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2019-08-13 06:05龙德银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感受性意向性拟人

龙德银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拟人是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它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拟人也是人类语言趋向成熟、完善和准确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交际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拟人。拟人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一直以来是修辞学、语言学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拟人的传统研究是从修辞学视角开展的。西方修辞学把“拟人”(personification)称作“人的隐喻”(personal metaphor),意思是以人作为喻体的“隐喻”。在西方修辞学中,拟人也叫“拟人法”(prosopopeia),是指将一个虚拟的个性赋予给一个抽象事物的做法。[1]6在英语辞格体系里“拟人”一概归入“隐喻”(metaphor),因为它们都是以相似联想为基础的。[2]尽管汉语拟人早在《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得到了应用,但学者们对拟人的系统研究却始于近代。唐钺在其修辞学专著、中国现当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修辞格》中首次提出了“拟人格”这一概念,认为拟人格是根于想象的修辞格,并且把无知觉感情的东西当作有知觉感情同人类一样就叫做拟人格。[3]拟人格有时延长为全篇,因此也叫做人性隐化。想象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表象的过程。[4]52根据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想象可以细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两个类型。[5]拟人是比拟的一种形式,“将物拟作人的,称为拟人”,[6]拟人是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内嵌于人类的全部认知能力当中,[7]它描写的是语言如何跟认知相互作用以及语言如何形成人的思想。[8]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认知语言学们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涉及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及其变化,通过研究它们来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运用机制。[9]在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中,概念隐喻理论[10-12]、隐喻的“外延内涵传承”分析框架[13]以及“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中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和自主-依存说[14]曾被用来解释拟人的运用机制。除此之外,“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和“五步程序”(five-step procedure)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型,用于系统地分析拟人的语言形式、概念结构和交际功能;[15]概念隐喻的连接主义理论和审美反应的神经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在一起,解释了拟人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应用;[16]概念整合理论和意识感受性理论被用来阐释话语拟人的意义建构过程和言语拟人的运用机理。[17][18]

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拟人的运作机理,对拟人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而且也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0]3-6隐喻视角下的拟人研究揭示了拟人背后隐藏的运用机制,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从语言层面分析,拟人和隐喻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毕竟拟人不是静态的比喻而是动态的人格化的比拟。自主[19]143-依存框架对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机制具有较强的阐释力,[20-21]该框架下的拟人生成机制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框架为理论基础,[20][22]结合意识感受性、同一性等原理,建构出拟人生成认知机制阐释模型,以揭示拟人生成机制。

一、自主-依存框架

自主和依存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是指有关联的两个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关系,其中一事物是相对独立、自在的,而另一事物则依赖于其它事物,并受到其它事物的规定和支撑。自主、依存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曾多次出现,但内容略有不同,因为不同的理论研究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研究目的和视角。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对自主-依存关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他在讨论认知语法的配价关系(valence relation)时提出了自主-依存联结(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认为概念的自主与依存是四个主要配价因素之一,自主、依存理念既可应用于音系结构,也可应用于语义结构。[22]自主-依存联结是在自主-依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阐释点(elaboration site)和侧面限定(profile determinant)把自主-依存成分联结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合成结构。[22]301-306自主-依存联结结构中的组成成分对对方的依赖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一个是自主成分,而另一个则是依存成分。依存成分的呈现预设了另一个成分的存在并需要它来进行完整的实施(implementation),而自主成分的呈现不以预设另一个成分的存在为前提,它能够阐释依存成分内部突显的次结构(substructure)。[22]299-300

徐盛桓突破了Langacker对自主-依存的定义,将自主-依存关系和联结扩展为一种分析框架,将其用作语用推理的重要解释工具,并应用于语言研究。[20]语言成分中的自主-依存联结也具有不对性,具体表现为:当自主成分一旦确立,它就表现出强烈的主导性,主导着依存成分的形成和运作,并将本属于自身的某些特点、性质、规则、用途等顺势“拈连”到依存成分上来,使其到达“‘袭’非成是”的程度。当自主-依存框架成为研究语言表达生成机制的理论工具时,自主成分通常是隐性的,也称为隐性表述,而我们读到的或听到的语言表述则是显性表述,它也是依存成分,依附于隐形表述。自主-依存框架的主要认定手段是相邻/相似关系,以意向性为导向,通过自主成分可以推衍出依存成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从依存成分反溯出自主成分,自主-依存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自主-依存框架[20]

