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策略

2019-09-10 07:22刘淑华
南北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探究教学方法

刘淑华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主要方法,更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需要所在。如何在初中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036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特殊的阶段,因为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要趁着学生的可塑性还在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各样并且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让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思想意识真正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接下来,本文就给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强调精彩导入,创设生动情景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要转变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师生对话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更好地释疑解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导入是教法创新的关键点,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青青的脚步、青青的气息》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伊始,用多媒体导入《青春舞曲》,将青春以歌声来表现,让学生从聆听中感受青春的脚步,体会“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而我的青春,一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事实上,在激昂、欢快的音乐声中,初中学生对生活、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激发,也让学生能够从内心体验到青春的朝气蓬勃,也让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如此一来,对本节课程知识的情感铺垫,能够很好地导入本节知识点,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初中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而学校教育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涉及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学生情况更要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是否能够做到知法、守法等等,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另外,教师在与家长共同实施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家长能够做好表率,也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好头。这样才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三、突出提问技巧,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是前进的基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很多情况下教师将知识点的梳理与呈现作为重要任务,忽视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关联,与自我的联系。学习知识是课标要求,但教法需要创新,需要关注学生的自身理解,强调问题意识,突出问题教学,让学生从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德育品质、法治意识。

在学习《生活离不开法》一节时,对于生活与法律的关系,应该如何呈现?很显然,生活中的法律现象最为常见,而这些现象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道德、法律、纪律,尽管其概念不同,但其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有助于学生从中洞悉内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有,道德与法律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具备不同的内涵。如果我们将法律与生活进行单独探析,则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导入辩论环节,设置辩论话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让学生自行分组,确定正方、反方,就各自的理由、观点以及所反映的道德与法律现象进行辩证看待,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辩论,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确定法律与生活的融合,增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参与热情,从辩论中获得知识认同。所以说,我们从知识点的梳理与教法的呈现上,将知识的理解与生活现象进行关联,突出学生对生活中法律问题的关注,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做一名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

四、道德、法治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显然,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分为道德和法治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道德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养,能够在生活中自觉起到带头作用,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尽早的具备基本的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好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维护法律,并知法守法。这样的教学能够大大降低学生因不懂法律而造成事故的悲剧发生几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十分必要且重要。

在道德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初中生铭记道德基准,锻炼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犯错后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他们对美好的事物产生一种积极向我的情绪,不断去追求;而那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也要适当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和黑暗,并且能够从中产生厌恶的情绪,以此来激励他们培养道德情操。在书面教育之后,教师还应当时常组织一些与道德意识相关联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举办小报大赛或者进行道德评比等活动。这样有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而在法律法规的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清楚的分辨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合法的。而传播法律知识的最好方法便是组织学生听有关方面的讲座,观看典型事例的视频和案件。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带给他们心灵和思想上的冲击,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当然,法治意识的宣传和培养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教育学生,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影响学生。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教法创新,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为使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教学思路与视野,增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参与热情,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