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古代瓷窑的谱系

2019-05-03 03:37郭济桥王新会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窑场定窑磁州窑

郭济桥 王新会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石家庄 050061

2.石家庄市盛世长安小学 石家庄 050011

由于黄河和太行山的阻隔,河北地理单元相对独立。其瓷器、瓷窑,自北朝创烧到近代,有典型的演进形态,是北方手工业发展的缩影。以下按照窑炉、窑场、窑口、窑区、窑系等层级,采取个体描述、系统划区、互动分析的方法,梳理河北瓷窑文化发展的脉络,凸显中心-边缘的震荡递进模式、胎装饰与彩装饰交互影响、审美引领技术的同步共振,并推论文化变迁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一、十三个窑口的发展

目前所知河北瓷窑,按照产品特征和分布地域划分,共有13个窑口。

河北窑区分布

A临漳芝村窑,东魏、北齐时期。1995年、2001年、2012年做过发掘。发现窑场3处,发掘窑炉3座,散布于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西部,魏齐邺城的西南郭城内。产品有碗、高足盘、长颈瓶、仰俯莲尊、扁壶等,青、黄、白瓷兼有,完整器于同时期墓葬多有发现。

B临漳曹村窑,北朝至初唐,盛烧期在东魏、北齐。2000年代发现,2007年复查,2009年发掘,发掘窑炉1座。位于临漳县习文乡曹村北,魏齐邺城的东北郭城方位。产品有碗、高足盘、双系瓶等,青、黄、白、黑瓷均见。

C磁县北贾壁村窑,北朝至隋,盛烧期在北朝。1959年调查,位于磁县西部山区。青釉瓷为主。

D峰峰临水窑,北朝至元。1959年调查,1975年、2002年发掘,发现窑场3处。位于峰峰矿区临水镇。北朝时期产品为青、黄釉碗等日用品。

E邢窑,北朝至元,中唐盛烧。调查发现窑场26处,窑炉25座。产品、窑具及作坊多有发现。北至高邑、南达永年,中心在临城、内丘。产品以素面白釉器为主。

F井陉窑,隋至近代,五代和金代盛烧。1989年发现,多次发掘,发现窑场3处,发掘窑炉5座,作坊2所。散布于井陉县、石家庄市西部。前期素面为多,后期以印花器见长。

G定窑,晚唐至元,北宋前期和金代盛烧。发现窑场3处,发掘窑炉和作坊20多座,分布于曲阳、唐县灵山盆地,东西约8公里,南北1-2公里范围。主要生产白釉及刻花、印花器,兼仿磁州窑。

H龙泉务窑,辽金时期。1958年发现,1990年代发掘,总面积3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门头沟。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黑釉器,有葵口盘、折腰盘、瓶、壶、盂等。

I磁州窑,宋至近代,宋金盛烧。1920年代发现,发现大的窑场3处,近年发掘宋元时期窑炉、作坊十数座。分布于磁县、峰峰矿区漳河、滏阳河两岸。主要生产黑绘花、题字、黑釉剔花瓷器。

J蔚县百草窑,金元时期。2002年调查,位于蔚县西北部瓷窑沟百草窑村附近。有窄路通山西,窑址位于东西向瓷窑沟两侧,暴露窑炉2座。发现部分窑具、瓷器等。烧造瓶、碗、罐等,有黑、白瓷2种,发现黑釉剔花残片。

K隆化窑,金末至明初,元代盛烧。1950年代调查,发掘窑炉10座,作坊1处。目前发现窑场3处,均位于隆化盆地。产品以黑绘花和素面白瓷为主。

L宽城缸窑沟窑,金元时期,1977年调查,发现窑场2处,窑炉1座,产品有白、褐、豆绿瓷3种,生产碗、鸡腿瓶、缸等。

M抚宁潘庄窑,元代时期。2001年调查,发现窑炉1座,窑具和器物多件,分青、白、黑褐釉瓷3种。产品多碗、盘、碟等,褐彩、黑彩旋纹装饰,部分题款。

二、四个阶段和五个窑区的划分

按照产品的特征及时空维度,可以划分为北朝-隋、唐代、宋金、元代4个阶段和邺城区、邢窑区、定窑区、磁州窑区、燕山区5个大的窑区。

Ⅰ北朝-隋时期:邺城窑区

邺城窑区包括灵芝、芝村、曹村、贾壁窑,以及北朝-隋时期临水、永年、西坚固、内丘、安阳窑等,基本属魏齐司州范围。山东淄博寨里、枣庄中陈郝北,河南巩义白河窑等与之风格相近。核心区芝村、曹村窑,为甄官署领官窑作坊,专供官府。亡齐后,邺城窑核心区技术扩散至外围边缘,继续在永年、西坚固、内丘城关、安阳等处发展。

