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作描写训练为例谈类文比较阅读对小学习作的重要作用

2019-05-08 03:19李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细节动作教师

李磊

一、动作描写面临的“四大困境”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细节的描写一直是重要的命题。由于学生阅读量和观察力的不足,所以他们笔下的动作描写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往往过于简单苍白,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何写好动作描写,很多老师在论著中都有过详尽的论述。张慧敏老师强调描写内容的真实化、场景化、具体化,金美君老师注重用词的准确灵活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翁蔼葵老师指导学生抓住特写细节进行连贯动作的描写,刘艳波老师着眼于细节的精选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将这些内容进行更为系统化的整合,笔者发现,在动作描写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其实应主要关注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动作、将动作拆分细化、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进行描写以及考虑所要表达的情感。

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这四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难以发现重要的肢体动作

面对简单的行为,学生无法从中发现能表现人物情感或者性格特点的动作。如在教学《负荆请罪》的时候,我请学生为蔺相如扶廉颇的过程加入一些动作。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将他扶起”“拿下荆条”两点,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加入“脱下衣衫披在廉颇身上”“同样躬身行礼”等动作。我与学生交流后,发现他们对于蔺相如谦逊有礼、宽仁慈善的品质有所理解。但是,如何将品质融入动作之中,却是他们日常写作中几乎没有注意过的。

因为缺乏这一方面的经验,面对复杂的行为,他们无法挑选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往往选择简单粗暴的操作。一次小练习,学生描写长跑比赛中运动员的奔跑过程,大多数学生只能发现“挥舞手臂”“快速迈开双腿”等动作,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冲过终点的学生、落在后面的学生、奋起直追的学生、中途放弃的学生,在他们的眼中都不过是移动的人偶。他们只关心谁赢谁输,却忽视了比赛中运动员紧握的双拳、擦拭汗水的手臂、急促呼吸下起伏的胸膛、超越前人时加速的脚步,只是一味追求情节的完整流畅,而忽视了细节的刻画。

总之,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境,学生无法敏锐发现具有描写价值的肢体动作。教师日常教学中设置的情境、教授的观察方法,因为受限于单薄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就动作描写这一方面来说,学生急需进行大量阅读,得到系统的指导。

2.难以进行动作的细微拆分

找到适于描写的动作之后,学生写出的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面对同一个动作,有的学生能够描写得细腻而真实,有的只会大略地说一说动作发生的过程。

人的动作是复杂的。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往往反映到人的肌体之上,造成相似的动作之间细微的差异。捕捉这些差异并且写下来,是使文字更加细腻、真实、独特的关键。

如一次我请学生描写安全教育影片中一位伤员的动作,大部分学生的内容千篇一律,只能写出那人“抱着大腿”“倒在地上”“翻滚”“惨叫”,只有极个别学生观察到人物因为疼痛而造成的腿部肌肉的不自然颤抖、面部肌肉的扭曲以及双手抱腿时因为过分用力而掐进肉里的指尖等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将一个肢体动作进行细致的拆分,使得每一寸肌肤、每一缕肌肉都具有表现力。

当我点评了几份优秀作品,让学生理解了细节表现在何处后,他们第二次写出的内容便有了明显进步。可见,虽然在观察之前教师会反复提示学生注意细节,但是我们忽视了学生是缺乏完善逻辑思维和生活阅历的个体,他们不知道找到可描写的动作之后进一步观察的角度和方式是什么,不知道细节细致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让文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正是教师应该进行指导的。

3.难以运用综合的描写手法

动作描写之所以被称为“描写”,除了将现实发生的动作以文字形式展现之外,还需要作者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艺术的加工。文字的魅力之所以高于图像,便是由于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还拥有作者的艺术演绎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高度的人文情怀。在这个过程中,动作、心理、神态肯定是交互作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应该配合运用。

