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这一篇”的育人价值

2019-05-08 03:19任丽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呼兰河行文散文

任丽芳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如何挖掘出“这一篇”的独特来呢?现在我们都知道,教师需要以两种身份去解读教材。首先,当然是以读者身份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鉴赏,这是不可绕过的基础。接着,还必须以一种语文教师的专业眼光对文本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决定课文能否教好的关键。接下来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将一篇课文放入整个教材序列中进行观照,联系学生发展的前状态和潜状态,为他们在“这一篇”的学习中量身定制提升点。

一、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文学界将《呼兰河传》定性为自传体小说,但这部作品却采用了抒情散文的笔法,教材编者将其选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也是有意将它当成散文来学习。

从五年级下册开始,比较典型的散文大量进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本册教材中第一、五、七单元中的重点课文都是散文,具体篇目有《只拣儿童多处行》《早》《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望月》《灰椋鸟》《水》。在内容上,这些散文都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形式上,这些散文“形散神聚”,具有如下特征:表达方式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选材角度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文章结构灵活自由、构思精巧;审美风格多样,需要读者的想象参与。这些文章独特的育人价值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以丰富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散文取材广泛,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常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能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到不同于自身生活的广阔世界。

2.以高尚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相对于其他文体,散文的情感最为突出,而且这些情感不仅是丰富的、细腻的,而且是高尚的、高雅的,阅读散文能提升学生的品味。

3.以巧妙的构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散文的结构不拘一格,行文思路比一般记叙文更为复杂,学生阅读时如能不惑于文章的“形”而直抵文章的“神”,则思维能力必有很大的提升。

4.以多样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散文是最贴近心灵的文字,因作者风格的独特性构成了散文语言的多样性,通过品读散文中或精练传神、或质朴隽永、或优美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式,提高表达能力。

与本单元已经学过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相比,《我和祖父的园子》具有如下特点:

1.行文结构更松散。行文过程中没有鲜明的叙事线索,作者信笔写来,任性成文,学生不易理清文章的脉络。本文不适宜分段,只能按“园中景”和“园中事”大体划分板块。这给学生进一步感受散文结构的灵活自由提供了典型范例。

2.情感表达更有特色。《爱如茉莉》于平实的叙述中夹杂了很多撩拨读者心弦的细节,《月光启蒙》以清新而又动情的笔调创设了美好的月夜情境,而本文的作者去除了典型的情境和细节,只用特殊的句式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整体的情感氛围。如文中反复用“祖父……我……”“……又……又……”“愿意……就……”等句式写出了“我”无拘无束的心理感受。另外,在开学初学习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前不久学习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中,都出现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为叙事抒情创设了情境,烘托了氛围,以物喻人(或情)。而本文的景物描写真正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尤其是第13自然段中“物我合一”的描写将情感推向高潮。这些特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情感的体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解读空间更大。本文是《呼兰河传》的节选,编者选编得很巧妙,如果只将它看成单篇课文,不放入《呼兰河传》的整体背景中去阅读,学生可能对这篇散文的“神”的捕捉会出现偏差(而且把学生的视角引向童年趣事也是编者的意图,从课后练习中就可以管窥)。如果把这篇课文看成开放的文学性文本来读,就存在着几度阅读的可能,而且学生理解的“神”也会随之不断升华,情感体验会从“自由”到“爱”到“怀念”不断发展。这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建立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结构(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神”除了要对文本本身细读外还应联系原著、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来品读)提供了资源。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一般记叙文的经验后进入到散文的学习,他们对散文这种文体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阅读散文、准确把握散文的“神”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与阅读方法。但是进入高段后的学生在情感发展上更加蓬勃,阅读一般记叙文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要。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散文可以获得如下发展:

1.通过散文阅读,增加見闻,拓展视野,亲近文学。

2.通过对散文灵活多样的行文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梳理文脉的能力。

3.通过对散文中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出作者寄寓在作品中人、事、景、物上的具体情感,对散文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写法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

4.能感受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独特性,有意识地积累和运用在散文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

在进入本课学习前,学生已具备的阅读散文的基础有:

1.对行文线索比较鲜明的散文能独立地理清脉络。已经认识到了按“移步换景”、场景切换、时间变化等思路来梳理文脉的方法。

2.对文本细节描写的感悟具有了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阅读一般记叙文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持续关注。

3.对具有“文眼”的散文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神”,对于贴近他生活经验的情感能引起共鸣。

4.已经形成了关注散文语言的意识。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篇散文时会遇到如下困难:

1.本文行文线索不清晰,学生不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生虽然对描绘性的修饰词已经有了阅读的敏感,但是对看似叙述性的话语却读不出味道,难以用心体会,无法从看似质朴的语言中读出深挚的情感。

3.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缺乏整体认识,不能从更深层次领悟散文的“神”。

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全班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开始阅读《呼兰河传》,他们如能自觉地在原著的背景下来学习这篇课文,课堂中将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资源。全班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对各项预习要求达成的程度却不相同,程度高的学生已经进入圈画批注体悟文本的阶段,程度低的学生只限于读通课文、理解生字新词。全班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了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整体感悟,并开始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这样的学生不多;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同时找到几个“点”进行感悟,但不成系统;能力弱的学生只能作点状感悟,甚至在感悟时还会出现偏差。这些差异资源如能善加利用,就能形成推进课堂教学的内动力。

对应文本的独特之处,对照学生的发展现状,我预设了以下提

升点:

1.能从“园中景”和“园中事”两方面大体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散文结构自由灵活的特点。

2.能提高对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敏感度,感悟其表达效果,并能从中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

3.能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不断丰富和提升对文本的“神”的认识并激发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4.学习如何基于预习、结合课堂对话中产生的思考,对文本进行二度批注。尝试将散点的感悟联系起来,提升整体,有序地提高自我阅读感悟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呼兰河行文散文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梦游呼兰河(组诗)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读《呼兰河传》有感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