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合并痹症临床研究

2019-05-31 09:51
光明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痹症火针风湿性关节炎

路 璐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归于中医痹症,是临床较为常见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在我国人群患病率在5‰以上[1]。本病为慢性疾病,疼痛与关节肿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劳动力。西药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长期服用可导致消化出血、肝损伤、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若中风急性期患者合并痹症,如单一治疗中风,会影响后期康复效果,西药治疗多缓解症状;利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可标本兼治,但临床中尚无相关报道,故开展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针灸科治疗的60例符合中风合并痹症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痹症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医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2~4]。

1.3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8~70岁;2)治疗前6个月未发生严重感染者;3)患者本人神志清晰,无精神障碍,有自主行为能力;4)患者首次罹患中风,或再发且上次未遗留后遗症者;5)患者自愿同意,且65岁以上患者另需1名直系亲属同意才能参加本次临床观察。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2)合并严重的神经、呼吸、消化、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及有出血倾向者;3)治疗前3个月接受过系统治疗,或使用过激素者;4)已知患者晕针及对本次治疗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观察1组给予常规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中风,并使用来氟米特片10 mg(国药准字H20000550),每日1次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国药准字H10980297),每日1次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国药准字H31020644),每周1次口服。体针选穴犊鼻、足三里、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委中,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观察2组在观察1组基础上减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甲氨蝶呤片,加蝮龙抗栓丸(批准文号Z05010265)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自拟行痹止痛汤(牛膝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5 g,香附10 g,苍术6 g,秦艽10 g,羌活10 g,白芍15 g,甘草10 g)150 ml,早饭前晚饭后口服,针刺治疗在原穴位不变的基础上改为火针。2组对中风共用药2周,对痹症共治疗4周,停药第4周进行随访。

1.6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当天、治疗第4周及停药第4周血清中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

2 结果

入院当天2组患者ESR、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第4周观察2组CRP优于观察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4周ESR及停药第4周ESR、CRP均呈现观察2组明显优于观察1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2组患者各时间点ESR、CRP比较 (例,

注:与观察组比较,1)P>0.05,2)P≤0.05,3)P≤0.01

3 讨论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其中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常见。治疗多为先治中风,兼顾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但效果相对有限,且影响患者后期康复,故标本兼顾开展治疗才为上策。而现代医学尚不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目前多倾向于因环境阴冷潮湿、过度烟酒导致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滑膜组织,产生炎症反应[5]。在治疗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达到解热镇痛消肿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对消化系统不良作用较为明显,且此类药物只能缓解病情,不能控制疾病发展。而免疫抑制剂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肝肾毒性等不良作用较为突出。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痹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明确指出痹病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灵枢·官针》云:“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故本次临床观察使用火针对痹病进行治疗。

根据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利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明显优于普通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特别是在停药4周后,火针联合中药效果更加突出,说明本方案治疗能够产生持续疗效,较少发生病情反复。火针更是针对风寒湿等病因,通过对针灸针的加热,达到抵外寒、驱内寒的同时,增强人体正气。通过温热的力量祛风化湿,并通过遗留针孔给邪气以出路。犊鼻、足三里、梁丘为足阳明胃经之穴,能够调节后天之本,健脾和胃化湿,且穴位所在,主治所在,三穴与阳陵泉配伍能够治疗一切膝部、下肢疾病,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梁丘又具有调水运行,散寒止痛的功效。血海、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能够排渗脾湿,化血为气,运化补血。委中为治疗下肢及腰背的要穴。诸穴配以温热之能,可运化脾土,除风寒湿邪,解历节诸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而行痹止痛汤以身痛逐瘀汤为基础,取本方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不仅针对痹症,也适合中风的治疗。加芍药、甘草增强止痛的功效;白芍酸甘化阴,解苍术之燥,不仅祛寒湿之邪,还防祛之太过伤及阴液,内外兼顾,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行痹止痛汤治疗中风合并痹症具有毒副作用小,节省医疗费用等优势,且疗效突出,能够有效避免痹症在短期内复发,影响中风后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痹症火针风湿性关节炎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