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2019-05-31 09:51冯利民
光明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刺法痉挛性阴阳

杜 斌 冯利民 王 强

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等,是除恶性肿瘤、心力衰竭之外的人类第三大致死疾病,同时又能导致极高的致残率,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中风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中风后偏瘫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致残表现之一,也是中风造成的后遗症中最棘手的一种,它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自理能力。中风后的恢复过程会必然性地出现痉挛性偏瘫,此痉挛状态大约在发病后3 周出现,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但有可能会由于治疗不当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无法消除,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寻找能够有效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法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3]。中医学阴阳理论认为,脑卒中后偏瘫属阴阳失衡之“阳急阴缓”,应“扶阴抑阳”;而“阴急阳缓”应“扶阳抑阴”,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平调阴阳,畅达气血,使运动协调。而调和阴阳针刺法能够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阳平衡,达到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的目的[4~6]。本文通过对比调和阴阳刺法与传统康复治疗,以探讨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12月收治的4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男性11 例,女性10例;年龄为58~78 岁,平均年龄(68.0±4.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2 例,女性9例;年龄为56~77 岁,平均年龄(66.5±5.3)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予以患者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等治疗。物理治疗方面,通过帮助患者翻身、仰卧逐渐至坐起,坐位等平衡性训练,进行体位改变、关节活动,伸屈肌,使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逐渐恢复。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通过尝试互动、对话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认知功能、言语能力,同时给予其引导和帮助,促使其尽快恢复[7]。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体针针刺穴位:以任督二脉为主的腰阳关穴、命门穴、至阳穴、大椎穴、风府穴、百会穴、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悬钟穴,行补法针刺,不留针。配穴选择: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风痰阻络加合谷,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丰隆。动留针30 min,运针每5 min一次,每日针刺1次,持续治疗5 d后,间隔2 d 后再行针,10次为一个疗程,通过此调和阴阳刺法,达到益气滋阴、健脾化湿、活血化瘀以及安心养神之功效[8]。

1.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运动能力(Fugl-Meyer评量表)进行评分,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好转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生理状态恢复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理状态均有所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和Fugl-Meyer 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的好转与治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的疾病,且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极高。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其发生率最高的是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高级中枢(以大脑皮层为主)失去了对机体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因此由低级中枢所控制的以痉挛为基础的非正常运动模式就表现了出来,例如抽搐性痉挛、肢体麻木,往往还伴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功能受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患者运动及语言障碍、丧失正常生活能力[9~11]。中医学则认为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窜乱、上行犯于脑所引起的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而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因的认识,《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灵枢·经筋》有云:“ 阳极则反折,阴极则俯不能伸” “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明医杂著》曰:“ 筋者,周布四肢百节……得血以养之,则和柔缓而不急”。 《景岳全书》曰:“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属于“筋病”范畴,其发生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筋失濡养等有关。《灵枢·刺节真邪》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灵枢·根结》又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调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指出针刺疗法可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的偏瘫,其关键就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笔者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治疗上应使“海水”之气血充盈,调整患侧和健侧的气血阴阳偏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经络能量平衡,则疾病自愈,使机体转归达到“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12~14]。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已有悠久的历史,其具有简单、廉价、疗效确切、安全等特点,通过针刺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绿色疗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是以中医阴阳理论为依据进行选方配穴,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选穴,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15]。本研究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行调和阴阳针刺法,并与传统康复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ADL和Fugl-Meyer 评分均有明显提高。此外,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DL 和Fugl-Meyer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6.2%)(P<0.05)。综上所述,调和阴阳刺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理功能,促进患者的痊愈,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刺法痉挛性阴阳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