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背后的思维发展

2019-05-08 03:19王倩倩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剪枝歌谣思维能力

王倩倩

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对我们获取新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对“思考”这样阐述:“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思考。思考一旦开始,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是在可靠理由的基础上树立起信念。”不言而喻,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继而收获更多的知识。语文学习也有相应的思维。如何提升学生思维?阅读策略的支撑对其而言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引导、培养、训练。

一、研读文本价值,培养学生质疑、推测的思维能力

从学习的角度论证,学习应经历“没有疑惑—发现疑惑—质疑问题—解答疑惑”。但是在我们往常的教学活动中,常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阅读学习时应经历的“没有疑惑—发现疑惑—质疑问题”的过程,直接进入“解答疑惑”的环节,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陷入僵局。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推测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及阅读策略,这一策略背后的思维能力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依托提问、推测,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教学为例,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剪枝有学问?2.剪枝到底有哪些学问?这样的问题对推进学生预习是有效的,他们会带着思考走进文本。课堂上,我们又会有更多的提问点值得挖掘。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文中的“我”出现了几次心情变化,在这儿可以让学生相机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心情变化”,这就是更有价值的问题。“我”的心情变化是推进文本的重要线索,让学生去找一找原因,有理有据地讲一讲,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文本,并且知道说话要有理有据。

根据课题、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提问,再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如果我们能在语文课堂上进一步落实,学生的阅读会更加有效。

二、关注表达特点,提升学生语言品读的思维能力

一篇文章选入教材,不仅仅在其结构上值得我们推敲,其语言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要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了巧妙表达,关注其表达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品读能力的提升,也必然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帮助。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通过对前文的阅读,学生体会了母亲的几首歌谣。这时可以相机提问:“听了这些歌谣,你有什么感觉?”继续追问:“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回到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听到香味吗?我们平时是如何表达的?”学生能够迅速反应:“平时是闻到香味、听到声音。”当我们的引导进行到此时,不妨引读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述:“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通过前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清苦的日子里母亲的歌谣给了“我”美好的期盼,用“芳香”来形容声音是奇妙的表达,是用了“通感”的手法。在日常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手法来形容,如甜甜的微笑……

语文課堂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此。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奇妙表达,通过层层推进、反复阅读、对比朗读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当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表达、体味了语言,阅读能力必然有提升。这些方法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实施的。

三、批注阅读渗透,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教学时总是大同小异地进行教学呢?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教师的阅读策略引导非常重要。以课堂实践为基准,走进文本,寻找契机,渗透相应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不如教会他们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走进阅读的世界。

“批注”是我们中高年级常用的阅读方法之一。那么,批注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提升阅读水平呢?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为例。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能关注到“归林时”“归林后”这两个重要的场面,这也是本文的重要感悟段落。如何感悟?我们尝试“落实批注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1.名人为例,渗透概念。在学习两个场面之前,在课堂上出示名人的批注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批注可以圈画写体会,也可以进行批判评论,等等。

2.教学方法,一一落实。如何批注?批注有一套规范的符号。在《灰椋鸟》的教学中,我们以波浪线画重点语句、着重号标注关键词,确定批注方法后对话文本,让学生在感受深的语句旁边写下体会。

3.交流感受,定点角度。学生在圈画中会关注到哪些地方?我们将赏析词语、综合分析、关注修辞和标点符号、联想补白作为四个定点角度,把“归林时”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归林后”的感悟提升。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引导感悟文本,当我们把方法引导落实到位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更大提升的。学生掌握方法后,还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拓展的阅读读本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剪枝歌谣思维能力
甜甜的歌谣
捉蛐蛐儿
一种改进的MEP决策树剪枝算法
花匠(外一首)
辣椒增产要合理修剪
出走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