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价值分析
——基于巴中、达州、广元的调研

2019-08-13 06:05刘建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区根据地老区

刘建平

(四川农业大学 法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川陕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人民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1]在其最鼎盛时期,东起重庆城口,西抵嘉陵江,南到达州渠县,北至陕南,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从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界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进行了艰苦而又有成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遗址遗迹,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红军将领。虽然到1935年4月撤离川陕苏区,但苏区的革命斗争仍在继续。文章探讨的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以1932年底到1935年4月之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活动为主,同时包含建国后为纪念川陕革命老区革命事迹和历史人物而修建的建筑与设施,以及相关人文活动等。

一、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研究,二是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况和开发利用研究。前一个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通过川陕苏区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进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例如,林莉和唐正芒就是将川陕苏区与长征精神进行对比研究。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三大类别。目前针对川陕苏区首府巴中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归类比较详细。其中,陈岗对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巴中市红色革命遗址的梳理最为详细。[2]也有学者以川陕革命老区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例如李敏对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保存现状和作用进行了研究,[3]李万斌、陈岗、何志明对川东北红色资源从石刻碑文类、器皿器物类、纸质文献类、遗址遗迹类、纪念堂馆类进行了归类,并追溯了其历史渊源。[4]

综上所述,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在学界观点比较一致,但“川陕”的特色总结还不够深入,特点不鲜明。在红色文化资源总结的研究上以川陕革命老区内某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常见,对川陕革命老区内整体资源的归类研究还不够。也正因为区域内资源的归类不全,导致在研究老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时候,特点总结不全面,个性不突出。本文基于对川陕革命老区主要区域巴中、达州、广元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并进行归类,进而提炼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二、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法(GB/T 18972-2003)的划分标准,课题组对巴中、达州、广元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从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三个主类归纳了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表1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类型

主类 亚类 代码和基本类型 主要单位FDD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刘伯坚纪念园、罗青长故居、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王维舟纪念馆FE归葬地FEA陵区陵园 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女红军烈士墓、达州红军烈士陵园、蒲家英烈园、铁山森林公园陵墓区HAA人物 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熊国炳、何正文、李先念、吴瑞林、张凯元、安征夫、邓仕均、张爱萍、王定烈、向守志、王维舟HA人事记录HAB事件 巴山游击战、空山战役、黄猫垭战斗、檬梓垭战役、青川摩天岭战斗、须家河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达战役和万源保卫战H人文活动HB艺术HBB文学艺术作品戏剧、歌谣:《共产党十大政纲歌》、《红军三大任务歌》、《革命三字经》、《消灭刘湘三字经》、《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戒烟歌》、《工农穷人享太平》、《十把扇儿》、《巴山来了徐向前》、《红军来了救穷人》、《两个军队两重天》、《田颂尧自叹》、《快快建立苏维埃》;书籍:《何正文将军》、《母亲万岁》、《红四方面军在广元》、《红四方面军绵阳·广元斗争史略》、《红色广元》、《红色印记》、《红军在旺苍》、《红旗飘扬剑门关》、《红军在青川》、《红军在太公》、《木门会议文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志》;报刊:《川北穷人》、《共产党》、《苏维埃》雕像:铁血丹心主题雕像、巴山女红军塑像;革命历史歌剧:《巴山魂》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地跨四川、陕西、重庆三个省级行政区域,主要分布在三省市的68个县(市、区)内。以上所列的是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部分内容,其中,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属于物质文化资源,比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人文活动中包含大量非物质文化资源,比如革命先烈在川陕苏区留下的先进事迹,革命歌曲《共产党十大政纲歌》、《红军三大任务歌》等。

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巴中、达州、广元)留存的遗址遗迹中,巴中市有949多处,达州市320多处,广元市150多处。[5]可以看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且具有川陕苏区的独特之处。

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川陕革命老区内红色文化资源名称的相似性和分布的分散性

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的交界,包含三省市的多个地区。三省市政府均以“川陕”为品牌,力求打造本辖区的红色文化品牌。除此之外,川陕苏区时期,红四方面军下辖的红三十军、红三十三军等部队在三省交界处多地有活动,留下了具有相同性质的红色文化资源财富,各地在资源命名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雷同现象。比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四川巴中,后者在陕西汉中市南郑区。再如红军街,各地为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纷纷打造红军城和红军街。巴中通江红军街和广元旺苍红军街就是四川省内的代表,红军街上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使来访者在参观的同时,对川陕苏区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名称相似甚至相同,给学者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比如有的学者在归类红色文化资源时,把名称不同但其实是同一个的资源重复归纳。川陕革命老区的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就是如此。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于1934年始建,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1985年,当地政府将其扩建为王坪烈士陵园,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6]但在一些文献的红色文化资源描述中,仍可看见这两个名称同时出现。

