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唐诗中的比喻词“类”

2019-08-13 06:05冯广艺何婷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唐诗短语比喻

冯广艺,何婷婷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唐诗中“类”是一个常见的比喻词,王兴才先生在引述了古代一些学者对“类”的解释和一些诗文中的用例后,认为“类”的词义为“似”“若”“像”“犹”等,……用作比喻。[1]21-24我们认为王文对“类”的比喻词性质的认定是可取的,但语焉不详,对唐诗中“类”的具体考察不够,说服力不强。王文中举了唐代作品中的三个例子(唐诗两例,唐赋一例),兹引如下:

(1)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杜甫《遣闷》)

(2)岸类长蛇搅,陵若巨象豗。(韩愈《咏雪赠张籍》)

(3)皎如珠吐,类剖蚌而乍分;粲兮星繁,似流水初卷。(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三例中的“类”都是跟其他比喻词“如”“若”“似”交错对举运用的。我们认为,要认定“类”的比喻词性质及其功用,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本文从《全唐诗》五、七言诗句中搜集到“类”用作比喻词的100个例子,探讨“类”组构比喻的特征,考察“类”和其他比喻词的组配与异同,挖掘“类”的语用价值,进而从修辞史的角度说明“类”在比喻辞格发展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类”在诗句中的位置

唐诗中,“类”常常用作比喻词,可以出现在唐诗偶式诗句的上句(前句)和下句(后句)中,也可以出现在五言和七言诗句中的不同位置上。

1.1 出现在上句中。如:

(1)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孟郊《与韩愈、李翺、张籍话别》)

(2)由兹类朋党,骨肉无以当。(张籍《祭退之》)

(3)圆池类璧水,轻翰杂烟华。(杨师道《咏砚》)

(4)结构类茅茨,宁复事雕饰。(梅远《筑居》)

(5)攀禾工类蔡,咏豆敏过曹。(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

(6)愔愔形类凤,冉冉势从龙。(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泰山猎人石室遇仙闻董双成奏〈云和〉笙词》)

上面的例子中,“类”都出现在上句(前句)中。

1.2 出现在下句中。如:

(1)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韩愈《示儿》)

(2)千峰在水中,状类皆自殊。(无名氏《海阳湖》)

(3)采花入异乡,将献类中仙。(常察《搜玄吟》)

(4)岂惟孤玩好,抑亦类瑕疵。(李虞《玉卮无当》)

(5)浓光藏半岫,浅色类飘尘。(陆畅《山出云》)

(6)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7)有志惭雕朽,无庸类散樗。(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上面的例子中,“类”都出现在下句(后句)中。

1.3 出现在五言和七言诗句中的具体位置

这里所说的“具体位置”,是指“类”出现在五言或七言诗句的第几个字的位置上。

1.在五言诗句中的位置

“类”可以出现在五言诗句的第一、二、三、四字的位置上。

1.3.1.1 “类”居五言第一字。如:

(1)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

(2)类圭才有角,写月让成钩。(陈昌言《赋得玉水记方流》)

(3)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田。((李世民《咏司马彪续汉志》)

1.3.1.2 “类”居五言第二字。如:

(1)状类白蝙蝠,幽感腾化精。(韦洪《腊月中》)

(2)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刘得仁《莺出谷》)

(3)迹类三年鸟,心驰五达庄。(陈去疾《赋得骐骥长鸣》)

(4)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1.3.1.3 “类”居五言第三字。如:

(1)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孟郊《与韩愈、李翺、张籍话别》)

(2)由兹类朋党,骨肉无以当。(张籍《祭退之》)

(3)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4)回鞍拂桂白,赪汗类尘红。(庾抱《骢马》)

(5)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1.3.1.4 “类”居五言第四字。如:

(1)图形翻类狗,入梦肯非罴。(李商隐《咏怀寄密阁旧僚二十六韵》)

