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方言歌曲在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教育策略探索

2019-08-01 01:56郭微谨
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郭微谨

摘 要:方言歌曲是福州本地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间创作者别具匠心的雕琢中,形成了韵味浓厚,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拯救福州方言歌曲的衰落,除了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的力挽狂澜,还需要高职院校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在此教学领域中,可借鉴“开放体验性”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有针对性的一专多能人才,开辟全新的校企联合渠道。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便利,构建校园信息辐射圈,拓展福州方言歌曲的社会传播范围。相信这些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法,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形成特色化办学模式,为福州方言歌曲的复苏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福州方言歌曲 高职院校 特色化教学 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

在老一辈福州人的印象中,模糊的记忆着《一粒橄榄丢过溪》、《月光光》、《真鸟仔》等歌曲的旋律,这便是曾经流传于市井文化中的福州民谣,也是今天所言的福州方言歌曲。福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传统韵味的民谣歌曲在语言风貌上受到福州方言的浸润,而在音乐旋律方面则偏向于对闽剧的移植改编。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个人情绪的有感而发成为福州方言歌曲的创作题材灵感,既有诙谐幽默的讨喜之感,也时常伴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民间调侃中,这股地道的“虾油”味是福州方言歌曲最形象的“标志”,声音中弥漫的熟悉“味觉”是本地民俗与音乐在日积月累中独具一格的沉淀结晶。时移世易,自20世纪中叶的文化教育改革之后,汉字应用中繁体字的革除与普通话的飞速推广,造成了福建方言语系及独立艺术生态被严重破坏。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民歌编创改革和流行音乐异军突起等一浪高过一浪的洗礼之后,福州方言歌曲日渐衰落。随着社会文化从统一性向特色化的新一轮意识转变,福州方言歌曲有了重振旗鼓的契机。除了在创作与传播推广领域的齐头并进,教育层面的协同发力也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职能,无疑是復苏福州方言歌曲的一枚关键“棋子”。

一、福州方言歌曲的困境与高职教育干预的可能性

2006年12月,首届福州方言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由企业家黄如论先生赞助发起,向全国募集到了310首歌唱作品,并邀请到全国知名歌唱家与音乐人蒋大为、雷佳、张帝、吕薇、付笛生等人参加大型演唱会,用福州方言进行表演。这次赛事是新世纪以来福州方言歌曲发展的一次高潮,涌现出了《水中间》、《海连江》、《酒歌》等一大批优秀的原创作品。但赛事举办过程中及活动高潮过后阶段的后续发展情况,实际反映出了福州方言歌曲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羁绊。

其一,作品产量总数与精品歌曲比例均有所不足。“福州方言歌曲”的概念并非是简单地突出“方言”特性,而是重点在于表象背后的文化色彩。通过赛事活动的征集,虽收获了几百首原创新作,但是对于“精品”标准所包含的文化特质、旋律之感、地方民俗精神等方面,大多作品很难深入涉足。缺少了文化气息的支撑,并失去了创作最重要的审美价值。三百余首的作品数量看似庞大,但相对于每年数以万计的各类歌唱新作,这样的创作比例仍旧如石沉大海一般,很难激起“惊涛骇浪”。活动发起的初衷与福州方言歌曲在客观上所受到的重新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但音乐作品的传播和对欣赏者的审美植入是一个系统化和持之以恒的过程。没有可持续性的衔接循环,很难守住仅存的硕果。

其二,对于福建方言歌曲在创作和表现方面的投入流于表面。即便是单纯的从语言层面欣赏感知,也明显感觉到词曲作者在并不精通福州方言的情况下,对“胶着语”和“仄声”的处理的生疏感。而在歌手演唱中,由于大多外地来者仓促筹备,无法区分福州方言“白读”、“文读”、“俗讲”等规律,发音体系与唱法的结合产生了严重分歧,使观众难有归属感与审美共鸣。相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中不断怂恿的“推陈出新”或“与时俱进”,一些片面的理解将原本不够牢固的传统样态连根拔起,脱离艺术原貌而哗众取宠。福建方言歌曲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怀,对于韵味的拿捏和传统的溯源无法为外人在短时间内精准把控。失去语言特色和地方旋律滋养的新创作品显然无法适应老福州人的听觉品位,也无法闯入青年人的精神世界。

其三,本地可用之才的匮乏,是福州方言歌曲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瓶颈所在。在社交媒体兴旺发达的今天,一种小众文化形式的异军突起往往来自于一个恰到好处的艺术创意。四川方言的歌曲《明天不上班》和青岛腔调的《挖蛤蜊》受到网络热捧的同时,也对地方文化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价值作用。但创作背后原汁原味的解构创意往往来自于本地人的奇思妙想,这一点恰恰是在福州方言歌曲领域中缺失的短板。

在对以上种种问题的反思中,除了需要依靠政府与民间合力并举扭转,更需要教育领域提供一种系统化且长短期效果结合的干预措施。在基础教育、普及性教育、专业教育等诸多层面中,高职教育系统既有与社会层面结合的直接性,也有专业人才多元化输送的特点,适于开启福州方言歌曲创作、表演、理论研究、教学传承等方面的多点培养。从生源构成来看,福州本地的高职院校吸纳的多为本地域青年人,对福州方言较为熟悉。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侧重既有灵活多变的特质,也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于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从教学实践资源的配置来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产业的沟通结合更为密切,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优秀人才和作品的推出。除了特有的软硬件优势之外,高职院校也时刻关注音乐领域的潮流风向,深入探索福州方言音乐的立身之本与未来发展方向,蓄势待发地以特色化教育彰显办学优势,重新建立优质的艺术生态群落。

二、以“开放体验性”教学模式构建活态教学系统

当代学校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病在于过分相信课堂教学系统的严谨性,造成一定程度的“闭门造车”。随着“象牙塔”的称谓逐渐趋向于中性词或贬义词,教育面对社会音乐文化的快速转变,亟待解决的要务在于更正封闭保守的态度观念,植入新鲜血液。“开放体验性”模式不失为应对福州方言音乐融入高职教学系统的一剂“良药”。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