但是,这样的系统化描写无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阅读量的缺失,对各类手法的运用很不纯熟,无法适应高年级写作的需求。如在一次描写人物紧张时的动作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抓住表情细节、五官变化。但是,大多学生的作文只出现“嘴角颤抖”“紧皱眉头”等几个雷同描写,而且几乎没有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进一步修饰。文章读上去如同细节生硬拼凑的产物。由此可见,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也缺乏各种写作手法的配合使用的训练。课堂上针对一个句子、一种手法的分析、仿写,远远无法解决学生现实写作的困境。

4.难以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

动作背后的情感是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真实性和感染力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描写,只是优美的文字的堆砌。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笔下的内容是缺乏共鸣的,甚至本身对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是抵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描写苍白无力,所描写的动作也就变得矫揉造作,甚至滑稽虚假。

但是,我们教师是否要为了迎合学生的情感需求,一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呢?我认为这并不可取。因为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完善,他们所选择的素材往往缺乏价值。笔者曾经做过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结果100多篇文章中,几乎都是电子游戏、打架、恶作剧、动漫剧情等内容。由此可见,写作素材的选择就如同课外书的选择一样,缺乏引导和监督,容易让学生陷入低俗创作的漩涡。如何增强学生写作时的情境代入感,是写好动作描写的内在关键。

二、类文阅读拥有的明显优势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描写动作的能力,教师要做的便是通过引导阅读和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动作描写技法的体悟能力。但是,粗泛的阅读指导和范本单一的作文教学,很难满足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因此,类文比较阅读就成为非常重要的

选择。

朱琳、金玉二位老师在《类文阅读:语文教学走向高效的新秘钥》一文中定义道:“类文比较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将彼此关联的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文本整合起来进行拓展性阅读的一种教学方式。”特级教师李伟平认为,与群文阅读相比,类文比较阅读更强调类的划分和篇目之间多角度的比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对于这种阅读方式的优越性,薛慧琦、金玉、徐水仙老师在他们的论文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整合起来说便是增加阅读数量、提升阅读兴趣、學会信息整合、提高理解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和质疑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学生动作描写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1.提高学生对核心动作的甄选能力

动作描写的选择是一种敏锐的写作意识,并不直接等同于学生的观察力,而是观察力与写作经验的结合。这个时候所表现出的观察力是动作描写的第一层次观察力,即选择可描写动作的能力。

且不说很多学生的这一层次观察能力本身比较弱,即使比较强的学生,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也不知道如何选取有用的写作内容。王思芬在《写好细节亮全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方法例谈》中说:“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好的细节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大量的观察训练以及丰富的课外阅读进行弥补,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造成只有个别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突破。

当类文比较阅读被引入课堂,教师就能够针对以上问题为学生选择大量的、专业的阅读内容进行感悟和分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作描写范本的阅读比较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提升:一是对经典动作描写本身的积累;二是动作选择方式的积累,也就是第一层次观察方式的积累。这远比学生从复杂、无针对性的海量文本中自行阅读、积累、感悟、运用要更为高效。到一定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在相似的情境中找准最合适的动作进行描写,虽然存在模仿范本的痕迹,但是因为有话可说,不会再为“无内容可写”而担忧。只要教师适当引导,他们便会以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实现写作内容的个性化和生动化。

2.提高学生对动作细节的刻画能力

选好动作之后,学生必须发掘某一动作的可描写细节,表现更高层次的观察水平,这可称为动作描写第二层次的观察力。类文阅读的重要特点及其核心价值便是文本的比较能够最直观地发掘作者行文的奥秘。

当同一种动作的不同描写方式被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粗糙、简单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刻画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学生才能够直观感受到细节的魅力所在,同时对自己笔下的动作细节刻画的不足产生最真切的认知,产生补充细节、描写细节的内在冲动。

同时,对同一动作描写的多样化展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细微观察方式的多样性。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单一的范例,常常在模仿其写作方式的同时,模拟其观察细节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学底蕴的丰富,学生描写动作时要么完善、要么改变,但是观察动作的角度却成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很难得到改变。然而,学生在初次接触范本时所学习的观察方式是否是其真正喜欢并且合适的,却无法得到验证。因此,在写作能力不断积累的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多样的范本,需要思维的发散训练。邓占云在《运用比较阅读,培养學生思维品质》一文中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和比较,使学生逐步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会科学的思维,从而达到使其思维缜密、精确、深刻的目的。”当类文比较阅读成为动作描写的教学板块,学生面对的范本大量增加,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大大增加,观察某一动作的角度也就更加多元化,更利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

