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茶文化生态教学模式建构

2019-08-13 06:05肖小月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茶文化教学方式

肖小月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教育生态学

人类社会的文明在不断飞速的发展前进,进步也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生态体系的失衡渐渐催生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日趋强烈,科学界的生态思维也开始空前活跃,各类探索生态发展及其规律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学者们开始了从不同的领域出发,尝试去寻找能有效改善生态破坏问题的方法。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将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有关教育的研究中。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一概念;1966年,英国学者Ashby,E.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学者LawrenceCreming提出了最早的“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由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学科交叉渗透而生的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1]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平衡性原理和机制来探讨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教育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以之来阐释教学中复杂的教育现象和成因,探索教育生态的特征和功能,最终探寻高效教育的生态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其周围生态外部环境(包括个体心理环境、班级课堂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探究“人-教育-环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边缘学科。[2]宏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包括“人”与“环境”两个教学生态主体。“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环境”则指教学环境,更加细化则包含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三方面。在宏观系统中,教师将外部信息资源通过教学环境和教学互动传授给学生,学生将这些信息资源先消化分解,再通过环境反馈给教师,教学生态主体和环境各要素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依托内外环境持续进行着交互作用,来维持教学生态的平衡;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人”(教师和学生)又各自都是独立的个体微观生态系统,教师个体有着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学生个体也相对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些个体之间又会相互磨合、适应,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制约、协同发展的有机体。

二、茶文化教学现状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精彩和满足也慢慢开始,茶文化作为高品位、高时尚与健康的文化现象与生活艺术得到了社会与民众的青睐与追捧。一些高校依托当地的种植特色,相继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专业化的教育,让学生在获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根据地方特色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职能。

古时人们就认识到茶具有养生健身的功效,人们从茶中又领悟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从20世纪末开始,为优化精神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茶类知识,参加茶艺培训,茶学、茶艺等专业也作为地方特色专业逐渐进入中、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茶文化教学也成为了专业相关课程。茶艺师也成为了国家劳动技能认证的一种职业,学者们开始争相探讨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也作出了相关的实践尝试。茶文化教育近些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许多中、高等院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茶文化知识,茶文化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缺乏科学性。[3]茶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在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得到丰富。

二是茶文化教育虽然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儒、释、道精神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讲授茶文化时,机械的说教或者教条主义很容易充斥课堂,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势必使学习者无法准确感受茶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是各大中、高等院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多处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阶段,动手操作的实践性教育比较缺乏,茶文化学习上直接接触茶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从制茶、识茶、泡茶、品茶的实践过程中理解茶文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充分调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失衡,也直接导致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仍然主导着对学生的考核,弱化学生阶段性评价表现,导致学生“重分数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茶文化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民族软实力上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学相融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学者们纷纷倡导并探索的新方向,这也成为了中、高等院校茶文化成为热潮的目标之一。就目前茶文化教学现状而言,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尚处在摸索阶段。

三、茶文化生态教学模式构建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茶文化教学生态系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茶文化教学宏观层次因素包括茶文化教学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课堂环境、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大纲与计划等生态因子;茶文化教学微观层次则涵盖课堂教学生态主体“人”(教师、学生)、教学方式、课程教材、教学设施、班级规模等生态因子。如图3-1所示:

茶文化教学生态系统由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共同构成,宏观层次为茶文化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微观层次提供环境保障,而微观层次则为教学系统的宏观层次提供再生推动力量。在宏观层次中,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课堂环境是茶文化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其为茶文化教学提供了环境保障;在微观层次中,教学生态主体“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子互相影响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微观生态因子,因此,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态化,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的合理选择会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生态因子朝健康协同的方向发展。

图3 -1 茶文化教学生态系统图

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也会收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学生数量等因素影响,只有当“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微观层次中的教学生态主体能够相互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因素才能再次为茶文化教学的宏观层次提供再生推动力量。

(一)教学理念生态化

茶文化生态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态化。首先,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生态化,教师首先自身应该保持“生态平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应该保持平衡。要教授学生茶文化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该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要能够不断适应茶文化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应当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使自身在教授学生时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综合素养。其次,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自身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教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开朗活泼的个性特征,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绝对主导”的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变,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要强化“学生角色”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更多地去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改变“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状,[4]以此来实现用茶文化思想精髓“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教学环境生态化

重视环境对教学生态主体的影响是生态教育学的一大特点。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茶文化生态教学系统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快速的进步,因此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能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茶文化学习的态度,社会各界需要通过舆论宣传、举办大型的茶事活动等来形成积极的主流导向,体现出对茶文化的重视,明确茶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保障茶文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其次,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增强专业师资力量,同时要为茶文化教学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场所,这是茶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的硬件保障,在课程设置上要制定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学习的生态氛围,比如举办茶话会、茶艺比赛、茶文化节,开展茶文化讲座、茶艺培训等茶事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校园内还可以通过广播站、宣传板、墙报、条幅等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学生本人还要发掘自身对茶文化的兴趣,催生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精神环境,培养自己成为真正的茶文化学习的主体性力量。

(三)教学内容生态化

茶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茶文化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能力,决定着学生将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也进一步决定着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适应课程内容。茶文化教学内容要以生态观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前提,在考虑到学生情感、学习需求和内外生态环境等因素下,选择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内容,建立起协调、动态、平衡的教学内容体系。现有的茶文化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茶史、茶法、茶政等,缺乏时代性与实用性,在茶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平衡,实践课程的适当增加,比如茶艺评审、茶艺编创等,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茶文化内涵厚重,思想博大精深,学生很难把握茶文化精髓,茶文化的哲学思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由浅入深,分级进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这些思想精髓。茶文化在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上有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引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茶史典故,结合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比如茶史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充分发挥茶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四)教学方式生态化

在教学微观生态系统中,教学方式类似于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转换或者是运作机制,[5]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之一“教师”将外部信息资源通过教学环境和教学互动传授给另一生态主体“学生”,有效教学方式在茶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增强微观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茶文化教学生态系统也同样可以多元化的存在。茶文化生态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以“学生角色”为主的生态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教学微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因子活跃起来,实现各生态因子协调发展。

首先,茶文化教学授课内容尽可能多样化。茶文化教学应采取户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茶文化相关理论知识之余,应时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茶艺欣赏和学习、体验采茶做茶、考查茶叶市场、茶室见习等,以此促进学生心动、脑动、手动,开展自我实践、自我创新,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围绕茶文化某方面进行生生互动交流,还可以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和老师进行探讨,还可以请茶叶专家、制茶传人等来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茶文化。最后,要提升授课教师的语言文化底蕴。教学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重要交流工具,教师幽默风趣的用语,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升教学用语的审美性,用富有情感以及文化底蕴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教学微观生态系统内循环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评价体系生态化

茶文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之呼应,茶文化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多途径、全方位的去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自主学习者。茶文化教学评价应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评价向多元化的评价系统发展,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生态化,[6]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茶文化评价体系生态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建立茶文化多极主体评价模式,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使微观层次中的教学生态主体能够相互平衡协调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茶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形成性、以及多元化的特点,考核目标需涵盖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等阶段性内容,考核细节包括平时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实践作业作品、平时检测、期末检测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从细节处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

结 语

茶文化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来分析茶文化生态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关联和作用,促进茶文化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生态化,从而使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处于和谐、健康、协调的持续性良性互动循环系统之中,有助于提高茶文化教学效果,推进茶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最终建立。

猜你喜欢
生态化茶文化教学方式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茶文化的“办案经”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