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之石 攻语文学习之玉

2019-07-19 06:16郑文庆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信语文教师

郑文庆

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一、“两板”,实现有效互补

正如更新医疗设备丰富了医疗手段、改进了医疗方法一样,以电子白板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以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富有动感的优势,使得课堂因它而变得多姿多彩。如让学生积累具有反义构词特点的成语并反馈时,一个学生列举了“燕瘦环肥”一词,这时,可以启动电子白板教学资源中提供的词典功能,让学生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瘦环肥”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同时,上网搜索,进一步掌握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出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管中窥豹,既可以掌握这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又了解了我国历史上曾经历“以瘦为美”“以胖为美”的审美变化过程。

当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用白板辅助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将白板搬进课堂就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导。

毋庸置疑,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黑板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连精美的粉笔板书也被“电子板书”所取代,学生看过却无法快速记忆,难以呈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黑板的有效使用,好的板书被誉为一节课的“微型教案”,浓缩了一节课的精华。教师授课需要使用黑板,学生的课堂展示更需要使用黑板。其实,使用黑板展示不仅方便易行,更有利于学生书写水平等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像教师一样在黑板上书写自己具有创意的答案,对同学之间的问题展示进行评判,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的板书流露出的是情感,而用电脑打出的字却是冷冰冰的。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认为白板教学是十全十美的,也不能一味地唯传统独尊,而应该让“两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让“白板”与“黑板”为语文教学服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两频”,调动多元感官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小学生年纪小,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和新奇感。但是,因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教师的单一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运用音频、视频的交互优势,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语文知识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音频。使用音频的目的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音频进行时空造境,启迪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音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抓住时机播放音乐《月光曲》,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融入这美妙的境界里,在音乐的渲染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读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2.视频。借助视频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参与,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激活学习内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为了说明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课文以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作比较,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播放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的纪录片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对比理解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课文采用的比较方法。当然,给了学生合适的视听材料,还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学生说话的创新能力。如笔者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突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痛击敌人的情景,笔者先播放与这部分课文有关的电影视频片段,让同学们注意观察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气,体会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揣摩其心理活动,并进行口头描述,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深化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两微”,改善学习方式

1.微课。“微课”不是一节浓缩的课堂,而是对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做得精细,不跳过任何细小的步骤,既形象生动又有亲和力,易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新型玻璃》一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夹丝网防盗玻璃”“吸音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作用作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但小学生没见过这些玻璃,因而对文本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尤其对“自动报警”等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展示新型玻璃自我介绍“自动报警器”工作原理的微课。在导入新课后,首先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一组色彩亮丽的新型玻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有关“夹丝网防盗玻璃”的基础上,再展示“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当用鼠标点击假想的小偷时,“小偷”移动就触及夹丝网防盗玻璃,这时,电路图上的红色灯泡就立即不停地闪烁,并伴有尖锐的警笛声,“小偷”立刻仓皇而逃。这个微课逼真形象的设计引人入胜,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强化了感知,还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微课”《倒顺词》的教学,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几组倒顺词,如“奶牛、牛奶”“图画、画图”“蜜蜂、蜂蜜”“牙刷、刷牙”“水池、池水”“山上、上山”,让学生对倒顺词有一个直观感受。接着提出疑问:“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解释什么是倒顺词,并讲解倒顺词的类别。然后出示几个类似的倒顺词,让学生练习变化倒顺词的形式并说话,如:我用牙刷刷牙;我拉警报报警;我用风扇扇风;我用门鎖锁门;我用鱼网来网鱼;我养蜜蜂酿蜂蜜;我为奶牛挤牛奶。最后,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拓展倒顺词的数量。这些练习不仅有词语形式的变化,也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掌握倒顺词这个知识点。

2.微信。笔者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质疑: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原来,他曾经听他爸爸提过。尽管这个问题并非这位同学原汁原味的思考、质疑,虽然我胸有成竹,但是,我还是卖了一个关子,制造了悬念,作为一道作业布置:先查字典、词典,再想想“缸”与“瓮”有什么不同?与你的家人讨论一下,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主要依据是什么?晚上,班级微信群中出现了这个同学爸爸的留言:“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27页解释为‘盛东西的器物,一般底小口大,有陶、瓷、搪瓷、玻璃等各种质料的;‘瓮第1368页解释为‘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接着,在班级微信群中,同学们、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还无法判断司马光砸的是‘瓮。”“‘缸和‘瓮的主要区别是:‘缸的口大‘瓮的口小。”“我同意这个观点:收口为‘瓮,敞口为‘缸。”“《宋史·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司马光传》是由元末蒙古学者蔑里乞·脱脱主编的,此时北宋的司马光已故去近三百年了,怎能验证司马光砸的是‘瓮?”“战国至西汉已有陶制大瓮,观复博物馆就有;陶瓷烧造有许多技术难题,大家千万别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烧造成功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瓮要晚两千年。”这时,笔者在班级微信群补充说:“我们听不到有关缸的成语,而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牖绳枢等成语都耳熟能详,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究竟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从证据学角度有许多商榷之处,然而讨论背后无疑给我们留下了启示:时下,微信成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形形色色的朋友微信圈,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铺天盖地的信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作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微信这一便捷的工具,让微信服务于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路径发挥微信的功能,玩转微信。首先,家校互通。微信作为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必然会在家校互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家长群或班级群,把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传递给家长,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传递给老师,还可以把家长引领到语文教育之中,为子女的语文学习排忧解难。其次,同学互动。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大多以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关系组成,由于职业、年龄、兴趣等不同,所交流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其中有很多的信息俗不可耐,对学生的精神发育、心灵的净化没有多大的益处。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微信朋友圈,把学生、家长乃至同事、朋友、专家、名师等通过微信群联结在一起,经常进行一些有关语文教育教学话题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吸纳信息,汲取养分,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资源互享。微信除了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互通、互动之外,还可以传递并分享资源。比如,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写作特点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相关的文章……遇到好的文章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这样,就能让微信群变成一个活的资源库,让群里每个成员浸润其中、有所收获。