3.提高学生对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能力

动作描写要起到表情达意与读者共鸣的作用,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动作本身,更需要多种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配合。胡思芬老师在《浅论描写人物动作的策略》一文中提道:“动作,是人物外在的行为举止,包括除心理活动以外的方方面面的行为类型。”但是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范本,显然无法穷尽各种各样的手法。如果教师出示的一段范例中,各种写作手法丰富,学生可能因为难度颇高很难模仿而陷入无从选择的尴尬境地。最好的方式便是循序渐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各种描写手法的组合运用,由易到难地教授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不同修辞手法服务于动作描写,让学生在比较和模仿中,感受到动作描写之中的无穷奥妙,掌握描写方式,从而克服对动作细节描写的抵触心理,达到更为自然和谐的写作状态。

三、课内文本需要的重构组合

动作描写的精彩程度,绝不仅仅取决于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精妙的描写手法,动作背后所表达出的人物情感以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才是描写内容能够融入全文的关键所在。但是,类文阅读在这个方面却有一个不小的缺陷——受限于授课时间,学生充分理解多篇文本的难度较高,很难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对于动作描写的分析体悟也很难到位。因此,利用现有教材来开发类文阅读的素材便成为重要途径。

首先,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课内文本大多数都是学习过或者预习过的,情感体悟有一定的基础。虽然是过去学过的课文,但当学生以更高年段的水平和眼光研读的时候,仍然能够得到新的收获。即使是从未学过的课文,教师为了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提前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其次,与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相比,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使用的是最为规范的白话文,包含了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剧本等多种多样的文体,内容囊括古今中外,拥有形成了类文阅读范本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以记叙文为主的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使用动作描写的案例非常丰富,长短各异,难度不同,互相映照,非常符合动作描写教学的需求。

最后,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的文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文章中、文章末尾,往往给学生充分的留白进行想象补充,正可以作为动作描写的训练内容。

四、课堂实践面临的模式变革

要将现有教材变成可用于指导动作描写的类文比较阅读教材,需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必须动用教研组甚至学校的力量,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入研读,以写作而非解读的眼光重构文本,对各个学段的教材中的动作描写进行梳理。同时,课本中的动作描写并不能全数直接运用于类文比较之中。有的文章删减过多,需要参考原文进行增补;有的文章内容零散,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或者删减。然后,以动作描写不同的训练点为标准进行组合,如“如何选择动作”“如何深挖细节”“如何配合比喻”等。总之,在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开发类文比较阅读的教材时,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才是根本目的,而教材本身只是教语文的工具,是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科学的解构重

组的。

其次,以类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必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训练并非是单纯的专题性训练,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日常课堂中以某一个范例为出发点,引出一组类文,进行随堂写作的训练。而且这样的练习,也不能集中于某一个学段,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同一种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有循序渐进的变化。任何的写作练习,只有成为教学的常态,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也才能促进学生在点滴积累中获得长足进步。因此,这样的动作描写训练,可以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各种写作手法穿插进行,互相印证,贯穿课本教学的始终,也贯穿整个小学习作教学的始终。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过程中,要将范文的扩写、续写、改写,与描写实际生活之中的动作相结合。随堂写作训练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学生的自主写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扣所教文本的写作训练点进行类文扩充,还要即时创设情境,将课堂所学和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在课堂学得的动作描写技巧能够在描绘现实生活时起到明显的作用。“学有所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产生对教师、对类文比较阅读的信心。

类文比较阅读是一种逐渐变革课堂模式的学习方式,其对写作的促进作用,也绝不仅仅反映在动作描写一个方面。而开发课内文本为类文阅读素材,也只是在小学阶段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写作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当积极推进和鼓励类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细节动作教师
下一个动作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画动作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秋天在哪里
细节取胜
美育教师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