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材,用足教材

2019-09-10 07:22程云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立德树人

程云

将一种教材否定得一无是处,显然有失公允;将一种教材说得天衣无缝,也显然不够客观。南京市于2016年秋,开始使用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我们又于2016年初和年底有幸参与八至九年级的教材审读与八年级(上)的教材试教工作,对这套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使用价值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与各位老师分享。

我们以为此套教材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2.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3. 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上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

一、 南京地区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基本概况

截至目前,南京地区于2016年开始使用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八九年级六册教科书全面覆盖到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布置与指导下,每学期都集中全市语文教师收看、学习教材,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网络培训,每学期都开展了至少3次集中性的全市规模的教材培训工作。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试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布置与指导下,南京市教研室组织了南京市部分学校教师于2016年11月下旬至12月底之间,完成了包括阅读课文、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全部教学内容在内的统编本语文八年级教科书试教任务。在整体方向上把握了试教工作的实施重点,采取各种专业措施,适当跟踪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或访谈,了解试教基本情况,共同保障了试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学校参与试教教师适时总结教学情况,归纳教材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完成试教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省、市教研员;完成教师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完成学生调查问卷,试教结束后一并提交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 南京地区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反馈

(一) 南京地区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后的总体评价

部编本编教材极具适用性。容量恰当(22 ~ 24篇)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沟通课内外阅读,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教读课文配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课文配有“旁批”和“阅读提示”,课外阅读既有课文“积累拓展”中推荐的篇目和书目,也有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还有配套的自读课本。总体而言,教材中的课文篇目明显减少了。七上的教读课文只有16篇,自读课文6篇,总共22课,比原先全册30课少了五分之一多。按照以往的教学进度,阅读教学应该多出了五分之一更多的课时(自读篇目增加),这些多出的课时做什么?有的老师可能把课文拉长掰碎慢慢讲,把空出的课时填满;有的老师可能干脆抱来一大堆书,由学生去看;还有的老师找来许多练习,让学生刷题。这些都不足取。多出来的课时是留给学生充分开展课外阅读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位一体”。

比如说: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是一个关于动物故事的单元。全单元共三课:教读课《猫》、自读课《动物笑谈》和文言文教读课《狼》,两篇现代文后还有推荐篇目和书目,分别是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和《动物笑谈》的出处《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看起来一个单元只需要上三课,但连同课外阅读就多了。其中《所罗门王的指环》是很有意思的,学生很爱读。如果学生的阅读基础好,也可以将七上“名著导读”中的《猎人笔记》用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样,一个单元的教学是很充实很饱满的。难度相宜、具有弹性(1+x,三位一体)、学段衔接恰切(由浅易而繁难),如七上第二单元“我和我家”:1. 关注家庭生活,结合家庭相册,生动地讲述相片里的故事。2. 深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作者对话,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3. 仔细品读课文,分享作者于细微处显真情的文字,感受语言的情感美。4. 回望日常生活,捕捉动人瞬间,叙写细微之事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每个单元整体设计,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个性的言语实践活动,组织单元学习活动。这样的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引领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它改变了以知识点能力点为体系的教学,改变了以单篇课文为单位的教学,改变了分析型的文本解读模式,改变了被动接受的标准化学习。同时,也加强了语文学习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学到的是鲜活的语文。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部编本教材较好地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选文具有经典性,又富有时代性,文质兼美,贴近生活,适宜教学,能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法治教育和国家安全等内容。七上第二单元讲述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教育学生珍爱家人,善待家人,孝敬父母;第四单元书写学习生活,带领孩子们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第五单元探讨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阅读这些文章,教会孩子们尊重生命,善待动物;七下第二单元里无论是《黄河颂》还是《土地的誓言》都能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八上的第二单元里的人物传记向学生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这将成为人类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八下的名著阅读《傅雷家书》中,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传递着傅雷对孩子殷切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并且学习这些精神,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要素能够有效兼顾。

