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城乡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2019-09-10 09:38张成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沟通情感教育

张成玲

摘要:在人际沟通的领域里,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育人者的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凸显情感教育对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尝试谈话法、书信法、综合实践法三大特色情感教育方法,给城乡留守儿童营造出到处充满“爱的教育”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城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沟通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我校留守儿童偏多,我们就常常思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城乡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大环境。

一、谈话法——理解、包容

1.面对面,促膝长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少不了教师、家长的陪伴,所以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面对面地交谈,促膝而坐地平等交流,可以消除师生、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年龄差别,使得所有人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这种环境能让学生无所顾忌地袒露心扉,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美好愿景与烦恼困惑,这样便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广泛、真实地看到最具体的学情,为后续的教育预设提供依据。

2.电话谈。电话无疑是最传统但也是应用最普遍的联系方式。能用简洁的话语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时,我们不妨首选电话这一沟通工具。电话沟通,避免了师生面对面的尴尬或学生见教师时的恐慌。

3.网络语音或视频谈。当孩子与他想倾诉的对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或极难面谈时,可以偶尔尝网络语音或视频聊天。千里情愫一线牵,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心与心之间想要靠拢的强烈愿望。通过即时社交软件,双方在虚拟的网络里能互相得见真颜,看到彼此的一笑一颦、一喜一悲。在这样的情境下,哪怕不说话,只要能看到对方的双眸,有时也强过不知从何说起的千言万语。

此外,我们也可另辟蹊径,采用一些特色的情感教育方法。

1.“教堂祷告”式悄悄话倾诉室。我们就在心理咨询室设置了类似小教堂的环境,里面光线柔和,四周静谧,格局隐蔽。谈话的师生双方间设置了一道屏风,心理教师按预约日期来确认约谈对象。如果教师能结合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谈话对象的要求,进行模拟情境的现场场景切换,就再好不过了。这个有点类似拍照时,选择拍摄背景一样。这样,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暗示下,孩子的心理环境能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他们的心理隐患,极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校园悲剧。人总是要有宣泄场所的,一个孩子若无法消减和完全排遣心中的块垒或忧虑,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2.写日记与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谈心。日记记录着生活在心灵上的投影,是倾诉和整理思绪的需要。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人们行色匆匆,往往会感觉时光飞逝,不太会去记录、回忆、梳理抑或是耕种日记这块心灵园地。其实,日记的作用很大。在日记中,理性点的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某个话题,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划的执行能力;感性的学生则可以宣泄琐碎生活在內心里激起的情感波澜,达到倾诉和自我训诫的目的。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而写日记,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值得保持的,既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可以作为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有一点不得不提,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日记内容保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记的形式已经千变万化:微信、QQ、微博等,还有各大校园的BBS,学生们畅所欲言的手段越来越多。

3.不记名参与校广播站的畅谈环节或“听众来信”环节。我们学校的学生只要在学习、生活、情感领域碰到了困扰,都可以写信或发信息给我们的学校广播站,向广播站的编辑寻求帮助。此时,广播站的编辑老师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倾诉者、心灵导师,也是科学学习与积极生活的指导员。无论是哪种角色,我们都尽心尽力。

二、书信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网络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但遗憾的是,网络发展至今,人们的孤单感却日益强烈。网络似乎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可实际上仅仅缩短了彼此间时空下的物理距离。天南海北的人会在网络上坦诚布公、推心置腹地交谈,但若面对面地坐下,十有八九会各自低头玩手机,偶尔说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这便是信息时代的怪像——身在咫尺,心在天涯。而书信方式虽然略显陈旧,却非常实用,且更有人情味。氤氲在一纸书笺中的有炽热真诚的泪痕,有斟酌回忆后修改的心路踪迹,有字斟句酌的小心翼翼。对于留守儿童或家庭背景复杂的孩子,教师可指导他们选某一天,集中写信给远在异域他乡辛劳打工的亲人,尺素传情。

三、综合实践法——“实践出真知”与榜样的力量

1.努力让自己成为榜样。曾经有一篇很出名的小学语文课文,叫《我选我》。笔者也经常在课堂上教育孩子们:经科学验证,每个人的智商水平相差无几,既然如此,为什么优秀的班干部不能是自己呢?人人都应有自我塑造、自我成才之心,因为与其找寻学习榜样,不如让自己成为别人追逐学习的榜样。当孩子有了“让自己成为最棒的”这一生活重心和生活目标,就有了精神寄托,这样自然没有多少闲暇胡思乱想。

2.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摸索总结。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兴趣,促其将兴趣爱好进行拓展研究。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而激发生成新的创造发明,甚至形成新的理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家校合作,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监护人陪同孩子成长,一起参观访问,一起读书看报看电影,一起写游记、读后感、社论、影评,交流看法,探讨疑惑。老师、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开展亲子春游、野炊、露营等活动。“爱孩子就多多地陪陪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不该轻易缺失。安全隐患顾虑诚然有,可却不能因噎废食,教师和家长应该做好排除安全隐患的应急备案,然后和孩子一起勇敢实践,探索新知,体悟生活,认知世界,感悟人生。

4.引经据典,故事启发——读书点拨启智。孩提时的我们对一切都一无所知,我们却本能地喜欢童话故事里的奇幻、惊险、励志和美妙。人的生命只有不可逆的一次,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生活,可是我们却可以在故事里、在新闻里看到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而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关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林林总总的故事中,我们自然应该首先遴选出经典故事,进行经典解读,让孩子吸取精华养料。

阅读经典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人心智,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思想高度。我们学校就有特定的每周读书日,目标是“每月一本经典”。我们还常常让家长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思辨,一起进步。

此外,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学校、农村村委会和城市社区都能专门开辟面向留守儿童、留守中年、留守老年这些留守人群的留守家园,并在留守家园里分别开辟游戏区、阅读区、健身区和特色活动区,尽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情。

总之,城乡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情感教育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说,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送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李晓杰)

猜你喜欢
沟通情感教育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