此时期窑炉平面近圆形,体量较小,顶弧近平,以木柴为燃料。产品多碗、盘、壶、瓶、尊等生活用具,胎体厚重坚实,胎质粗疏。但器形中规中矩,不失官窑风范。釉色多青、黄,少量白、黑、褐等。河北磁县、景县、赞皇,河南安阳、山东临淄、山西太原北朝墓葬多有此类瓷器出土。后期胎质趋细,白瓷渐多,至隋代时达至高峰,在内丘创烧透影白瓷。

Ⅱ唐代:邢窑窑区

邢窑窑区包括邢窑、井陉窑早段以及早期定窑(曲阳窑)等。核心区在汦河流域,边缘区延至定州、永年等地。初唐时产品颇有邺城窑区遗风,伴随长安打压山东豪杰政策的松动,河北经济迅速发展,中唐达至盛烧期。五代以后渐汇融入定窑范畴。

窑场规模渐大,椭圆形窑炉窄长,体量随时代推移增长,以柴为原料。部分高档瓷进奉皇室及外销,成为唐代白瓷生产的中心。产品部分借鉴金银器,有碗、杯、壶、罐、钵等。粗瓷较多,器身规整精细,外形圆润饱满;胎体紧致,多薄施化妆土;釉面莹润,多光素无纹。整体简约宽厚,素洁雅致。

Ⅲ宋金时期:在邢窑的边缘,形成了两个中心,北区定窑区,南区磁州窑区。

此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窑场数量大增。马蹄形馒头窑体宽形硕,装烧量大增,改烧煤炭。白瓷变为白中泛黄,品种增多,沿唐河、滹沱河、滏阳河汇聚黄骅海丰镇码头集散外销。在南北两区的中心地带,双方产品互有仿烧,磁州窑可见刻、印花,定窑也见剔花及黑绘花等。在外围区域,两窑区范围颇有重合,如山西介休、浑源诸窑兼烧两窑产品,并通过大同西向灵武拓展,东向缸瓦窑等地传播。

定窑区包括此阶段定窑、井陉窑、邢窑、北京龙泉务窑,及山西平定、盂县、阳城、介休、霍县窑等,中心在曲阳。少量产品为宫廷、官府定制。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酱和绿釉瓷。胎土细腻,釉色润泽。器形修长、端庄舒展。器壁向薄胎发展,越显挺拔俏丽。后期覆烧法流行,适于成批量生产。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代表,印花内容有花卉、禽鸟、鱼藻、龙凤、行船、婴戏等。印花碗、盘模在定窑、井陉窑、邢窑、磁州窑等地多有发现。

磁州窑区,中心在磁县、峰峰,南北略有延展,边缘和外围可达河南修武、鹤壁、禹县、登封,山西长治等。产品以碗、枕、瓶、罐、盒等日用品为主,玩具、人像等为辅。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题诗、珍珠地划花、黑釉剔花、绞釉等,是北方最大的民窑。大多胎质粗松,器形厚重。白瓷普遍施化妆土,白釉乳滞肥厚;黑绘花及黑釉剔花线条简洁明快,粗犷不失优美;题材生动亲切,有人物故事、游戏、花卉、动物等;题诗内容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气息。

