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能让学生“动”起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09-06 08:06陈莹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法治道德

陈莹洁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在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通过打造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发掘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首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并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心”、动“行”,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激发道德与法治课潜在的活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生动;脑;心;行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53-0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旨在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程观,倡导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課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我们以发掘学习主体作用为基点,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心”、动“行”,即让学真正地“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能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才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激发道德与法治课潜在的活力。

一、动“脑”

动“脑”,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因为它是由学生这个主体去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需要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指导与组织学生动“脑”,即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首先,笔者设置五分钟的自主阅读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要求下自己先看书预习,并在预习后提出课本知识要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之后,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呈现出来。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过程。

其次,尽量多地让学生思考探索。我们“应该找到一条通向少年心灵的途径”,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实践。例如,在《基本经济制度》(201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新课导入时,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提问:“这些同学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教师可以对这个提问稍加改动,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先提问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校门口有哪些单位、小店等,再提问这些单位、小店是属于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也有学生认为其他同学的回答不正确,那就让其说出为什么不正确以及自己的判断理由。

再次,在学习方法与行为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先预习与完成一定的作业后,再进行课堂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升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这种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创造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不断提高。

二、动“心”

动“心”,就是教学内容要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有心灵的感悟、真情的生成,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转化。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等等。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动“心”,才能生“情”,而情感高尚则人格健全;也只有动“心”,才能自觉动“行”,被动与主动、感性与理性则自然转化。

如在教学《亲情之爱》(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这一课时,笔者精心选取一些感人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观看。很多学生看完之后泪流满面、情绪激荡,他们初步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父母为子女是甘愿付出一切的。在讨论“如何与父母长辈沟通”“如何孝敬父母长辈”的问题时,许多学生坦言:自己在孝敬父母长辈这一方面做得不好,今后会用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平时的生活中会主动地体谅父母、关爱父母、孝敬父母。课后,笔者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积极与父母沟通,并且要求学生的父母回信或写一些赠言,一周后作为作业交上。“感恩的信”这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学生说,家长看完信后就流泪了。许多家长纷纷向学校反映,“感恩的信”这一活动开展后,学生在家对待父母的态度变好了,知道关心体贴父母了。还有许多家长希望我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动“行”

动“行”就是学以致用、付诸行动,也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规范学生行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倡导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观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科教学与学校的德育要求,重视并贯彻行为教育,促使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生成。

首先,将课堂教学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如在教学《学习新天地》(201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时,笔者认为,单纯灌输什么是学习、如何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笔者选取了课堂教学的现实场景,统计了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预备铃声响后还没有准备好书本文具的有2人;没有完成复习任务的有3人;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有11人;做其他小动作的有3人。还有其他的不良学习行为也一一列出。根据现场所列的不良学习行为,让学生自己来讨论与评价:这些不良行为是否属于会学习、享受学习的表现?我们平时还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怎样做才能享受学习?通过讨论,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学习方法与要求。这样进行学习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将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本校的《一日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行为进行检查与规范。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班主任或学校联系。由于行为规范的落实,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焕发了勃勃生机。

再次,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时值本校所在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主题活动,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除了邀请专业人员进校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外,还在学校各个班级、学生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保护环境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依法履行义务也是教材内容之一。在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积极参与了公共事务,承担了社会责任,同时也发现了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通过几种途径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蒋长好. 教育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