四、“两书”,丰富学习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丰富语文阅读资源方向的指引。众所周知,大量的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除了阅读经典书籍,当下的网络佳作也应成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这些佳作能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除了经典以外的文学作品,还为他们今后在社会语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浅阅读与深阅读。这是从阅读的深入程度来进行区分的。在电脑屏幕上进行阅读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不少学生经常浏览网站、博客。这些电子读物尽管存取便捷,但与纸质阅读相比,更容易使眼睛疲劳,还有辐射。一些学生习惯于与书本接触,不太适应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进行深度阅读。因此,这类电子阅读,往往是一种浅阅读,给人以浮光掠影之感。而纸质阅读,却能使学生在学习之余,闻一缕书香,进行一种静静的、让自己灵魂徜徉书海的深阅读。

2.小阅读与大阅读。这是从阅读量的大小来区分的。随着手机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进行手机阅读的人也不少。手机阅读的优点首先是携带方便;其次是可以随时阅读;再次是可以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读的内容,并可下载存储到手机里。然而,手机阅读也有不利的一面,除了辐射可能带来的危害,长时间低着头、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不停翻页,也很容易让人疲劳。由于手机屏幕面积小,每屏显示的内容少,因此,笔者把手机阅读归类为“小阅读”。相比之下,纸质读物从外形上看面积大,这一类阅读便可称之为“大阅读”。纸质读物虽然不便于携带,但读起来却让人感到充实、真切。

3.短阅读与长阅读。这是从阅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区分的。学生的时间通常是零整相间的,尤其在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学生在家完成作业后有短暂的间隙,不少学生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浏览一些电脑网页,查看一下手机微信等。与纸质阅读相比,前者追求快速、便捷,是一种短时阅读;而后者注重细致、深入,是一种长时阅读。在电子阅读时代,拒绝短时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舍弃了长时阅读,则是关闭了阅读的另一扇窗,这也是不合理的。

在“两书”即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选择哪一种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因人而异、因时而定。笔者认为,纸质阅读应是“主食”,电子阅读则是“副食”,两者不可偏废,可以互相补充,从而收到丰富阅读资源之效果。

五、“两课”,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教学中倡导的大语文学习观,强调把学生学习的空间向课外拓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巩固课内学习成果,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首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知识要点条理化,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整理出有指导意义的课件。然后让学生用他們的U盘、手机等拷贝这些课件,或者通过邮箱、QQ等传送这些内容,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料。其次,可以建立班级博客,设立专门的语文学习栏目,既包括从网上收集到的知识典故、相关图片和阅读资料,还包括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资料或自己创作的儿歌、顺口溜等以及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当然,也欢迎学生收集资料或上传作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让全班学生及时分享的网上学习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所蕴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使语文教育更具有人文性和开放性。第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大批优质App有了更多的观众,观众的增加也必然会让这样的App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到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借助一批优质App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一些社交App来扩展阅读交流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如,教师可以引领家长督促子女登录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语文科任教师的空间阅读电子书籍,可以利用手机关注“儿童资源网”“海峡语文网”“新思维创意作文”“阅读导师团”“作文导师团”等公众号,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积累语文知识,感受阅读乐趣,提高习作水平。第四,生活本身具有很多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平台,把自己在课外产生的某种灵感,设计成实践活动主题,通过班级微信群发送给学生或家长,指导学生活动。譬如节假日教师逛街、聚会、春游、旅游等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与语文有关的事情,当即就可以构思出一些实践题目,让部分学生来完成。如在公园里看到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对联,可以发给学生一个上联,让他们对一个下联;在商场里看到某个有意思的广告,发给学生来欣赏;看到街上“红灯记”“兆本衫”“整装待发”“小犬纯衣廊”之类的店名,发给学生让他们猜猜是个什么店……这些即兴的题目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借助一定的通信方式,把不同空间的学生连通,让学生在愉快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引导,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有了信息技术架设的桥梁,语文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可以有效地延伸到课外。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整合,必定是教材文本与信息内容内在机理上的水乳交融,是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方式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协调一致。有信息技术的参与,语文教学可以变得更灵动、更富美感与趣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微信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信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微信
微信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