(2)攀禾工类蔡,咏豆敏过曹。(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

(3)分以忘年契,情犹锡类敦。(李商隐《哭遂州侍郎二十四韵》)

(4)佞佛将成传,耽书或类淫。(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

语料显示,比喻词“类”没有居五言第五字的情形。

1.3.2 “类”在七言诗句中的位置

七言诗句中,“类”做比喻词,出现的位置大多在第五字的位置上,也有出现在第三字、第六字位置上的。

1.3.2.1 出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如:

(1)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李商隐《燕台四首 春》)

(2)石城景物类黄泉,夜半行郎空柘弹。(李商隐《燕台四首 夏》)

(3)南尽封邮见好山,苍苍桂岭类商颜。(杨发《和李卫公漳浦驿留题》)

(4)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1.3.2.2 出现在第三字、第六字位置上。如:

(1)始意类萝新托柏,终伤如荠却甘荼。(长孙佐辅《宫怨》)

(2)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3)新诗写出难胜宝,破衲披行却类云。(尚颜《峡中酬荆南郑准》)

可以看出,“类”在五言和七言诗中所处的位置是变化多样的,这表明“类”作为比喻词,组构比喻的形式也三多种多样的。

二、“类”组构比喻的结构特点

2.1 “类”所连接的成分

2.1.1 “类”+词

“类”作为比喻词,连接较多的是名词,也有个别动词等。“类”可直接连接名词(喻体),其中有单音节名词,也有双音节名词,甚至还有三音节名词(人名)。

名词音节的多少,取决于“类”在诗句中的位置或诗韵的需要。如:

(1)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王勃《观内怀山》)

(2)叶铺全类玉,柯偃乍疑龙。(王涯《望禁门松雪》)

(3)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李峤《玉》)

(4)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王维《哭祖六自虚》)

(5)东海儒宗事业全,冰棱孤峭类神仙。(齐己《酬湘幕徐员外见寄》)

(6)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7)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贺知章《奉和御制春台望》)

例(1)中的“乳”、例(2)中的“玉”等都是单音节名词,例(3)中的“佳人”、例(4)和例(5)中的“神仙”等都是双音节名词,例(6)中的“陶渊明”是三音节名词(人名),例(7)中的“观赏”是动词。从语料上看,“类”连接单个动词的情形并不多见。

2.1.2 “类”+动宾短语 如:

(1)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韩愈《南山诗》)

(2)寄诗杂诙俳,有类说鹏鷃。(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寄因酬三十韵》)

(3)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孔德昭《登白马山护明寺》)

例(1)中的“含酎”、例(2)中的“说鹏鷃”、例(3)中的“入仙都”都是动宾短语。

2.1.3 “类”+主谓短语 如:

(1)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李峤《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2)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韩愈《和裴仆射公假山十一韵》)

(3)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宋之问《浣沙篇赠陆上人》)

(4)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独狐及《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5)昔妒邻宫槐,道类双眉敛。(李商隐《景阳宫井双桐》)

例(1)中的“丛云起”、例(2)中的“天划”、例(3)中的“蓬生麻”、例(4)中“匣刀裁”、例(5)中“双眉敛”都是主谓短语。

2.1.4 “类”+偏正短语 如:

(1)迹类三年鸟,心驰五达庄。(陈去疾《赋得骐骥长鸣》)

(2)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刘得仁《莺出谷》)

(3)有命同朝露,无衣类断蓬。(佚名《青海卧疾之作》)

(4)病居废庙冷吟烟,无力争气类病蝉。(李洞《废寺闲居寄怀》)

(5)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李商隐《李夫人歌》)

例(1)中的“三年鸟”、例(2)中的“冲天鹤”、例(3)中的“断蓬”、例(4)中的“病蝉”、例(5)中的“冰井”都是偏正短语。

2.1.5 “类”+述补短语 如:

