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极的“讲”回归政治课堂

2019-09-06 08:06林巧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师

林巧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呼唤政治教师积极的“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讲在“点子”上,把握时机,对学生适时点拨。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师;积极的“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52-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也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当前有些政治课堂从“教师霸占讲台”走向“学生喧闹教室”,课堂上活动多样、学生热闹非凡,但是重新审视,却又发现徒有学生主体的形式,没有教学应有的内涵,尤其缺少教师主导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刻意回避“讲”,唯恐被扣上“满堂灌”的帽子,于是教师“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消失。

教师讲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没有高质量的“讲”,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真正有效的“讲”,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启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那如何实现积极的“讲”呢?需要教师讲在“点子”上,把握时机,适时点拨。

一、讲在“低点”处——学生思维游离时

高中政治学科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导向性,有些概念、观点比较枯燥,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游离或情绪低落也是难以避免的。为使学生尽快走出“低点”,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积极的“讲”如同神奇的磁石,用充满魔力的语言唤醒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生活与哲学模块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思维游离的现象,为此可采用故事讲述这一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讲述了“木桶和木板吵架”的故事,并提出问题:究竟是木桶说了算还是木板说了算?木桶和木板的观点有没有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处理类似“木桶和木板”的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分析,梳理知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积极的“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用令人深思的故事激趣、启悟,寓教于乐,寓教于思,使学生在教师轻松的“讲”中领悟了深奥的哲理。教师积极的“讲”,如同胶水粘住了学生,如同磁石吸住了学生,如同号角鼓舞了学生。

二、讲在“节点”处——学生情感冲突时

处于成长期的高中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难免犹豫、难免徘徊。在学生知识掌握和情感体验的关键“节点”上,教师积极的“讲”如同引路的明灯,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智慧的大门。当困惑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通透感。教师积极的“讲”,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涌动的交汇场。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临价值上的两难选择或道德上的困境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引领,为其拨清迷雾。如在教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道德两难选择”问题:“该不该帮同学作弊,替好友当‘枪手?”

笔者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巧问巧引,以期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你会拒绝替考吗?你会忠于朋友还是服从规则?学生通过探究明辨是非,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从而推进道德认知的发展。上述案例中,教师积极的“讲”,深刻而富有启迪,勾起学生触及灵魂的情感体验,最终使学生豁然开朗,使课堂成了师生情感涌动的交汇场。

三、讲在“盲点”处——学生未予关注时

学生不懂或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而教师也忽视或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就会成为认知或情感的“盲点”。高中政治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盲点”如果积累多了,学生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畏惧和情感上的困惑。所以,教师通过积极的“讲”,以“扫雷”式的行动,及时解决这些“盲点”,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流畅。教师积极的“讲”如同前行的拄拐,陪着学生摸索在知识的道路上。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模式对“背景知识” “相关链接”等并未做深入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形成了知识的“盲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盲点”,引证据点,各个突破,启迪学生思维,延续文本意蕴。例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部分内容的政策性很强,但教材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问题并未做详细阐述,从而成为学生的知识盲点。这时教师要补充资料,在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讲”,引导学生从三大主体、四大环节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扫除知识盲点,使教材知识得以连贯、饱满。通过教师积极的“讲”,学生悟得文本的意旨,并共同讨论填补了“盲点”,使有限的课堂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四、讲在“焦点”处——学生争论不休时

课堂上,经常能看见学生为了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争执双方所争论的话题就是课堂教学的“焦点”。 课堂上学生出现争执是正常的,但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度。如果学生争论不止,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总结阐述相关观点,使争论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积极的“讲”如同公正的法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争执成为一个意外的教学资源。

面对课堂争论,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并及时抓住这些争论点,找到引导的契合点,精心点拨,同样会令课堂熠熠生辉。如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在今天是财富还是包袱”引起了学生热烈的争论,有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会拖累我们前进的脚步。针对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从容引导,以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为例子,巧妙点化。在教师积极的“讲”中,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时代的变迁就能成为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这时教师积极的“讲”,能化腐朽为神奇,帮助学生领悟归纳并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思辨能力。

五、讲在“难点”处——学生思维受阻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进行讲解。对学生自己能看明白的不讲,学生稍加理解就能弄懂的也少讲。而难点、重点是教材的内核,往往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失分点,如果教师不讲学生自己是难以理解的。这时,教师积极的“讲”如同甘甜的雨露,汇集成涓涓细流滋养着学生求知的心田。

如在教学“矛盾”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重难点之一。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关系通俗化?笔者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路,利用台州盛产的橘子导入新课。上课时先呈现柚子、橙子、橘子,让学生找出橘子与其他水果的不同之处。接着又呈现香蕉、苹果、龙眼等多种水果,让学生概述水果的共性,并思考这些共性寓于哪里,与橘子、苹果等具体的水果是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呈现和精心的设问,使学生领会到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不仅相互联结而且相互转化。教师积极的“讲”使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总之,积极的“讲”是神奇的磁石,充满魔力唤醒学生;是引路的明灯,熠熠生辉引领学生;是前行的拄拐,真心诚意支撑学生;是公正的法槌,明辨是非启迪学生;是甘甜的雨露,涓涓细流滋养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英. 讲——让课堂找回失落的主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8):23-25.

[2]  赖建华. 设置优质问题 引领课堂讨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2):42-43.

[3]  趙香兰.巧设计·善突破·求高效:哲学教学三部曲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38-3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政治课堂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