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2019-07-25 10:16张巧
大经贸 2019年5期
关键词:观众博物馆教育

【摘 要】 在当代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基层博物馆大量兴起,并且其馆内文物皆按时间顺:从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等到明清排列,且缺乏当地的特色,因此人们多次参观的兴趣减少,且参观后印象深刻地文物少之又少,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人们去博物馆很容易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只是去过就可以,具体学到了什么,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情况如何还有待讨论。

【关键词】 博物馆 观众 教育

一、博物馆建筑外形及选址

外形可识别度低。在以前博物馆建筑一般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建造,例如南通博物苑新馆由无良镛先生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师张锦秋;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崔恺等。其建筑多结合地方文物特色,理念明确。而当今兴起的各地市县级博物馆,注重文物征集、保护而忽略了博物馆外形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且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一般不会将注意力放于博物馆的建筑方面。本人曾对部分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57%左右的同学对博物馆的外形没有印象;有25.15%知道博物馆的大概外形;有9.13%的同学能比较清楚地记着博物馆的建筑形状,仅有5.15%的同学知道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思想。由此可知大部分观众对博物馆建筑没有投入太多关注,因此人们对博物馆外形识别度较低。

建设归划地带不完善。当前博物馆多建于城市文化地带或活动中心附近,如学校附近或者公园、广场附近等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山西大同市博物馆建于大同大学附近;首都博物馆位于国子监街孔庙内;河南博物院周边有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医院、郑州大学北校区、国际广场等。在文化及人们活动密集的地区,房价较高,博物馆建设规划地带有所限制,且随着参观人数增多,停车场等区域被列入规划范围内,因此博物馆的绿化面积以及相关文物传播、活动场所等减少,因此各地博物馆多为单一的展馆而没有其他辅助设施,从而减少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博物馆的服务

讲解设备较少。经长期观察发现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只有少数人会购买讲解服务,大部分观众只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参观或与别人讲解讨论。有的博物馆内文物旁边的文字解说旁边有二维码,这对与年轻人来说是较为方便的但是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来说就显得不太便利,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否可以适当设置自动识别、讲解耳机,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文物。

三、博物馆陈列

色彩单一。许多博物馆为减少光源对文物的辐射、将人们注意力集中于文物本身,博物馆内很少使用自然光,或者整体照明,多将荧光灯或白炽灯等放于展柜内部进行局部照明,因此展馆内多为暗色,仅有文物旁边有光源,如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馆内皆以灰黑色、棕色为主。深色给人以压抑、沉重、很容易产生疲惫之感,因此两个展厅之间过渡区间应该改变色调,使用一些轻快、舒适的颜色如黄色、米白、绿色等,使人们有视觉上的缓解,而河南博物院一个展厅到结束,很容易让人疲惫。或者在文物展馆内多使用淡米色装修,经斯利瓦斯塔瓦和皮尔曾研究,人们在淡米色房间中逗留时间比在深棕色房间中久[1],这与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原因有关。因此博物馆在色彩选择中,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应该适当选择点人们较为舒适的颜色,并且要富于变化,不能一深到底或一浅到底。

文物选择不精简。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能看到一个博物馆经常陈列有同时期、同类型的许多原始瓷罐、恐龙化石、青铜鼎、香炉、瓷碗、青花盘等,参观后的反映便是这个博物馆有好多文物,然而具体问题;如斗彩碗有什么特征、青花碗的特别之处有哪些等没有具体认识。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展出的同类型文物过多,使人们感觉劳累,博物馆成为了简单的文物堆积,注重文物数量而没有具体规划如何让人们有效地理解文物本身的特点。另一个原因是文物陈列过多,而时间有限,因此人们会抓紧时间走马观花,只对自己有兴趣的文物驻足观看[2]。如中国陶瓷博物馆内明清时期康熙 青花龙纹盘就有多个陈列。

陈列方式不灵活,辅助说明较呆板。陈列方式多为大通柜和中心立柜相结合,模式单一[3],记得在杭州博物馆参观时,看到青和炉,学长问知道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吗,一时间脑袋一片空白,过了几分钟以后才在脑海中搜寻到答案。博物馆是平时接触较多的,文物类型基本相似,但过多被动接受信息而失去了主动思考的时间。并且,当前由于预算、经费等问题,博物馆陈列趋于固定模式,对文物功能的说明很少且过于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特别是功能相近的文物。本人认为可以在文物背景板中画出使用鼎的祭祀场景,及摆放位置,以及最早的蒸煮食物的场景,或使用动态设计鼎下面有火燃烧,鼎內放有食物,这样更加生动。

四、观众体验

多次参观兴趣较少。参观完10个地区的博物馆以后,会产生审美疲劳,各地相似的陈列方式,相似的文物展品使人们参观完后很容易在博物馆之间产生混淆,如果没有明确的标记,和深刻地印象很容易将一个博物馆的文物记成另一个博物馆的,因此在参观多个博物馆以后,普通观众虽然对与没有去过的博物馆依旧有好奇之心,但对于参观过的博物馆不会再次踏入。

五、小结

当前我国博物馆数量逐渐增多,参观人数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参观完以后观众体验并不是很好,这与我国博物馆事业由西方传入,在本土化过程中发展滞后,且博物馆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有关,特别是博物馆陈列问题在当代逐渐显现,且博物馆以人为本观念的转变,促使博物館发生变化,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适应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出版社,1998年,P262.

[2] 李天鹤,崔天兴“博物馆疲劳”因素分析研究综述[J],文博学刊,2018(03)P59-64.

[3] 谢强,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现状与改进方法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P101-103.

作者简介:张巧(1993),女,汉,山西省长治市,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333403,文物与博物馆方向

猜你喜欢
观众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