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批评意识及其培养

2019-09-10 09:48高强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培养途径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对学习者的批评意识重视不足,而批评意识是帮助他们有效甄别与吸收所接触外语材料的一个关键。本文阐述了外语教学中批评意识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与培养途径,以望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重视,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批评意识;批评话语分析;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高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济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英语教学流派与英语教学》(校研精品17008)的资助。

引言

无论在以教学法为主导的“方法时代”还是以第二语言习得为主导的“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与进程。而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批评意识重视不足。所谓“批评”,指一系列相当异质的话语总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多样化的模式,运用统一的方法,关注文本本身的特征、文本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批评活动自身的价值(匡钊,2002)。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与社会实践,语言并非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客观传播媒介,它反映并构建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辛斌,2000:44)。因此,外语教学不仅应帮助使学习者理解并掌握语言使用规则,还应培养他们高度敏感的批评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语言是反映社会权力关系的一种特殊工具,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甄别与批判吸收所接触的外语材料。目前,除谷小娟、张迈曾(2006)、张荣建(2005)等外,我国对外语教学中的批评意识还少有论述。本文旨在阐述外语教学中批评意识的理论基础、重大意义与培养途径,以望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重视。

一、批评意识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思想统治着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它视语言为一个中立的、高度抽象的、与社会分离的不变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西方语言学界逐渐认识到语言并非单纯反映社会,而是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辛斌,2000)。媒体报道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价值观念,对接收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批评话语分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话语是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是社会制度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组织方式,它有助于社会关系和社会主体特征的确立,对社会文化变化与再生起着重大作用。

话语的主观性决定任何话语都体现价值观念。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联系语境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两个阶段。在编码阶段,外语学习者受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特定词汇、语法结构以及篇章模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在解码阶段,外语学习者一方面试图理解外语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当自身价值观念与对话者发生冲突时,需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理解过程就是外语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对话者相互协商、抗争或者妥协的过程。话语在形成地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理想受众,但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受众的思想千变万化,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话语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不同。由此可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受众的价值观念。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控制的工具”(Kress & Hodge, 1979:6)。语言结构用来调节人的思想和行为,意义的形成隐蔽地给某一特定的价值观念一定的特权,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使用者由于价值观念与话语权力的不同,控制话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特别重视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

二、批评意识的实践意义

随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研究路径逐渐影响并应用到应用语言学研究中。以Pennycook(1990,200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主流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反思,倡导采用批判性的立场,呼吁研究语言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探索语言与不平等问题。

作为应用语言學研究的核心内容,外语教学领域中持批判性立场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明显增多,它们以批判性的观点对英语作为二/外语教学中的课程研发、学习者需求需要、学习者身份认同、弱势语学生的语言权利、课堂中母语的使用、本族语教师与非本族语教师地位等众多问题展开讨论,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导致的强势语优越观,以及缺乏考虑二/外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问题进行反思(李丽生,2005a,2005b)。

近三十来,我国英语教学受西方二/外语教学理论的主导,强调学习者英语表达的通顺、流畅与自然,忽视学习者对所接触英语材料中的观点与信息的理解、吸收与应用。然而语言是社会的,反映使用者的价值观念、立场与权势。目前,我国英语教材大都采用英语原文,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但在种族歧视、教育、就业、法律等诸多方面含而不露地传达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英语目前已经真正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美英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向世界输出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自身的价值观念,凸显着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霸权”地位,因此,英语教学中强调学习者批评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有效甄别与批判吸收所接触英语材料的能力,理应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批评意识的培养途径

课堂是社会和文化世界的一个缩影,它可以反映、再生和改变价值观念,课堂之外的一切,从国家语言政策到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批评教学法”,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意识。

Fairclough(1992)与Clark & Ivanic(1997)全面总结了外语学习者批评意识的培养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我国外语学习者批评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开展:1.帮助外语学习者提高对话语材料中权势、地位关系的敏感度;2.注意分析书面语同口语的差别;3.帮助外语学习者认识到话语是如何孕育在社会环境当中的;4.指导外语学习者为一定的交际目的而创造语言实践活动;5.帮助外语学习者增强“身份”意识,即在该话语实践中,“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6.注意话语实践中话语接受者的作用;7.批判地对待语言实践中“正确性”与“得体性”两个标准;8.在教学过程中,给外语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并给予及时指导。

四、结语

批评话语分析为外语学习者批评意识的构建开辟了研究思路,促进了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对课程发展、学习者需求、学习者社會身份、弱势学生话语权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增强了我们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对外语教学的反思。这将有助于我们帮助外语学习者分析和认识社会的本质,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学习外语,提高他们自身的批评意识。

参考文献:

[1]Clark, R. & R. Ivanic. The Politics of Writing[M].London: Routledge, 1997.

[2]Fairclough. N. (ed.)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C].New York: Longman, 1992.

[3]Kress, G. & R. Hodge. 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 Routledge, 1979.

[4]Pennycook, A. Towards a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the 1990s [J].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1): 8-28.

[5]Pennycook, A.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1.

[6]谷小娟,张迈曾.语言意识与批评语言意识:外语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06,(3):35-38.

[7]匡钊.批评理论[N].光明日报,2002(4):3.

[8]李丽生.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批评应用语言学:批评性概论》评介[J].现代外语,2005a,(1):87-90.

[9]李丽生.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批评应用语言学发展概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b,(2):78-83.

[10]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44-48.

[11]张荣建.批评理论与英语语言教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4-118.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培养途径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