(1)霁日悬高掌,寒空类削成。(张说《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2)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崔融《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削成”是述补短语。

2.1.6 “类”+复杂短语 如:

(1)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

(2)类圭才有角,写月让成钩。(陈昌言《赋得玉水记方流》)

例(1)“类”后的“烟飞稍重”(“[像]烟尘飞起慢慢加重一样”)可以看作复杂短语,例(2)“类”后的“圭才有角”(“[像]圭仅仅有棱有角一样”)也可以看作复杂短语。

2.2 “类”前的修饰成分

作为比喻词,“类”可以受副词“全”“翻”(反而)、“却”“还”“稍”等的修饰。如:

(1)叶铺全类玉,柯偃乍疑龙。(王涯《望禁门松雪》)

(2)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3)新诗写出难胜宝,破衲披行却类云。(尚颜《峡中酬荆南郑准》)

(4)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孔德昭《登白马山护明寺》)

(5)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刘得仁《莺出谷》)

例(1)中“全”、例(2)中的“翻”、例(3)中的“却”、例(4)中的“还”、例(5)中的“稍”都是修饰“类”的副词。

三、“类”和其它比喻词组配运用

“类”和其他比喻词的组配使用形式多样,主要有“类”和“如”“类”和“似”“类”和“疑”“类”和“同”“类”和“当”“类”和“非”“类”和“为”“类”和“胜”“类”和“成”“类”和“若”“类”和“方”“类”和“写”等的组配。

(3.1)“类”和“如”的组配。如:

(1)如冰结圆器,类璧无丝发。(韦应物《感镜》)

(2)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杜甫《遣闷》)

(3)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李中《腊中作》)

(4)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杨师道《咏舞》)

(3.2)“类”和“似”组配。如:

(1)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贾岛《斋中》)

(2)青岩类姑射,碧涧似汾阳。(杨师道《奉和夏日晚景应诏》)

(3)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3)“类”和“疑”组配。如:

(1)夕云类鹏徙,春涛疑盖张。(褚遂良《春日侍宴望海应诏》)

(2)成轮疑璧影,初魄类弓形。(徐敞《圆灵水镜》)

(3)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韩愈《叉鱼招张功曹》)

3.4 “类”和“同”组配。如:

(1)谐和类琴瑟,坚固同胶漆。(魏氏《赠外》)

(2)名籍同逋客,衣装类古贤。(白居易《喜老自嘲》)

(3)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孔德昭《登白马山护明寺》)

3.5 “类”和“非”组配。如:

(1)拾青非汉策,化缁类秦裘。(骆宾王《宿山庄》)

(2)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骆宾王《过故宋》)

(3)忘情非塞马,比德类宛狗。(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3.6 “类”和“若”组配。如:

(1)岸类长蛇搅,陵若巨象豗。(韩愈《咏雪赠张籍》)

(2)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韩愈《和裴仆射公假山十一韵》)

(3)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全唐诗续拾卷六〇《平头诗》)

3.7 “类”和“胜”组配。如:

(1)官闲胜道院,宅远类荒村。(戴叔伦《独坐》)

(2)盖密胜丹桂,层危类远峰。(张嫔《和友人许裳宣平里古藤》

3.8 “类”和“成”组配。如:

(1)旧鱼成大剑,新龟类小钱。(崔十娘《同前》)

(2)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陈子昂《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3)佞佛将成传,耽书或类淫。(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

3.9 “类”和“为”的组配。如:

(1)已看能类鳖,犹讶雉为鷨。(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2)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还有“类”和“方”(1.2.1中的例 1)、“写”(1.2.1中的例2)、“当”(1.2.3.3中的例3)的组配等。可见,“类”和其他比喻词组配形式多种多样,这一方面说明“类”确实与其他比喻词具有功能趋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类”是一个用途很大的比喻词。由于“类”和其他比喻词组配使用,也使得有些诗句上、下句对仗工整。

