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

2019-05-31 09:51陈高峰
光明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肝功肝郁酒精性

陈高峰 郭 静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是非过量饮酒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贮存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发病率较前明显提高,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检出率较前增多,特别是肥胖病人体检中脂肪肝发病率更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许多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隐匿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有些甚至发展为肝癌,所以非酒精性脂肪肝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临床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并无无特效药,治疗周期较长,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病情容易反复,现在临床中多采用保肝、降脂等治疗手段,取得效果往往不甚满意,而许多文献报道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常常导致情志不畅,从而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故现在很多医家认为肝郁脾虚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病机。许多报道中应用健脾疏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往往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我院诊治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患者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1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7~64岁;病程1.5 ~ 3.5 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6~ 63岁;病程1.2~3.4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1]拟定。中医辨证标准参考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

1.2.2 纳入标准1)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医诊断标准。

1.2.3 排除标准1)未成年人及大于65岁老年患者;2)因服药、饮酒、妊娠、病毒、饮酒等所导致的脂肪肝患者;3)有严重基础病或精神病的患者;4)正在哺乳期或者妊娠的妇女;5)不能按时完成随访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赛诺菲 (北京) 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9010]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健脾疏肝方,方药组成:柴胡(醋制)10 g,白芍15 g,当归15 g,茯苓15 g,白术(炒)15 g,党参15 g,甘草6 g。每剂药煎成300 ml,均分为2份,分2次温服,每日1剂。2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建议适当运动、低脂饮食,入选患者治疗期间需停用其它所有影响研究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 ALT、AST、GGT、肝脏彩超、TG、TC、LDL-C、HDL-C;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1.5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 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彩超好转,肝功正常, TC下降大于20%或者TG 下降大于40%;有效:症状好转,彩超好转,肝功好转, TC下降在 10%~20%,或者TG 下降在20%~40%;无效:症状、彩超、肝功、血脂均未好转。症状的记录和评价[4~6]采取分级法,参照病情的轻重分别记为0分、2 分、4 分、6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2组所有症状积分差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经两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比较治疗前后组内肝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2组所有肝功差值经统计学分析,并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比较 (例,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彩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比较 (例,%)

2.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前后组内血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2组所有血脂差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例,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代医学中的病名,是消化内科门诊的常见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系统的记载,临床诊疗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到“肝癖”“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食不当、先天不足、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有关,其中饮食不当中的嗜食肥甘厚腻所致脂肪肝最为常见。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肝失疏泄,从而导致脾失健运、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瘀血阻络,脂代谢异常而导致脂肪肝[7,8]。许多学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证型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学者将非酒精性脂肪肝分成不同的证型,但临床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段娜等[9]对19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肝郁脾虚型最多,占3/4。所以在临床中采用健脾疏肝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往往取得良好疗效。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健脾疏肝方是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党参、甘草等组成,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从而使肝疏泄功能恢复,和白芍、当归同用具有养血柔肝之效,茯苓、白术、党参健脾固本,甘草具有调和诸药之效,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通补兼施,共奏疏肝健脾之效。现代医学对许多中药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总苷、白芍总苷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氧化、调节血脂、护肝作用[10,11]。茯苓能够降低 ALT 活性,阻止肝细胞坏死[12,13],白术有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及抗氧化作用,能阻止有害物质破坏组织细胞[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中尚未研究明确,目前得到医学界较为认可的是 “二次打击”学说[15],另外一些研究显示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损害因子也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16]。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从而导致目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并无特效的药物,临床治疗上往往采用保肝、降脂的方法,但治疗效果往往欠佳,不良反应较多,所以说许多学者认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中只要辨证正确常常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就是选用我们临床中最常见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郁脾虚证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能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彩超、血脂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肝功肝郁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