部编本语文教材精准地普及了语用知识,突出了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这几个方面在教材中也是较为突出的。教材通过阅读课里的“预习”设计和课后“读读写写”“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通过写作与口语交际的专题设计关注学生的表达与交流,通过教材里的策略、方法知识和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阅读课的诵读、品味、梳理、理解、心得关注学生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通过对传统的积累、理解和扬弃关注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当然,这些素养的培育不是孤立的、一一对应的,它们是有机融合共同提升的。不同单元的语文素养要点分布科学、有一定序列,便于执教者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即使很多课文篇幅较长,教师也能抓住重点,渗透难点;“双线组元”就是将人文主题的线索与语文要素的线索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教材的编辑框架。人文主线主要是指课文内容方面的,语文主线则是指以阅读方法为主的语文知识。以七年级教材为例,各单元除了“四季之景”“亲情之爱”等人文主题外,还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要求,这些都应该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以七上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除了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之谜,懂得尊重动物、善待动物的道理外,还提出学习默读的要求,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如果说人文主题的线是潜在于文本内容中的话,那么,语文要素的线则是贯穿在教学行为中的。三个年级古诗和文言文比例有所增加,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长篇古文更注重故事性,易于理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重视学生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教材中四个“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革新了原有的阅读教学体系,是教材对语文教学的创新贡献。教材中分别有“新闻”“演讲”“诗歌”“戏剧”四个活动探究单元,这是在任务驱动下,将阅读、实践活动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单元设置,这里的阅读,除了戏剧外,不再单纯是单篇学习,更多的类似群文阅读,并且要在阅读中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实践与写作方法,并用于实践与写作。这种学习类别的打破与融合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八年级(新闻写作、演讲)每册设计一个活动探究单元,采取任务单形式引导教学,逻辑严密,便于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活动性,注意总结该类单元教学的不同模式,以便举一反三。口语交际专题也是八上八下教材新增设的项目(讲述、復述与转述、即席讲话等口语交际专题),教学时教师能够用好相关指导,做好实践活动。课外阅读(名著导读)能够关注阅读方法的引领,帮助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写作教学注重一课一得,强调了导源开流以及技法方面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材的写作指导能切中该学习内容之关键。如旧教材“自传和小传”的知识短文中,就小传而言,提出了三点提示要求,即,“简略”“事件典型”“真实”。统编本教材,先引导学生辨析人物传记和叙述人物事迹的文章异同之后,指出:“简略”、“典型地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具体表现言行)、“真实”、“合理想象”四个要求,其中,“合理想象”拓展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易于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旧教材指出,小传“绝不是人物小故事”,表述较为坚决,而统编本教材指出,“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重视了语文学科语言的性质。总体来说,统编本教材的设计中,写作指导的具体要求较有针对性,比旧教材更为细致,更为重视小传的作用,应该更贴近语言运用的实际,便于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指导内部设计的小活动可用,教学价值较高。先交流印象最深的传记,勾连学生阅读与生活体验,再辨析人物传记与写人物事迹文章的不同,清晰对传记概念的认知,继而,在多种熟悉文本的比较中感受传记的特点,为写作打下基础。活动设计层层深入,形成了梯度,有思维的含量。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之间的配合度较高。每道题后都有三条写作提示,涉及写作必须的要点、写作过程的关注、写作后的补充活动,与写作指导吻合度较高。综合性学习注重实效,提高了可操作性,注意传统文化的引导和非连续文本的使用。

(二) 对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后的理解

统编本教材“双线组元”,既是“教本”又是“学本”的性质,便于引导学生自学。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新课程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材观,即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统编本教材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例如试教的两篇自读课文,统编本教材删去了旧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部分,不再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圈定在课后的几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去探究新的教法,在教材的“留白”部分自主创设。

统编本教材有一些新设计的“部件”(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思考探究、思考拓展、积累拓展、读读写写、阅读提示等)。部编教材的助学系统是很有价值的,用好助学系统,可以使课文教学事半功倍。教读课文有“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目的性更易明确。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不再设置课后练习,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并引导教师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能便捷使用,这些“部件”,极具教学的适用性。教学内容能在规定的预期课时内完成。统编本教材更关注学生自我阅读、自我体会,也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聚焦有一定难度的自读课文,给教师开展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留下了必要的弹性空间。如,统编本教材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旁设置了旁批,且旁批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这篇文章的阅读重难点,给了学生以较明确的自读指引,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就能很快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从而进行有效指导。另外,统编本教材更注重对文本的拓展阅读,学生需根据教材文本后的推荐阅读篇目,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扩充对文本理解,这就将教材的“手”由课内伸向了课外。

统编本教材有更为明确的知识性指向。统编本教材的单元导读有着更为明确的知识性指向。在我们试教的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中,特别指出要学生体会“传记作品风格多样的语言”,尤其点明了“传记”这一文体,而这个单元目标在旧教材中是没有的。在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也以“学写人物小传”作为主题,这就明确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带着学生去初步探索传记文学的特征。另一个明显的亮点是:统编本教材在自读文本后设置了阅读提示卡片,将课文中关键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更有利于学生做到“一课一得”。统编本教材的文本选择中,具体内容、知识点是“形”,育人价值是“神”,形散而神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其育人价值,找到它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如《白杨礼赞》,老师对教材把握到位,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诵品味语言的美,体会反问、象征等修辞和表现手法的效果,同时又适度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到了语用知识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统编本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深入阅读和广泛阅读。单元文章由五篇改为四篇,篇什的减少有利于学生的慢品细尝。同时,这四篇作品均来自作者的回忆性散文集或人物传记,能促使学生在把课堂里意犹未尽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阅读中,所谓“取法于课内,成就于课外”。有利于学生在课堂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品味语言、解读文本、评价作品的方法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准确表达、艺术表达的技巧,通过课外阅读的历练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自读课关注问题式框架下的自读自悟。自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大刀阔斧”地读。统编本教材在行文旁已经设置了阅读提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读,尽量在阅读中做到自我启发,但是自读课文又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还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该读到哪一步”。值得一提的是,统编本教材选取的这两篇自读课文具有平行阅读的价值。两文的共同点都是“为他人作传”,但是两文又有不同,茨威格是未见传主其人,通过绘形来绘神,而艾芙·居里是与传主共同生活,力图以全知视角还原人物生活状态,因此两文可以就笔法、叙述口吻等进行平行比较,这就为我这堂课的架构提供了思路,即将两文放置于四组问题的框架下进行比较,从而以两篇文章为例子,来带着学生初步探究传记文学的特征。

