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戏剧”大有可为

2019-08-13 09:11陶西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戏剧过程

陶西平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通过构建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刘燕君校长提出“语文·戏剧”的理念和路径,扎扎实实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找到了一条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在优化教育供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本质属性。”这是语文教育人必须深思的问题。刘燕君校长作为新时代的特级教师,不负肩上的责任,带领她的团队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以民族的希望、母语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扎根学校沃土,使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达到了语文艺术的境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言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体系到教育体系、从区域受益到全市辐射,刘燕君校长和她的团队开展了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规模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无疑是回归语文生活性、工具性、人文性、艺术性的有效创新,是帮助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探索,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戏剧课程教学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戏剧是在开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通过参与生动形象的戏剧活动,激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与他人交际的愿望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情操,激发内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戏剧教育纳入语文课程,体现了我国对美育的高度重视和对语文课程、艺术教育课程内涵的拓展。

我们看到在戏剧教育理念下,语文课程把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和戏剧类课程融为一体的思考与实践,是非常可贵的探索。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戏剧教学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多个层面上都有渗透,有科学舞台,有各类学科剧场,有三级课程融合的教学。更可贵的是,全体师生、家长都参与其中,这是新时代教育供给下的一种高效率模式。

戏剧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演,也不是一个语文课本剧,它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师生共同创编的儿童歌舞剧《精彩背后》中的“换角”问题,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这个过程带给学生很多的启发,也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如何处理主角和配角、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这是一个生活的命题。学生在彷徨中,在纠结中,在争辩中,最后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金帆的舞台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比赛得第一的吗?是让某个人露脸当主角吗?还是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和整体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供给的天地呢?剧中孩子提出的这个话题非常深刻,孩子们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留给我们教育者要思考的则是未来语文教育与艺术、体育类教育的融合,到底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一、语文学习生活化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需要让生活助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表达。正如学生表演《草原英雄小姐妹》,如果没有与龙梅、玉荣两位巾帼英雄在一起深入交流的体验,学生怎能读懂剧本中人物的信念与追求?又怎能在舞台上真情演出?语文教学,应该让生活体验先于文本阅读,用生活体验实现对文字温度的触摸。即使进入文字的阅读,学习也不应与生活割裂,因为这种由外而内的融入,能够使文本的文字色彩不再单调,使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一格。语言的表达是基于生活的,如果没有生活情境的融入和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感悟,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必定会走向空谈。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让语文走进生活,将戏剧元素融入学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化对生活的浸润。如六年级的学生毕业在即,教师在《学写毕业赠言》一课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古诗文积累运用到写毕业赠言中,让具有凝练之美与含蓄之美的诗文,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课堂上,即将转回自己家乡继续求学的小翁同学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表达对同学的不舍之情;青青同学用“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送出自己对老师的美好祝福……用诗意的语文装点生活,人生将变得何等丰富!当然,语文走进生活,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生活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形成认识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学习的艺术手法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班级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金帆话剧团。戏剧的创作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造性阅读与表达的兴趣。学生不再单纯地把自己作为读者,而是作为再创造者,从而推动阅读走向更高境界,即创造性阅读。

如果略作梳理,这种创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呈现几个步骤:首先,为入文过程,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空间。其次,为入境过程,往往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在头脑中建立画面感。再次,为入心过程,教师往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联想打开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途径。最后,为创造过程,高年级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剧本创作、海报创作和推介发布;低年级要模仿创作和演绎。创造过程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基本教学内容但又高于基本教学内容的再创造。

将所学内容加工创造,是语文学习走向艺术化的前提,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我们便打消了戏剧会不会带来“为了表演而表演”的顾虑。显然,刘燕君校长带领的团队老师们已经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以此活化语文学习过程,助力语文学习创造力的发生,而不是只求形式的翻新。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走进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就会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变得开放并鲜活起来了。如《剧目推介课》以“请您来看剧”的形式开展口语交际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这样的口语交际课上具备了真实的情绪,因为剧目的选择、创作、排练、展演都是由学生亲自完成的;具备了真实的话题,因为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和体验过程;具备了真实的沟通,因为以剧组的形式推介,前期大家的参与保证了后期的关注与真实沟通;具备了真实的语言,情动而辞发,因为戏剧创作与实践为口语交际中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提供了更丰富、更真实的机会。

三、语文学习多元化

语文学习渠道多元化,语文学习资源多元化,是戏剧综合实践课程呈现的又一特色。时至今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依靠一本教材、固守一门学科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小学语文学习的需求。首先,开发多种学习资源势在必行。学生如果只看教材,没有相关背景、相关人物、相关言论、相关历史,甚至是相关戏剧文化的积累,又怎会如此传神地塑造诸如西门豹、巫婆、官绅、潘冬子等人物形象呢?活化人物的关键是内化所有信息。把这些相关信息进行关联的过程,是何等珍贵的语文学习过程。其次,建立学科关联的学习势在必行。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岂可窄化为语言文字的获取?将《田忌赛马》与数学思维对接起来,在《闪闪的红星》中编入音乐教材,将《彩色的非洲》与地理知识对接起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借用一句话“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方能去芜存菁、生生不息”,虽然谈的是文化,但对学科教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期待刘燕君校长带领下的团队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深化戲剧教育思想,推广戏剧教育科研、戏剧教育课程成果,不忘初心,为我国语文戏剧课程教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在“语文·戏剧”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孩子既合格可靠又综合素养高,同时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情感。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戏剧过程
传统戏剧——木偶戏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