除了名称改换的情况之外,不同地方具有相同名称和内容的资源也存在。比如红三十三军旧址。川陕革命老区内,达州境内有红三十三军(政治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城口县也有红三十三军旧址,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包含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红三十三军297团政治处旧址等。与此名称类似的还有红三十军旧址。虽名称相似或相同,但在不同地方,其资源内容就会有差异,这需要我们加以区别,同时,这也反应了川陕内部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分散性。

(二)红色文化资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是石刻碑文。川陕边界尤其是川东北,以山地地形为主,红四方面军充分利用该地形的特点,在岩石上刻画革命标语、石刻对联和石刻文献。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当年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沿线共刻制红军石刻1万余幅,其中川陕苏区7000余幅,目前,川陕地带的石刻标语达2233幅,其中,川陕苏区首府——巴中市辖区内就有近1000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5]这些碑文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宣传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信仰的,也有红四方面在川陕苏区的治理纲领,还有对四川军阀的讨伐等,其中“赤化全川”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标语。[4]

二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方言特色。川陕苏区核心地区就在四川境内,其中巴中还是苏区首府。因此,川陕苏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川渝特色。比如歌谣《快快建立苏维埃》:“要吃米,把秧栽/要过河,把船摆/穷人想要得自在/快快建立苏维埃。”[7]其中,栽秧反应的是四川农民平时劳作的方式,也是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的集中体现。红军将川陕当地情歌《十把扇儿》进行了改编,加入了革命元素:“一把扇儿(嘛,连连)正月正(啰,溜溜)/夫妻二人(嘛,哎哟)好高兴(啰,干个儿啥)……”[7]类似这样的文化作品还有很多。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均具有明显的川陕当地特色,这也正是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不同的地方。

(三)妇女武装在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号召解放妇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各地妇女武装纷纷成立,国内第一支正规的较大规模的妇女武装组织就诞生在川陕革命老区。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反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过程中,先成立了妇女独立营,后成立妇女独立团,规模达2000 余人。[8]在川陕苏区抗战过程中,妇女武装发挥着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当地群众的思想政治宣传中,女红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鼓励当地群众加入工农红军。[9]也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队伍规模从不足2万人扩充到8万余人。川陕妇女武装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解放妇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肯定了妇女参加革命的权利,他们在革命中留下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是川陕革命老区乃至全国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已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了主流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形成于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它既是革命精神传承的载体,也是红四方面军和四川人民为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斗争的历史见证。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县,几乎都分布有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石刻碑文,并保存至今。石刻碑文内容主要反映的有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执政纲领和策略,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等,也有反映根据地人民抗日主张和打倒军阀的内容,如“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吧北上抗日”等。其中,石刻标语是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和信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在民众面前,民众接受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并且石刻碑文以原始的形态,把历史呈现在后人面前,使得人们对当时的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根据地的斗争形式和斗争环境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

(二)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奋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砥砺前行、振兴发展。川陕革命老区由于受地理、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6%,其中,巴中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精准扶贫战略规划中,革命老区成为重点扶贫对象,川陕革命老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老区的发展,关键在于老区人民的自身努力和发展。通过传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讲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红色故事,有利于激发老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斗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精神,实现老区的振兴发展。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川陕革命根据地涌现了一批先进的红色人物,如旷继勋、曾中生、王维舟等,毛泽东曾为王维舟亲笔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王维舟受党中央派遣到川东一带开展农民武装运动,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他领导的川东游击组织改编为红四方面第22军。在川陕苏区时期和红军长征时期,王维舟始终相信党,从全局出发,为全军同志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家对党中央领导的革命不悲观、不动摇,积极为党工作。革命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和精神有助于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用共产党人早期的奋斗经历为正面引导,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和使命。

(三)经济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旅游成为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红色旅游参观人次突破34亿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295亿元。红色旅游成为革命老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巨大。但相比于“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国内知名红色品牌,“川陕精神”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度还远远不够,这直接影响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为此,提升“川陕精神”品牌力度,是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它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应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本来的文化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苏区根据地老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老区在努力奔跑
苏区创业致富人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