自主-依存框架强调不对称性,着力于探讨内在的归属关系。[23]从自主-依存框架视角研究拟人的生成机制是可行的,但当该框架被运用于分析拟人生成机制时,就会发现拟人只涉及到相似关系而不涉及到相邻关系,自主成分如何通过“拈连”与依存成分发生作用以及拟人生成如何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拟人的主要特点及语言结构

拟人把物当作人,并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情感或声情笑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联想将物拟作人。[24]联想是在记忆时由一件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4]48-49拟人重在“拟”,即将物比拟成人,直接移情寄意,并赋予物以具体的形象,把物描写得跟人一样。拟人的构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本体、拟体和拟辞。[25]拟人极容易跟移就、拈连等混淆起来,[2][25]它们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都是基于联想的,然而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各自的心理基础迥然相异。拟人的心理基础是相似联想,移就的心理基础是接近联想,而拈连的心理基础则是关系联想。[4]86-92由此可见,拟人与拈连存在一定的差异。

拟人的语言结构灵活、多变,它既可能是“主语 +谓语(含有描述人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结构,也可能是“主语(物)+谓语动词 + 描述人的副词+其它”结构。拟人的本体是物,拟体是人,拟辞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或代词等。[19]137-138例如: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

(2)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装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例(1)是“主语 + 谓语”结构,谓语部分中的“力争上游”是形容词,作为拟辞它本是用来修饰人的,但在这里用来修饰“树”,使得“树”被拟人化了;例(2)也是“主语(物)+ 谓语”结构,谓语部分含有描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本例中月亮被比拟成一位女性,把它当成女性来加以描写,并赋予它以女性的情状“瘦削”“盈盈地”以及动作“晚装才罢”等,因此,本例是拟人表达,拟辞包括代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三、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

(一)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的提出

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是以自主-依存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意识感受性、同一性等原理,针对拟人生成的特殊性而提出的一种阐释模型,该阐释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

(二)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的描述

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拟人生成受制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作为自主成分的意向内容由意向态度做出选择,在意识感受性的作用下经过格式塔转换发展成为依存成分,自主成分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依存成分是因为它们具有同一性,自主成分在记忆、相似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经过类比推理推衍出依存成分,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上就是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过程。依存成分首先以意象的形式存在语言主体的大脑中,再用语码将它固化下来就成了拟人表达。

四、拟人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一)拟人生成受制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它具有指向性和表征性的特点;[26]1-13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一次具体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于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27]意向性涉及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个维度,前者是指关于、指向什么样的内容,后者是指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心理估量和心理取向来指向这样的内容。简单地说,语言运用中的意向性就是关于、指向什么内容和用什么态度来指向这一内容。[28]拟人的意向内容就是语言主体想要表述的某个(些)自然或社会事件,它体现了自主成分的主要方面,而意向态度则制约了意向内容的表达,并形成“表达度”,[29]语言主体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选择运用相应的表达式来对该事件加以描写。语言主体在运用拟人时既可能带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可能抱有消极的心理状态,其心理估量是拟人表达优于普通的语言表达式,并以生动、形象的心理取向来描述该事件。拟人之所以可以将物比拟成人来加以描写是因为主体的意向性在合适的时候做出了恰当的选择,语言主体的心智将其意向性施加于那些本质上并没有意向性的实体之上,其主要方法是将被表达的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有意识地赋予给外部物理实体,[26][27][30]也就是说,意向性具有派生性,语言主体可以将自己的意向性派生给具体的语言表达式。例如: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例(3)中,“油蛉”和“蟋蟀”被拟人化了,语言主体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是“油蛉发出好听的鸣声”“蟋蟀在应和鸣声”。如果就这样平铺直叙,这充其量只是普通表达而已,而普通表达太过于直陈,无法真正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为了使语言表达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语言主体在这样的意向态度的支配下,通过记忆、相似联想和创造性想象将“油蛉”和“蟋蟀”比拟成人,还赋予它们以唱歌、弹琴的本领。很明显,“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等拟人表达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发挥了其统制作用。