四、“类”的修辞功能

4.1 与其他比喻词功能同化

宗廷虎、李金苓、郭焰坤指出,唐宋时期是“传统比喻成熟定型期”,而从比喻的形式看,“明喻详式不同比喻词功能同化”[2]686-687从以上对唐诗中比喻词“类”和其他比喻词的组配情况看,“类”具有与其他比喻词功能相同的特点,且构成唐诗中比喻词的聚合系统。这个聚合系统可以图解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于聚合位置的比喻词在不影响诗律的前提下,是可以进行替换的,这一正好说明这些比喻词功能同化的特点。如:

(1)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李百药《和许侍郎游昆明池》)

(2)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彩书怨)一作崔湜诗

(3牒诉已盈庭,闻之类禽噪。(陆龟蒙《南泾渔父》)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南诏骠信《星回节游避台风与清平官赋》)

(4)下险疑坠井,守官类拘囹。(韩愈《答张彻》)

(5)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韩愈《县斋读书》)

(6)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7)回鞍拂桂白,赪汗类尘红。(庾抱《骢马》)

(8)照日类虹霓,从风似绡练。(丘丹《奉使过石门观瀑》)

这些例子中的“类”改为其他合适的比喻词不会影响诗句的语义。

4.2 和多个比喻词组配使用

在多个比喻连用中,“类”和其他比喻词组配使用,避免重复,使诗句灵活多变,彰显了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如:

(1)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李白《望夫石》)

(2)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李峤《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3)昔年与君游,文似马长卿。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

(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例(1)李白这首诗,每联都是比喻,所用的比喻词有“仿佛”“如”“似”“同”“类”“犹若”,尤其是中间两联,“如”“似”“同”“类”四个单音节比喻词组配使用,平仄相对,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词语富于变化,韵律和谐;例(2)中用了比喻词“类”“疑”“作”“成”;例(3)中用了比喻词“似”“类”等。这些例子中比喻词错综变化,体现出唐诗运用比喻灵活多变、讲求语言艺术的特点。这说明,“类”与其他比喻词一起组配使用,是唐诗比喻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巧妙勾连喻体

巧用前人词语,是唐代诗人运用比喻的一个特点。“类”作比喻词,常常勾连前人用过的富有特殊意蕴的词语为喻体,形成含蓄深邃的诗歌语言。这里举几个例子。

①转蓬

“转蓬”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个词,出自《后汉书·舆服志》:“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比喻行踪无定或身世飘零。[3]3804如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唐诗中沿用“转蓬”设喻,形成“类转蓬”这一相对固定的比喻,即是此意。如:

(1)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飖类转蓬。(骆宾王《畴昔篇》)

(2)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

(3)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法琳《言志》)

还有与“转蓬”同义的“断蓬”。如:

(1)旅馆飘飘类断蓬,悠悠心绪有谁同。(李中《下蔡春偶作》)

(2)有命如朝露,无依类断蓬。

(佚名《青海卧疾之作》)

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需要弄清楚“转蓬”一词的来源及其比喻义。

②类狗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杜)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画虎不成反类狗”成为后世诗文中常用的成语,也简作“画虎类狗”(画虎类犬等)。如:

(1)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2)图形翻类狗,入梦肯非罴。

(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例(1)“画虎已成翻类狗”仿拟“画虎不成反类狗”而成,与“登龙才变即为鱼”形成对仗。例(2)“图形翻类狗”化用“画虎不成反类狗”语意,含蓄隽永。

③触藩

《周易·大壮》中云:“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羝羊触藩,羸其角。”[4]225汉代董仲舒《士不遇赋》:“努力触藩,徒摧角矣。”所以,“羝羊触藩”(简作“触藩”,也作“藩羊”“触羊”等)有进退两难之义,常用来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唐诗中的“类触藩”就有这个意思。如:

(1)寄世如婴缴,辞荣类触藩。(李德裕《乙巳岁作》)

