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庭园所折射的日本美学

2019-07-25 10:16商钟岚
大经贸 2019年5期
关键词:物哀留白禅宗

商钟岚

【摘 要】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庭园文化的精髓。枯山水庭园的出现离不开禅宗。本文从枯山水庭园入手,讲述了枯山水、禅宗的关系,以及枯山水所表现出来的“物哀之美”、“侘寂之美”、“调和之美”、“留白之美”等日本美学。

【关键词】 枯山水 禅宗 物哀 侘寂 留白

日本庭园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最初是作为祭祀场所出现,之后又为宫廷宴会、仪式等而建造。佛教传入日本后,庭园也表现出了佛教极乐净土世界的思想,出现了净土庭园。镰仓时代后,武士阶级的地位提高,配合武士阶级的生活,出现了书院庭园。镰仓、室町时代,随着禅宗的传入,追求禅宗真谛、用于冥想顿悟的禅庭也大量出现。僧人们在参禅的过程中,开创了抽象写意的作庭方式,舍山舍水,以砂为水,以石作山。这种新的作庭方式称为枯山水。枯山水随着禅宗的传入,在室町时代发展达到顶峰。到近代,枯山水被赋予现代艺术形式,泛发新的深意。至今,枯山水庭园作为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真髓的方式,流传至今,并被发扬光大。

一、枯山水

“枯山水”作为作庭上的用语,最初是始于平安时代所编纂的典籍《作庭记》。“在无池无水之处立石,即为枯山水。枯山水样式,乃先做断崖、野筋,后顺势立石而成。”[1]

“枯山水”并无真正的山和水,所以为“枯”。“水”是砂石,通过不同的“砂纹”,营造出多样的水流。无水之处却能感受到灵动的水流。“山”则用石块体现。通过石块不同的放置位置,隐喻山川岛屿。砂石之外,也包含一些苔藓、草坪、灌木等基础的自然元素。

“枯山水”最初是作为池泉庭园中的局部景观而出现。“镰仓时代末期,随着禅林文学的流行,以及禅宗山水画和水墨画的传入,禅寺中出现了诗会的风潮。诗会的场所多为禅寺的书院,书院的前庭便成为作庭师们发挥才能的空间。逐渐地,与禅宗相应、追求自然和宗教寓意、抽象写意的作庭样式便固定了下来,这便是枯山水样式。以砂为水,以石为山,以景喻禅。”[2]。

室町时代,禅宗兴盛,枯山水作为适合冥想、坐禅的造景,發展也达到高峰。枯山水开始与池泉分离,作为独立的庭园式样出现,也由原先的禅寺庭园走入武家和皇家庭园。这个时期,“双壁”的出现,即京都市大德寺大仙院和龙安寺方丈石庭的出现,代表了枯山水庭园中“山”和“水”的艺术水准达到高峰。

安土桃山时代,茶道兴起。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与枯山水的禅宗精神、枯淡美、简朴等精神性契合。至江户时代,出现了枯山水与茶庭相互融合的露地庭园。

明治时代,重森三玲等作庭家的出现,使枯山水加入了现代的意境。作庭师们引入现代主义手法,运用抽象艺术的结构,营造出现代的枯山水庭园。

二、禅与日本美学的主体

枯山水的出现离不开禅宗。日本的禅宗精神由中国传入。“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考”或“静虑”,禅宗所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3]禅的秘密在于“内心的顿悟”,“悟”是超越理智分析的神秘存在。[4]

禅宗的出现,给当时饱经战乱的人们带来了希望。镰仓、室町时代,经历了长年战乱的人们,人心躁动,悲观厌世。此时,通过严格戒律来追求事物本质的禅宗传入日本,最初在僧人们间流行,后又得到了武士阶级与庶民阶级的喜爱,并逐渐在日本扎根。人们通过参禅打坐、冥想获得顿悟及精神上的慰藉。

枯山水不用繁缛的风景,用简单的砂石营造出无限的世界。无真山真水,却能够让人感受到水流山川,感受到宇宙的广袤。枯山水不用浓墨重彩的开花植物和亭台楼阁,而是用朴素静止的灌木、青苔、砂砾、石组,让人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流动。

枯山水的出现契合了禅宗修行顿悟的目标。僧人们在枯山水庭园冥想、参禅打坐,思考内心所在。作庭时的碎石,对僧人们来说也是一件苦修行。

镰仓、室町时期的禅宗,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超越了宗教的领域,并且体现在文化生活中。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影响。禅的思想,影响了室町时代的方方面面。“原本以「物哀」为主的审美观,逐渐地向「侘び」「寂び」转化。这种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都是属于主观感受性的东西,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4]

正如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所说:“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宗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代的文化。” [4]

三、枯山水与日本美学

枯山水由禅而生,禅又孕育出了新的审美观。枯山水的美体现了传统的日本美学。

(一)物哀之美

“物哀”是本居宣长所提倡的平安时代的文艺理念、审美理念。对客观对象“物”所产生的主观感动“哀”,即为“物哀”,简单来说就是“触景生情”,是将优美纤细情趣世界进行理念化所产生的概念。“哀”包含了喜怒哀乐,有悲哀、同情,也有感动,也指情趣、感兴。到了平安时代,“物哀”指的是物与情一致时产生的和谐美感。“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指出,所谓的‘物哀,就是对所见所闻所遇之事,由内心发出叹息感慨之声。看到自然的花与月,能感慨‘啊,多么漂亮的花啊,‘哦,多么皎洁之明月啊,这即是知‘物哀。”[5]

枯山水一石一砂凝聚了人生的哲理,通过石砂的布局,体现出人生观,让人发现肉眼未能所见之精神性。镰仓时代末期的作庭名家梦窗疏石就曾说过:“山水并没有特质,特质在于人心。”[2]将心灵投入于作庭,用内心欣赏枯山水,可以说便是“物哀”的表现。

银阁寺的银沙滩,没有石头,只是用白砂做出圆形的纹路。放射性的直线,代表平静的波浪,圆形的砂纹,代表海浪的涟漪。中间用白砂堆出锥形,称为“向月台”,据说夜晚可以反射月光到银阁寺。静坐于此,能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沉寂。

(二)侘寂之美

“侘寂”是体现日本独特美学意识的词语。日语中为「侘び」「寂び」。「侘び」是由动词「わぶ(侘ぶ)」连用形变形而来,本意指粗糙恶劣、零落、苦思、寂寥之意。中世以后,被赋予积极的意思,肯定物质方面的不足、不自由,指享受朴素闲静生活。在茶道、俳句中被视为体现其精髓的词语,尤其是千利休的“侘茶”尤为有名。「寂び」由动词「さぶ(寂ぶ)」演变而来,原本指随着时间流逝褪化之意,后指古雅闲寂之趣,古旧而又值得吟味之物。「寂び」是蕉风俳谐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具有安宁平静,静寂枯淡情调的语句。

猜你喜欢
物哀留白禅宗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