统编本教材疏朗大方,图文并茂,而且图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统编本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国画作为课文插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审美特色,充满童趣,体现了文化传承从小处入手的理念。版式设计疏朗大方,便于学生阅读。

(三) 对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后的问题反馈

一是教读课课文和自读课课文的匹配教学问题。因为群文阅读探究课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读文的充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问题式引导课堂的教法对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更高,教学的效果、课堂的生成恐怕还与学生的层次、学情状况有很大关联。因此,将几篇自读课文放在一个框架下对比阅读的教学设计,恐怕目前还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并且,自读课文老师到底应该参与多少?究竟应该教到哪一步?统编本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留白”空间,但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涂鸦”方向,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建议: 1. 是否可以在自读课文旁批处设置一些自定义的批注?例如,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的自定义框内,让我们的课本更活泼,更具互动性?2. 自读课文篇幅都较长,课文后是否可以给学生提示速读、寻读、略读等读文方法?

二是一些一线教师提出的细节问题:除了对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做规定,能否对初中阶段的古汉语常用汉字也进行范围界定?初一的文言文普遍偏难,第一篇文言文最好是《童趣》,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较为典型。七年级下上半学期要背诵的内容明显过少,后半学期增加三篇古文,大量诗歌还有外国诗歌要背,内容偏多。《庄子》二则中,建议第一则《北冥有鱼》还是换成老版本的《惠子相梁》,这样两则文章的整体性更好,也易于学生理解庄子散文的特点。《北冥有鱼》可以作为课外拓展阅读出现。

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的教学摸索,我们体会到部编教材给予了教学更大的空间,对于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位老师,都有精心谋划、努力开拓、积极探索的可能,这也正是使用这套教材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 尊重教材

其实,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用什么教材是无所谓的,就是没有教材,他们也能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上去。但是,我们既然有教材,而且必须用教材,就没有理由不尊重教材,不研究教材,不教好教材。且不说教育者自身即是国家意志的实践者,单是我们的学生未来要与他们的同龄人共奋斗,就不能不让他们至少能拥有与同龄人相当的文化体质,当然,如有可能,还可以有更高更好的才具。可见,尊重教材是第一位的,但尊重教材不是照本宣科、机械使用,需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智慧,努力将教材的各类价值最大化。这不是听几个专家讲座就能有用的,这必须自己读教材、想教材、研教材。

(二) 积极探索

懂得尊重教材的意义,便知道如何因本制宜,甚至因课制宜、因班制宜、因生制宜。要利用教材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制阅读规划,帮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

对于“三位一体”,我们的理解是:教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阅读;自读,要把自读的权力还给学生;课外阅读,要把学生领进书海。

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此单元有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古诗四首》,自读课《雨的四季》。我们首先要根据教读与自读的不同,安排教学。学生在教读课上,应学会感受文字中传达的景色之美,体验情景交融的意境,并学习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而学习《雨的四季》,则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展片段朗读竞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雨的一季,读出雨的美感。这样学生在教读课学方法,在自读课用方法,教读与自读便可相互补充,融为一体。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其选择张晓风的《春之怀古》、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唐诗四首》和贾平凹的《风雨》,形成课内外阅读的延续和照应。再次要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整本书。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是蘅塘退士编辑的《唐诗三百首》。我们认为,一来,此书在唐诗选本中较为经典,至今为人称道,二来学生从初一进校起,便以此书开始古诗的积累,趁着少年時有足够的记忆空间,大量积累优秀的文化,很有意义。当然,阅读整本书,不宜强迫,宜用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阅读错误,积极提倡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益;给学生创造宁静轻松的阅读氛围,不要总以写读后感等要求,强迫学生读书。

(三) 自己读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爱读书、乐读书的老师总有办法引领学生阅读,总是强调客观困难的老师往往自己就不喜欢读书。温教授说:“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教师来说很要紧。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因为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教师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化育自己、导向博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所以,就如《西游记》所倡导的“自渡渡人”一样,老师们先捧起书,学生的读书就会有希望。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