Ⅳ金元时期:燕山窑区

曹村窑青釉碗

磁州窑瓷枕

定窑白釉印花盘

隆化窑青花盖碗

蔚县百草窑壶

芝村窑扁壶

井陉窑印花盘模

邢窑皮囊壶

该时除传统窑场继续延烧外,磁州窑风格器至星火燎原之势。河北以燕山一线为代表,包括隆化窑、宽城缸窑沟、抚宁潘庄、蔚县百草窑及山西大同窑等,多元代盛烧。该区集成定窑和磁州窑手法,并发扬光大。窑场及窑炉规模较宋金缩小,产品就近行销。其中隆化窑出产“兴州府”定烧器,并以酱、褐彩点绘连缀成山水,多有洇晕渲染,画面浓淡相宜,远近相衬,透出水墨画的意蕴。同时在磁州窑技法基础上开发出青花工艺,推陈出新。

四阶段窑区整体沿太行山东麓自南向北波浪式发展,主要由政治原因造成,礼失求诸野,后段在前区边缘重生。北朝时期冀南作为政治中心,集官窑技术优势,创烧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白瓷。唐代邢窑在邺城窑区边缘,生产出天下无贵贱通用的白瓷,并结合釉陶技术开发了三彩器。邺城窑到邢窑,形成第一波中心到边缘的震荡发展。唐末宋初,依托藩镇,邢窑的边缘区发展出磁州窑区和定窑窑区,战乱前后形成了北宋前期和金代中后期两个高峰。邢窑到定窑、磁州窑的发展,是第二波震荡。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政权坐大,汇聚了定窑、磁州窑两种技术,形成了燕山窑区,并开发出釉上褐绘山水和青花装饰。定窑、磁州窑到元代瓷窑的满天星斗方式发展,形成第三波震荡。

三、两种风格互动和瓷器文化发展

窑口、窑区是实体个体,窑系则是产品装饰手法近似窑区的集合。装饰手法以窑口、窑区、窑系为载体,可分胎装饰和彩装饰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后者包括长沙窑、磁州窑、青花窑系等。装饰手法又包含审美和技术两个层次,审美是动力和方向,技术是前提和基础。两种手法和两个层次,共同构筑了瓷器文化。具体到河北可分为定窑系和磁州窑系,是瓷器、瓷窑发展的代表。

定窑系主要生产胎装饰产品。手法以雕塑、素面、刻花、印花、单色釉为主。总体以青釉-白釉-颜色釉递进演变。早期中心在邺城窑区,秉承传统釉陶,自南方引进青瓷技术,在北方尚白意识的推动下,创烧出白瓷。中期繁荣阶段在邢窑、定窑区,形成南青北白格局,受对比装饰手法的影响,发展刻花、印花;元代衰落期多中心散布,此时期与釉彩对比装饰平分秋色;后发展期在明清时期,引入其他单色釉如龙泉的小清新、汝窑的淡雅,开发了颜色釉如祭红、豇豆红等产品。

磁州窑系生产彩装饰的产品。手法以黑绘、剔釉、题诗为核心,包括双色、珍珠地、红绿彩、绞釉、铁锈斑等。两种元素组合,强烈对比,动态平衡:两种对立颜色,交相辉映,造成视觉冲击;两种题材构图,相得益彰,愈加突出主题。前期以宋、金磁州窑为中心,受点彩、花釉、三彩工艺启发,发展黑绘和剔釉。中期阶段金元时期,窑址遍地开花。顺应元代统治阶层的审美,继承磁州窑技法,利用改变发色剂,直接创烧了青花。至后期明清衰落期,青花又有返哺之势,黑绘花人物故事渐多,但在颜色釉和青花瓷的冲击下,黑绘花及剔釉等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胎装饰含蓄、内敛,感觉是恬淡、静逸,是简约和雅致,富有庙堂之气。彩装饰张扬、直接,感觉是自由、豁达,是奔放和活泼,属民间情趣。总体上说,中唐以前主要为胎装饰,工人为官府匠籍,主要取悦高层;宋金时期,胎装饰和彩装饰两个系统相即相离,互有影响,引入文人元素,匠人开始接近下层;元代以后,以彩装饰为主,全面世俗化。明清胎装饰和彩装饰归于和合,颜色釉剔除了白釉的干冽、清冷,多元发展;青花、釉里红也扬弃了白底黑花的粗率、不羁,走向含蓄的文人画。儒家的凝重和道家的洒脱充分结合,以彩瓷和颜色釉瓷的共存完成了审美的统一。

猜你喜欢
窑场定窑磁州窑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何为黑胎青瓷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Assembly集结号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