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2019-05-31 09:51石景洋
光明中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偏头痛头痛疗程

陈 慧 石景洋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主要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波动样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与劳累、休息、情绪焦虑相关,轻者可自主缓解,重者口服止痛剂不能缓解。发病年龄广泛,女性多于男性。头部颞侧,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为本经穴位主治之所及,笔者应用经络辨证治疗偏头痛98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8例均是2014年5月—2018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其中男43例,女5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0年。试验过程中共脱落0例,剔除病例0例,共完成病例98例。全部病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针刺组采取针刺少阳经五输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针刺组平均年龄为(40.200±5.87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9.966±6.759.2)岁。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中无先兆偏头痛、先兆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确诊本病。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18岁≤年龄≤60岁;3)近3个月平均发作≥2次;4)有1年以上偏头痛病史。注:同时符合以上4项的患者,方可纳入本项研究。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精神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过敏体质者;4)依从性不好者,严重畏针者;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语言及智能障碍者;7)长期使用镇静、镇痛类药物者。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组使用材料:华佗牌0.30 mm×25 mm毫针、碘伏、无菌棉签若干。取穴:主穴:中渚、外关、太冲、足临泣。双侧取穴。循经辨证取穴: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者加液门、侠溪;入夜痛甚者加复溜、太溪;易怒易郁者加复溜、合谷。具体操作:患者均取坐位,暴露手足部皮肤,用棉签沾取碘伏对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手持0.30 mm×25 mm针灸针快速进针,直刺15~25 mm,平补平泻,调至得气(医者手下有沉紧感)。每天1次,留针30 min。10次作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若患者1个疗程痊愈,则可结束治疗。疗程结束,对病人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踪随访,对偏头痛症状、疼痛程度用量表评分详细记录。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避免接触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可多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有氧运动。

1.5.2 对照组予以5 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具体方法:每晚睡前以温开水口服。疗程:10 d作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若患者1个疗程痊愈,则可结束治疗。疗程结束后记录。疗程结束,对病人进行为期1月的跟踪随访,对偏头痛症状、疼痛程度用量表评分详细记录。若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出现锥体外系病变、抑郁等不良反应,予停药。治疗期间要求同接受针灸治疗者。

1.6 观察指标采用偏头痛症状评分表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头痛伴发症状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偏头痛症状评分表中包含4个项目:1月内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等,每一项分0分、3分、6分、9分4个等级,其中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McGill问卷表则是由视觉模拟评定法(VAS)、现时疼痛强度(PPI) 、疼痛评级指数(PRI)3个方面组成。VAS是0~100 mm的线性图,PPI分为0~5种疼痛程度,PRI包含11个感觉项和4个情感项,每项有4种程度,0~3分,评定结束计算2项内容的总和。

1.7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没有再出现头痛的症状;显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大于50%;好转: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20%~50%;无效: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少于20%。

1.8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取χ2检验、均值检验等。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1月回访,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数据经χ2检验,结果显示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经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2组患者偏头痛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对2组治疗前、后1月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的评分统计,治疗前,2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内比较,评分统计学差异(P<0.05),2组组间比较,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疗法在改善偏头痛的疼痛症状及疼痛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比较 (例,

注:治疗后,组内比较,1)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3 2组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对2组治疗前、后1月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法、现有疼痛强度的评分进行统计,治疗前组间比较,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数据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组治疗在远期改善头痛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患者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例,

注:治疗后,组内比较,1)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明确,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上可能有某些食物和药物诱发,比如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和腌制食品、葡萄酒、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另外睡眠过多过少、紧张等都是偏头痛的常见诱发因素。其发病机制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视网膜-丘脑-皮质机制等[1]。西药治疗偏头痛,临床上多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肌肉松弛剂、抗焦虑抑郁药物及镇静药等[3],起效较快,但有较多的不良作用及不良药物反应,在预防复发方面疗效差,具体疗效也因人而异。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其选穴原则,主要有辨证取穴、少阳经取穴、远近配穴及调神取穴等[4],多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临床疗效的观察,章海凤[5]和常小荣等[6]分别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近期和长期效应,均取得较好结果。

本试验对针刺组和治疗组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刺治疗在改善偏头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方面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对疗效进行评估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针刺治疗不仅起到止痛作用,患者的伴发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恶心、呕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可以说针刺治疗的效果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治疗过程中,不少的偏头痛患者正处于发作期,疼痛应针而解,治疗结束后1月的疗效观察,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治疗偏头痛有短期止痛作用,同时有远期复发率低、复发时疼痛程度低的优势。

偏头痛的疼痛部位位于额部、颞部和枕部,中医属“偏头风”范畴,归经于手足少阳经;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通则痛”,针刺以其疏导之功疏通经络,使瘀血、气郁等有形无形之邪,随针化去。

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时间分别是夜间9~11时和11~1时,此时两经气血流注最旺,少阳者,其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固有相火之称,相火不降,燔灼于外,火亦旺,头痛亦甚。相火不及,可伴有下寒、脾胃虚弱、二便不固等症。这些都是临床辨证要素。厥阴五行属木,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故取行间泻木火。实者泻其子,虚者补其母,少阳实火者,泻其有余通其络,泻本经子穴阳池、阳辅。少阳火之不足者,扶阳而通其络,补本经母穴侠溪、液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取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中渚,以及足少阳胆经输穴足临泣。

手足厥阴经从足走手,其气自下而上升,手足少阳经从手走足,其气自上而下降。逆其气为泻,顺其气为补,用针遵循经络本身气机升降出入,适时导引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另外,疼痛时机的选择也是疗效关键因素之一,在患者疼痛发作时给予针刺治疗,即时疗效较佳。

猜你喜欢
偏头痛头痛疗程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会变身的烦恼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