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动手操作在解决“图形与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2019-09-10 14:15王群林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动手操作创造性思维

王群林

摘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有关“图形与几何”问题,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动手操作探索解决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孩子们动手操作时兴趣盎然,注意力相对集中;顺应学生的好动天性,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随意性,启迪学生思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得感知,验证假设和猜想;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动手操作 兴趣 想象 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有关“图形与几何”问题,教师要引导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运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在于兴趣的激发,而兴趣的最好来源就是动手操作。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有关“图形与几何”问题中,动手操作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第3页例3: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虚线的棱剪开,会是什么样的图形?教学中,往往有老师漠视学生的兴趣,轻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味按照教科书编排的内容和程序来单纯地传输,使得学生索然无味,只认同教材上所呈现的如下展开图。

思考之后,教学例3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准备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空包装盒,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随意剪开几条棱再展开,把不同形状的展开图收集起来。第二天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再全班汇总展示(相同的取一个),相互交流,探索展开图的不同形状和类型,最后归纳如下:

(1)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2)长方体的展开图也分为四类,形式与正方体的展开图相同,只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我们还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中3组相对的面是完全隔开的。

通过这一例题的讲解,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启迪思考

为了激发学生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讲完上例后,教师趁热打铁,出示下例:用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长6厘米,宽2厘米,高4厘米来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很随意,缺乏立体空间想象,导致出现误区:先计算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乘2,从而得出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4+6×2+4×2)×2×2=176(平方厘米)的错误结果。也有的学生惰性重,只是凭空想象会有多种情况产生,而不确定到底有几种情况。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如下操作思考过程:

(1)找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如上图)

(2)想象:如何拼?

(3)动手去拼。

(4)把不同拼法所得到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纪录下来。

对于可能会出现拼成一样的图形,教师适时引导,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发现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只有3种拼法:

拼法一:(6×4×2+6×2×2+2×4)×2=160(平方厘米)

拼法二:(2×2×4+6×4+6×2×2)×2=128(平方厘米)

拼法三:(6×4×2+6×2+4×2×2)×2=152(平方厘米)

趁着同学们意犹未尽,针对出现的3种不同计算结果。结合刚刚的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将2个最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最小。反之,将2个最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最大。

三、动手操作,自主建构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1页的例2:有一种圆柱形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是11厘米,高是15厘米,求这个罐头的侧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教材引导学生沿着接缝处把侧面剪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是什么形状。不难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就是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面周长×高。即3.14×11×15=518.1(平方厘米)。

其实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时,若能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探索出公式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教学中,笔者事先给出一张卡纸和任意几个圆。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将卡纸与所给的圆组装成一个圆柱体

引导同学们经历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答案。发现卡纸与第2个圆能配起来成为圆柱。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与其他的圆搭配呢?学生回答:卡纸有2种卷起来的方法。(1)横着卷:这时所给卡纸的长如果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就可以配成圆柱体,而第②个圆的直径等于3dm其周长C=πd=3.14×3=9.42dm,正好与卡纸的长相等,故能搭配成一个圆柱体;而第①个圆的直径等4dm其周长C=πd=3.14×4=12.56dm,它不与卡纸的长或宽相等,故不能搭配成圆柱体。(2)竖着卷:看看有没有哪个圆的周长等于卡纸的宽,若有的话,也能搭配成圆柱体。

四、动手操作,激发创造

在学生对圆柱体已有认知的情况下,教师进一步加大难度:如何把一个圆柱体变形成我们熟知的长方体?让学生经历猜想,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教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然后切成2半再拼一拼,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经历切与拼的过程,并配合实物演示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意识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解决“图形与几何”问题的重要法宝。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们边动手、边思考、边想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文红.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实效性的若干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76-77.

[2]文关键.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C]//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2007.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动手操作创造性思维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