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例谈

2019-07-01 06:24邹席
教师·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

邹席

摘 要: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制订“法治素养”图谱;紧扣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法治素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75-03

2016年秋季至今,湖南省桃江县小学一、二、三年级均已使用新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关涉课程根本性质的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提升。为了应对教材的变革,作为县级学科教研员,我组织部分一线教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素养”为入口,对该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怎样的方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就选择了新教材中法治素养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研究内容。下面以新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探索。

一、研读新版教材,制定“法治素养”图谱

教材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认真研读教材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法治教育内容丰富,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遵循儿童不断拓展的生活空间规律,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法治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各种规则、法律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利。一、二年级侧重家庭、学校规则,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三、四年级逐步深入学校、社会中的规则,使学生学习守秩序等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五、六年级侧重于社会中的规则,同时兼顾家庭与学校生活,并拓展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初步了解生活中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以散点形式嵌入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之中,同时,低段教材注重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呈现方式,也给法治教学目标的合理制订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挖掘法治教育内容,并考虑目标的几个层级,才能合理制订法治教育目标。

因此,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落实法治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组,认真研读教材,尝试制作了一、二、三年級法治教育图谱(例:一年级上册法治教育图谱,见下表。)该图谱意在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法治素养的目标要点,研究法治素养的达成途径,以此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建立认真落实法治教学目标、仔细发掘法治教育教学点的教学意识。如此,才能保证法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最终完成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课程目标。

从图谱可知,《校园里的号令》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它在法治教育图谱中处于起始阶段。在认识校园后,学生开始感知和了解校园公共场所的规则,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把握这一定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紧扣各层目标,找准“法治素养”方向

制订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法治教育有效性、法治素养落实的前提。要突出法治教育,准确制订好教学目标,除了要研读好本课教学内容,更应该着眼全局,清晰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册教材的逻辑体系,遵循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理解每一个年段的目标、每个单元目标,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标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新教材编写依据是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依然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制订的宗旨。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回归到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对比《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道德与法治》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别不大,但在注重道德价值、法治价值,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关润“德”、重“法”精神的渗透,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①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了“道德”与“法治”两个关键词,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两大支点。课程目标强化了国家观念、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参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一“三经四纬”课程框架分类,具体到《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属于“儿童与社会”经度、“健康安全地生活”维度范畴,旨在达成“按时作息,做事用心”“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课程标准要求。

(二)大纲目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法治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从“道德目标”和“法治目标”两个方面考虑。

比如《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包含了“神秘的指挥”“铃声告诉我”“升国旗了”“保健节拍”四个栏目内容。如果仅考虑道德目标,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感知校园里的各种铃声,熟悉和了解学校生活中各种铃声的含义和要求,并能对校园号令作出正确的回应”。但是,为了落实法治目标,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铃声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主动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我国于199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201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学生对其中的重要法条,如“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等应该进行简单了解。

(三)年级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延续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同一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出现。那么,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年级层次性,把握目标螺旋上升的特点,才能避免教学目标拔高或过低的现象。

比如《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教学重点应该落在“听到升国旗的号令,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行为规范养成上。因此,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旗、国歌、国徽这些国家象征,知道我国的国旗、国歌是什么,尝试学唱国歌,并知道《国旗法》《国歌法》有相关规定即可。而在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迎国庆》一课,则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国家象征的意义,了解国庆常识,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了解并遵守《国旗法》《国歌法》相关规定”。

(四)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四个单元编排的形式,一、二年级每单元四篇课文,三年级每单元三篇课文,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并列,有递进,有总分,也有多种关系并列。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四课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关系。《我们的校园》一课要求学生知道新校园中的相关设施的使用规则;《校园里的号令》要求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制度化特征,并能根据号令做出规则要求的行为,形成递进关系。《课间十分钟》和《上课了》两课,是校园空间和制度化环境中两种主要的生活形式,二者是并列关系;同时,这两课和前两课又形成递进关系。我们只有仔细研读教材,形成整体解读单元教材的意识,才能理解每个单元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法治教育的目标。

三、准确定位,细化“法治素养”目标

布鲁诺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課时的教学目标要呈现由浅入深、由知导行,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从为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规则意识、法治素养的养成,制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

《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熟悉和了解学校中各种铃声的含义和要求以及相应的行为规则。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将这一目标定位为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讨论交流互动,让学生认识并懂得校园铃声的不同含义;第二,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尝试根据铃声、广播等号令提示开展学校生活,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第三,实践运用、模拟体验的方法,知道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做到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形成规则意识,形成法治素养。第一、二个目标达成需要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共识;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建立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落实在实际的行动当中。

为了培养规则意识,落实法治素养,教材在这一课设计了“升国旗了”这一板块,以关键词和插图等形式强化规则意识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特定场合的特殊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两幅图呈现的是学校升旗仪式的程序——出旗与升旗。出旗时要求学生立正站好,保持肃静;升旗时则要求学生做到行注目礼,即在肃立的同时目光始终注视着国旗;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少先队员在升旗时要敬队礼。因此,为了落实第三个目标,根据教材插图情境,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如何遵守相关规则,形成法治素养。具体设计如下:①播放升旗仪式视频,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全体起立,练习向国旗行注目礼。②听主持人的指挥,跟着音乐大声唱响国歌。③一起来读读《国旗法》《国歌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以生活为基础为学生的参与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进而指导其行为。这样的体验活动大大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并使他们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提高,规则意识、法治素养得以养成。

四、结语

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科学解读,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充分掌握,是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落实法治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以宏观的视角研读教材,紧扣目标,才能把握整个学段、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层次分明的课时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扎实成长,将“法治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光全,鲜于文珍.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要义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2):10-13.

[2]方丽敏.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8(4):37-41.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