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8-07 09:05张秀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

张秀梅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是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步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活动形式,对他们高效的学习十分关键。无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被纳入到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中,本文将对具体的实施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积累能力和经验的黄金期。数学思维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小学打下的基础尤为重要。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时段,在教学的同时渗透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可行性策略。

一、在生活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形成除了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只有积极配合教师,并且主动激活思维,积极思考问题,才能在主观意愿下使自我的数学思维逐渐建立并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时,要尽量设计贴近生活,便于思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情境。我认为,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的头脑活跃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数学知识。

比如,在除法算式中,如果存在除不尽的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法”与“去尾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用商的近似值解应用题。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红的爸爸要将3.2千克酒分别盛在几个玻璃器皿中,每个玻璃器皿最多可盛0.5千克,需用几个玻璃器皿。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答出所需玻璃器皿的数量时,主要是观察3.1千克中有几个0.5千克,教师再让学生猜一猜所需玻璃器皿的个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果。最后所得的数是6.4,再提问学生:“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我们需用6个玻璃器皿可以吗?”学生会说:“不行。”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生都回答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玻璃器皿盛装剩下的0.2千克油,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需要有7个玻璃器皿方可。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验证,老师指出,有些得数是不能四舍五入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1]。因为这些例子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样学生探求新知,培养思维能力的动机得以引发。

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上的呈现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费时费力,总是会影响他们解题的准确性。考虑到数学有着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教师不妨将概念的呈现实践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并获得数学思维的锻炼。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几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上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写出其计算公式S=ah,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通过自身的剪、拼、凑,把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有的用剪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开得到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sh÷2);有的用拼的方法,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结论;有的用移的方法,照样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再启发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在对比中培养数学思维

对比能够揭示出相同和不同,是一个综合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是全面的,能够使他们对题目、概念等有最本质的了解,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利用一些概念、习题的对比,能够起到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时,为了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我设计了一组对比题。

(1)某工厂一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1/4,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

(2)某工厂二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1/4,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

两题对比可以得出两道题相同点是条件相同,都是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___;单位“1”相同,都是以一月份用电量为单位“1”。不同点是第一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2400千瓦时,而第二题中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其基本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比较量,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其中的一部分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要用除法先求出单位“1”的量,用比较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求出要求的量。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发展学生思维[2]。

四、在作业设计中培养数学思维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天地,巧妙的利用作业,同样能够起到锻炼他们数学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切不可盲目、随意,要有目的性的设计作业,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首先,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舉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质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此外,还应尽量多设计一些解决方式多样的习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设计(  )+(  )=16等发散性练习,在学生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得出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智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6(08):151.

[2]赵晓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2013(21):227.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