语言主体的意向性主导并贯穿于拟人生成的全过程,在语言主体意向性的支配下,拟人表达和外部事件实现指称连接。拟人表达是语言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向性、通过内部心智指向外部客观世界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并由心智顺应意向内容而形成的表达式。语言主体的心智指向自主成分,它往往是隐形表述,并基于某个(些)自然或社会事件,事件中包含了给主体留下深刻印象的外部事物。在接触该事物的过程中,语言主体首先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形成对该事物的感觉,将感觉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就获得了原初意识;在已有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语言主体通过记忆、相似联想、创造性想象的操作,将事物的某一(些)属性特征类比为人的属性特征,形成对该事物的感受。感受以感觉为基础,以反思意识为基本取向,[31]是语言主体对该事物的一种主观映像,它往往因人而异。语言主体对此表现出来的是生动、形象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和语言主体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相联系,是该事物以物理对象形式存在为前提的意识行为。[32]94语言主体通过反思意识建构起语言运用中的依存成分,即用例事件,它依赖于具体事件,是具体事件的非直陈的表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拟人生成受到语言主体意向性的统制,并赋予它以具体的意义。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言主体每次只能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选择其中的一个依存成分来表述意向内容,即自主成分。

(二)拟人生成是语言主体意识感受性作用下的结果

意识感受性(quale,复数为qualia)也叫感受质或感受性质,主要反映为语言主体主观感受到感知对象“像什么”(what’s it like to be)这一意识体验,该现象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哲学家Clarence Lewis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指出,意识感受性是指某一给定的事物所具有的可辨识的质的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这些质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中重复体验到,因而具有某种普遍性。[33]质的特征可以依据意识感受性得到解释,意识感受性是心理状态或事件的属性,[34]有意识就是具有意识感受性。[35]意识感受性作为心理状态的属性,体现了语言主体的心理感受。

拟人表达作为表征项表征的是具体的意象,并以图像、结构等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里。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首先要经由我们的身体感官和大脑神经作用于我们的心理,成为我们的“精神”或心理感受,其本质是物质与精神、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心-物关系。Davidson认为事物具有双重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36]事物自身的物理属性可以还原为事物本身,但在拟人表达中外部事物具有人的属性是感知对象在语言主体的心智中呈现出一种(些)什么样的属性,它属于外部事物的心理属性,它源自事物本身,但不能还原为事物本身。因此,“油蛉发出好听的鸣声”“蟋蟀在应和鸣叫”等反映了语言主体对“油蛉”“蟋蟀”等外部事物物理属性的感知,而“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则反映了外部事物的心理属性,体现了语言主体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语言符号所表征的现象质的感受,即意识感受性。

语言主体的意识感受性调节拟人生成。拟人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事物的意识感受性对语言主体所引发的心理属性,这种属性源自事物自身,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拟人生成的过程中,外部事物的心理属性对其物理属性既依赖又独立的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依赖的是外部事物的基本属性,独立的是在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制约下进行的调整。外部事物的物理属性是本原的,没有这样的属性,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30]在拟人生成初期,语言主体明显地感觉到外部事物在有些方面跟人很相似,正如在例(3)中所提到的那样,油蛉发出好听的叫声像人在低声唱歌,蟋蟀应和鸣叫像人在弹琴一样,以上事件构成了语言表达式的自主成分。在意识感受性的作用下,自主成分发展成为依存成分,从意识层面讲就是从感觉到感受的过程,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就是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过程,[31]用例事件就是依存成分,是语言主体心智活动的产物。拟人生成是在意识感受性的作用下语言主体的意识突现的结果,语言生成所涉及到的意识突现是以诸多种“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效应,主体所面对的表达对象在主体心智内发生格式塔式的转换”。[37]

