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参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9-05-20 03:07孔令凯卢莉芹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孔令凯 卢莉芹

摘要:参读即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参考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从而使文本知识点得到巩固。“参读”思想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具体参读方式可分为:同体裁作品的参读、同主题作品的参读、同描述对象作品的参读、同作者作品的参读、同手法作品的参读、围绕作品进行“背景性” “互文性”“ 评价性”之类的参读。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参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参读教学;参读方式;语文素养

何谓参读?就是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参考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这一学习主张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他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1]顾黄初先生对叶圣陶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中说:“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叶氏都强调要重视‘参读这个环节。”“这后一类文章(一些比勘性、参考性文章)应该作为学生的一种练习材料来对待,要求学生严格地按规定来阅读,从而考察精读的所得是否真正有效和巩固。”“在略读课的指导中要求参阅必要的参考书籍……让他们(学生)逐步提高查阅参考书籍以助读的能力。”[2]由此可见,“参读”的目的是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择练习材料或助读资料,从而使课文某一学习点或某些学习点得到巩固。

研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感觉“参读”思想在这套教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许多教读课文或自读课文后都推荐了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这样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就构成了参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推荐的文章、书籍进行“参读教学”,使参读思想得到落实,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讲授一篇课文之所以选择某几篇文章进行参读,是因为在编者或教者心中选择了一种“参读方式”。参读方式不同,针对某一篇课文的学习点、能力生长点也不同。下面结合具体课文,谈谈参读教学可以选择的参读方式以及其作用。

一、同体裁作品的参读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一种新的文体,可以参读一些同体裁作品,在大量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求同思维,可以得到对这种文本体裁特征的充分认识。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是散文诗,散文诗具有语言精粹、凝练但又不分行押韵的特点,掌握散文诗的特征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此外,参读同一作者同一体裁的作品,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泰戈尔的作品“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要体会这一风格,就需要学生通过研读大量作品才能领悟。基于以上两点,学习《金色花》一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读《泰戈尔诗选》,或者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篇进行参读,如《花的学校》《告别》等。这样散文诗“精粹、凝练”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标签式的名词,而成为真实地阅读感受;作品具有的“细小的物象”“丰富的情感”“深深的哲思”就不仅是几个短语,而呈现为具体的形象、深刻的触动。通过此类参读,学生对散文诗、对泰戈尔的作品就会有较为深刻地认识。

二、同主题作品的参读

围绕课文开展同主题作品参读可以深化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与认知。比如,学习严文井的散文《永久的生命》和罗素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等。通过围绕“生命哲思、人生感悟”这个主题进行参读,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更深刻,对生命的体验更丰富。又如,学习李白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参读关于“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的诗句,将这些诗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学生对明月的意象会有更深刻地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同描述对象作品的参读

同一个描述对象在纷繁的文学作品中会呈现出丰富的形象、多样的主题,围绕“同一描述对象”展开参读,可以在对比中丰富认知、提升审美。比如,对于“牛郎织女”,学生通过神话故事了解到其二人是被迫分离的夫妇,而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中,他们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如果再参读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杜牧的《秋夕》,学生就会领悟更多关于“牛郎织女”的情感表达,从而获得认识广度的拓展。又如,学习郑振铎的《猫》,参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人与猫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猫身上所承载的人类情感与人生况味。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感受到的是“触动”,而读数篇则感受到的是“震动”,这是“共振”效应,这样参读可以使学生获得认识深度的拓展。

四、同作者作品的参读

围绕同一作者进行作品参读,有求同与求异两种思维模式。比如,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参读其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就能从“同”处认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体会史铁生“语淡情深”的语言风格。又如,学习李清照的诗词时,可以对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参读,从“异”处体会人生经历对作者情感与词风所产生的影响。

五、同手法作品的参读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是“人文主题” 线,一条是“语文要素”线,既发挥育人功能,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单元课文《春》要求重点了解“比喻”,《济南的冬天》要求重点了解“拟人”,《雨的四季》巩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当然三篇课文不足以让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有充分地认识,这时就可以围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进行作品参读。比如,阅读贾平凹的《风雨》、朱自清的《绿》、赵丽宏的《西湖秋意》、丁立梅的《醉太阳》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充分领悟。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了《紫藤萝瀑布》之后,学生就可以参读宗璞的同手法文章《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同理,当学到“双线并行”“细节描写”等各类表现手法时,都可以参读采用同类手法的文章。

六、围绕作品进行“背景性” “互文性”“ 评价性”之类的参读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站在同类作品这个层面上进行参读,其实不同类文章也可进行参读。比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可以参读与其写作背景相关的文章,就可以了解老舍当时的生活状态,明白他笔下的冬天为什么如此“温情”;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可以参读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不同类作品之间互相解释、互为补充,使我们对白求恩同志认识得更全面;学习《天净沙·秋思》了解元人周德清的评价——“秋思之祖”,了解王国维的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参读李静梅的《〈天净沙·秋思〉赏析》,立足于前人的阅读评价,学生能更好地建构自己对该诗的理解。

在教学中实施参读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清主次”,注意课文与参读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紧扣课文的要点使之在参读中得以延续与深化,不能喧宾夺主。二是“掌握快慢”,训练阅读速度,参读文章只是提供某一方面的参考,不需要做全面、透彻地了解,参读也只是围绕关联点进行阅读,不需要面面俱到。

参读是具有“魔性”的阅读,从量上说,它能将教材“变薄为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积累,传承文化;从质上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思维的发展、审美的提升。参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教学中应恰当运用。

注释: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顾黄初.精读、略读与参读的相互配合[J].语文教学通讯,1983,(11).

作者简介:孔令凯(1963—),男,邢台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河北省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教學与考试评价。卢莉芹(1973—),女,邢台市南和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