食指沿泥筒外壁向上移动,并用力顶住上方泥筒,以免泥筒高度大幅度下降,左手跟随右手食指移动,同时向外推出泥壁,同时注意坯体弧线的变化,及时调整器型。

6、收口。收口之前,要预先留足收口所需泥量,以避免在收口最后环节差一点点泥量不足导致器型拉制不到位。收口时,拉坯机轮盘转速宜慢,手法推按宜轻,可用右手指肚或食指关节,或小指关节等进行操作。

7、修坯(亦称利坯)。拉制好的坯体,自然晾干至半干半湿,方可修坯。修坯时用手掂量坯体,感受坯体是否修理均匀,如果坯体一端过重,则可能器壁太厚,还需要进行修理。挖底足时,应不时用手指轻轻敲击底部,感受底部的薄厚,以免底部过薄。

三、定窑拉坯的“灵”空间艺术

中国艺术所创造的空间,不仅是现实的空间存在,亦是一种“境界空间”,通过灵想来铸造的心灵空间,谓之“灵空间”。对空白的关注,对虚实的运用,对有无的掌握等,无不是启发灵空间的“手段”,这亦是美学艺术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的事物,启发人们的“灵空间”意识,从而感受美,认识到美。从现实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前者只是一个“引子”,引领我们,到达那个愉悦,多彩,绚烂的“灵空间”!

定窑拉坯,注重造型,注重内在的掌控,此处的“内在”包括造型内弧线以及陶工的内在修养。拉坯造型,不单单只是一个陶瓷坯体的制作,更是创作者要带给人们不同感受的一种“启发”,这种“启发”则是灵空间意识所产生而得。定瓷造型注重“S”型的翻转,最大直径在上或在下,从口沿,经过颈,肩,最大直径,腹,至底足,或挺拔,或平缓,或折,或直入,其不同的呈现,不同的表达,带给我们的空间感受亦不同。

定窑拉坯技艺,经历近千年的文化淬炼,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陶瓷制作者亦是通过拉坯这一技艺创作出无数的“当代”陶瓷精品,在陶瓷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现代化工艺技艺不断深化之时,定窑拉坯技艺依然普遍存在,无法替代,其作为定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未来定瓷文化的发展中,定会担任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定窑坯体食指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
磨 刀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带“口”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