(三)拟人生成涉及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的转换

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联结在一起就会相互发生作用,并构成一个整体。依存成分是自主成分通过格式塔转换而形成的,从自主成分可以推衍出若干个依存于它的成分,依存成分既依赖于自主成分,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格式塔心理学试图对决定我们感知事物方式的基本认知原则或法则做出定义,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先验的“完形”活动,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25],从感觉到感受往往会形成格式塔转换效应,自主成分经过格式塔转换就发展成了依存成分,格式塔转换可以通过具体化(reification)、多面稳定性(multistability)、不 变 性(invariance)和 突 现(emergence)四种基本现象达成。[38]21-22具体化也叫幻觉轮廓属性,是一种把感觉印象发展成为感受的方式,并将其补充成为完形;多面稳定性跟在感知方面不够稳定的事物有关,它们似乎能在一种阐释和另一种阐释之间“滑动”(flip);不变性描述了我们识别事物的能力,即便事物可能发生位移,级别也不尽相同;突现是一种描述人的大脑如何从呈现出来的不完整的信息中获取有意义的物象的属性。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4)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例(4)描写的事件是:岸边的落花飞舞着为客人送行,船桅上的燕子叫个不停,似乎在挽留客人,这一系列的事件构成了该表达式的自主成分。如果就这样平铺直叙,语言显得很枯燥、乏味。语言主体感觉到在客人离别时岸边的落花不停地飞舞着,船桅上的燕子一直在叫个不停,于是就决定突显这一系列的事件,感觉落花、燕子与客人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语言主体基于记忆、相似联想和创造性想象,感觉到落花飞舞像主人在挥手,船桅上的燕子发出叫声像人说话,于是通过心智中的幻觉轮廓属性将燕子具体比拟为人,还能表现出说话、挽留客人等多种稳定的物象,这样的物象以意象的形式在脑海中突现出来。尽管燕子被拟人化了,还被赋予了人所特有的许多本领,但它仍然能够被识别出来,这体现出了变化中的不变性。

根据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自主成分经过类比推理可以推衍出依存成分,即拟人表达。类比是指新颖词项基于具体被储存的示例在现有的模式中的运用,[39]它被认为是对应于受规则支配的产出能力,因为它主要是基于现有词项的相似性而不是基于更普遍的符号规则。[40]57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断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是类似事物之间特有属性的一种‘迁移’,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41]呈现出结构上的映射性、语义上的相似性和认知上的语用性等性质,是拟人生成重要的认知手段。

自主成分之所以能够经过格式塔转换发展成为依存成分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一直以来是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对同一性的解读遵循莱布尼茨定律,该定律的同一物的难以分辨性(indiscernibility of identicals)和难以分辨物的同一性原理(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强调意义上的“同一性”,一旦认定两个任意对象具有同一性,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描述是难以分辨的,它们是等价的,它们出现在任意公式中都可以相互替换。[42]也就是说,两物具有同一性表明它们是难以分辨的,并且在一定语境下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在语言主体的意识中,例(4)中的本体“燕子”发出叫声和拟体“人”说话是难以分辨的,于是就形成了“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这样的拟人表达,拟人表达所表征的是意识突现事物及其新质,并体现出了非凡的‘叙述语力’。

结 语

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式跟人的认知密切相关,从认知视角研究语言表达式的生成机制就是要揭示语言运用涉及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研究拟人生成机制也必然要探寻这一过程。本文基于自主-依存框架,结合意识感受性、同一性等原理,建构了拟人生成机制认知阐释模型,该阐释模型较全面地揭示了拟人生成机制。拟人生成受制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是意识感受性作用下的结果,经历了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格式塔转换过程,体现在语言表达式上就是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过程,同一性是格式塔转换的基础。由此可见,自主-依存框架对拟人生成机制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并深化了人们对拟人的认识。

猜你喜欢
感受性意向性拟人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一道初中数学情景题的剖析与探究
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途径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