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风琴教学方法研究

2019-07-12 03:43孟伊妃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童

孟伊妃

摘要:我国当前的手风琴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多都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和演奏技巧提高,但往往忽视儿童在手风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其显著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教育行为开展中却表现出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的认知空缺,而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手风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儿童所存在的心理特点加强儿童心理教学的强度和深度,对优化手风琴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手风琴教育;儿童;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220-01

一、前言

当下手风琴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教学过程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我控制弱。为了尽量的避免这三个方面,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手风琴的教学方法。

二、增加公开演出锻炼活动机会,缓解临场反应

临场恐惧心理的产生大多由于儿童鲜有演出经验,因此在手风琴教育时,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儿童参与到公开表演的锻炼活动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儿童多参加手风琴比赛或者公开的手风琴助演活动,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在手风琴小班的成员间或者家庭成员间创造公开表演的机会,为儿童创造锻炼机会,同时也能够通过公开的表演形式让儿童熟练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提高其演奏能力,在取得演奏成功后,来自观众、同龄者、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也能够为儿童增加学习和演出的信心。公开的演出和锻炼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加儿童在面对大型表演和日后参加大型比赛时的临场能力,让儿童在舞台上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態,从而提高手风琴演奏的质量。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日常交流,缓解逆反情绪

手风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儿童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师生间的关系,教师是长期且近距离与儿童进行手风琴专业技巧和理论知识相互交流的主体,由于手风琴教学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儿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提高手风琴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营造一个轻松和友善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交流,主动倾听孩子对手风琴学习的态度、情绪和状态,可以在教学以外通过糖果、玩具以及共同玩耍等形式,缩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如此,在面对逆反情绪时,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缓解情绪,同时增加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仅如此,日常交流的深入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减少因儿童调皮和逆反产生的争吵和阻碍,提高儿童学习过程的专注程度。

四、教学形式丰富化,增加自主学习效果

针对儿童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学习心态,教师在手风琴教学展开时应该寓教于乐,改变传统沉闷的填压式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听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乐理这样的理论讲解上采用图画卡片和动画片的形式,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形象保持手风琴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能够保证儿童长期的好奇心和投情心理,保持其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在示范手风琴演奏的著名歌曲或乐曲时,可以采用较为活跃的形式,听曲猜名字或者老师现场演奏等,既能够让儿童充分的感受到手风琴演奏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享受,同时又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锻炼儿童的音乐记忆和音乐感知能力。

在教育课程安排上应该选择内容由易到难的变化过程。据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儿童阶段的精力集中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所以,将课程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以儿童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较为科学有效,并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后的联系中保持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并由家长做出时间安排,但避免刻意的要求和强制,让儿童在时间安排允许内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增加其自主性。

五、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加强受教育者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而以手风琴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感化和示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状态。与此同时,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教育者在音乐能力获得、音乐素养形成的状态和效果,可以说教育效果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对儿童阶段的教育,不仅需要将基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巧全方位、多角度的实现传授,最重要的是实现幼儿在学习心理和艺术表现能力上的提高,实现对其成长的引导。因此,手风琴的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专业性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更应该注重结合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实现心理需求上的稳定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效的教学进程以及高质的教学效果,达到音乐教育对人的品质和心理塑造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