(2)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

唐以后的诗歌中也有这种用法,如:

(1)囊罄厌外役,进退类藩羊。

(宋 梅尧臣《晚归闻李殿臣访别言已屡来不遇》)

(2)笑杀红尘客,行踪类触羊。(眀 无心子《金雀记·集贤》)

“类藩羊”“类触羊”和“类触藩”同义。

④削成

张衡《西京赋》中有“上辨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像削成的一样)”的语句,王粲《神女赋》中有“发似玄鉴,鬓类削成”的说法,曹植《洛神赋》中也有“肩若削成,腰若约素”的句子,“类(若)削成”这一比喻也是唐代诗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如:

(1)霁日悬高掌,寒空类削成。(张说《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2)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崔融《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上文2.1.5中的两例也是这种用法。

4.4 组构简明的比喻格式

唐诗中“类”组构比喻,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类”大多居五言诗句的二、三、四字的位置(居五言第一字位置的仅三例)和七言诗句的五、六字位置上,这样,“类”所连接的喻体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有一定的限制,即不能超过三个字(词)。因而唐代诗人在用“类”做比喻词所连接的喻体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十分精简,有时仅用一个单音节词,有时用双音节词或短语,有时用三音节短语。如:

(1)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李峤《柳》)

(2)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3)晴晖疑兆梦,甘液类随车。(赵不为《又句》)

(4)见知嘱徐儒,赏句类陶渊。(孟郊《寄陕府邓给事》)

(5)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沈佺期《咸阳览古》)

(6)状类白蝙蝠,幽感腾化精。(韦洪《腊月中》)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作为比喻词,“类”具有组构简明的比喻格式的修辞功能。

余 论

从修辞史的角度看,“类”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比喻词的用法。杨树达《词诠》:“类,外动词,似也,若也。”他举了两个例子:(1)“王类欲令若为之。”(《国策》)(楚王似乎[好像]想让公子若做太子。)(2)“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是类有以吾谋告知之者。’”(《史记·张汤传》)(例中的“类”是“好像”的意思。)[5]8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类”的解释的第二个义项是“类似,像”,所举的例子出自汉代王充《论衡·论死》:“其形不类生人之形。”[6]177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中的“类”已有与“喻”“譬”“写”“拟”“方”功能趋同的用法(比喻词用法),他说:“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周振甫翻译为:所以用金和锡来比喻美好的品德,用珪和半珪的配合来比教导人民,用细腰蜂育螟蛉来比教诲子弟,用蝉噪来比号呼,用衣脏不洗来比心忧,用我的心不像席子那样可卷来比心志的坚牢:像这些切合的形象,都是比喻的手法。)[7]209另,唐代散文中也有“类”用作比喻词的例子,如:

(1)招贤寺有山花一树,无人知名,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物,因以紫阳花名之。(白居易《紫阳花序》)

(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可见,“类”不仅在唐诗中用作比喻词,在唐文中也有这种用法。

“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是研究语言的两大板块,而研究“外部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内部结构”,也就是说,只有在弄清语言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明其外部功能。比喻研究的任务是先从比喻的内部结构入手,再谈它的外部功能,这是由修辞研究的“语言本位观”所决定的。从内部结构上分析比喻,包括研究比喻的构成成分、各个成分的联系、比喻的形式特征等。比喻词是比喻构成成分之一,研究比喻词也是研究比喻内部结构的重要方面。“类”是汉语比喻词词群中的重要成员,是组构比喻结构的重要比喻词之一。在唐诗中,“类”组构了形式多样、功能突出的比喻,与“如”“似”“若”“犹”“疑”[8]113-119,等比喻词一样具有鲜明形式特征,也是唐代诗人乐于运用的比喻词。

猜你喜欢
唐诗短语比喻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唐诗写柳之妙
比喻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买椟dú还珠
唐诗赏读
《健民短语》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